
包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 ISBN:97871011565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101156539 ; 978-7-101-15653-9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站在宏观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力图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本书可用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教师用书)使用,亦可作为面向专业读者的学术著作。
目录
**章 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环境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政治环境
三、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力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三)佛教思想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色
一、理性务实
(一)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突出
(二)求实务实的精神浓厚
二、崇尚道德
(一)贵仁、尚义、明礼
(二)肯定人具备道德完善的潜力
(三)以道德作为价值评判的依据
三、注重群体
(一)在群体中定位个体
(二)以责任担当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
(三)追求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追求和谐
(一)以和为贵
(二)和而不同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
(一)儒学的创立
(二)墨、法对儒学的挑战
(三)儒学的拓展
(四)儒道互补
二、两汉时期
(一)黄老学兴盛与势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四)对今文经学的批判反思
三、魏晋隋唐时期
(一)魏晋玄学的兴起
……
第四章 近代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节选
其二,佛教否定此岸世界的真实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点体现了佛教“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诸行无常”的“诸行”,指的是动态视角下世间的一切现象,“无常”指的是不常在和不真实,“诸行无常”即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幻像。所谓“诸法无我”的“诸法”,指的是静态视角下世间的一切现象,“无我”是指一切现象都“依他起”,都没有自性,佛教“诸法无我”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依因缘而起,是不同因缘构成的某种关系的体现,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存在自身真正的规定性。佛教认为,如果人无法参透“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把虚假当作真实,便陷入了“法执”和“我执”之中,便会造成无尽的痛苦。 其三,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推动下的六道轮回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用以说明世间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因”必然产生“果”,“果”一定事出有“因”,佛教将这个因果过程称为“业报”,“业”指的是众生的身心活动,大致可分为由身体行动造成的身业,由言语造成的口业和由内心意念造成的意业。其中,善业会招来善报,恶业会招来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业报的实现方式并非局限在现世,而是三世因果,即谓:“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①具体来说,在业报的推动下,依据所作“业”的不同,生命会落入不同的“道”中,佛教认为有“六道”,分别是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但即使在*好的“天道”中,仍然有苦、仍有堕入恶道的危险,因此,佛教讲人生就是苦海。在佛教看来,生命形态至少要经历八种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其四,佛教的终极追求是跳出轮回,进入涅槃寂静的极乐世界。既然六道轮回中的任何一“道”都是苦,只不过苦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只有超越这种生死轮回才能够获得彻底解脱。佛教把处于六道中的生命形态称为“凡夫”,把超越轮回者称为“圣者”,凡夫处于“迷”的世界中,而圣者处于“悟”的世界中。由“迷”转“悟”的方式便是修习佛法,持守佛教戒律,灭除贪、嗔、痴,以增长智慧等。通过佛教的一系列修持实践,*终目标是跳出六道轮回,彻底超越生死,进入到“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常”是永恒、永久,“乐”是安乐、幸福,“我”是自我、自由,“净”是清净、高洁,这种境界就是涅槃。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满足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首先,佛教具备强大的精神安慰功能。佛教从生、老、病、死等让人深受困扰的人生痛苦讲起,能够打动人心;佛教突破了实际的时间观念,构造出往世、现世、来世三个时间观念,因果报应通过三世轮回来实现,这就为人世间福德不一致现象提供了解释,解决了世人的困惑;同时,中国本土文化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中国人原来只看重现实世界,而佛教却帮助人们拓展出一个彼岸世界,佛教关于来世的承诺,关于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描绘,对深陷苦难之中的普通民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其次,佛教的教义对社会治理也有价值。例如,佛教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倡导不杀生、不奸淫、戒贪、戒嗔、戒痴等戒律,并通过地狱构想和报应理论,建构了较强的威慑力,这使得佛教具备了维护伦理道德、净化社会风气、劝善止暴的功能,对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很有益处。正是在统治者的扶植下,佛教才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开来。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寺院造像无数,且极尽雄奇华美,著名唐诗《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便描绘了佛教在中国的繁荣程度。
作者简介
唐明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该方向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一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建设的课程“先秦儒家哲学六讲”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持建设的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4.3¥5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乡土中国
¥13.5¥26.0 -
文言浅说
¥8.2¥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