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036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22703633 ; 978-7-5227-0363-3
内容简介
本书以鲁迅话语整体为研究对象,多维度、系统性地描述和凝练出鲁迅话语中的多重“图式”:国民性话语和个人性话语的双构模式、“铁屋子”的“关系体”和“时空体”模式、还乡小说的“回乡者-故人-故事”结构模式、鲁迅话语实践的“双漩涡”动态衍生图式、“身外-抗世/身内-自省”的生命哲学图式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鲁迅话语的发生、鲁迅话语的实践、鲁迅话语系统的原点、鲁迅话语模式和生存模式的同构性等问题,推进了鲁迅话语研究的系统化。其中,本书较有创见地以“双漩涡”图式对鲁迅话语的“两个中心”进行重新释读,发现了鲁迅话语的关系系统性和动态衍生性,也由此重新绘制出鲁迅以自反为中枢、悖论而平衡的精神图像。
目录
绪论
**节 “话语”与鲁迅话语研究
一 福柯“话语”的内涵
二 鲁迅话语问题的出现及研究向度
第二节 鲁迅话语建构的“图式”群与系统性
一 国民性话语和个人性话语的合力作用模式:支撑和悖反
二 “铁屋子”:基本寓言、基本“关系体”和“时空体”
三 “异乡人”与话语空间建构的多重模式
四 “双漩涡”作为鲁迅话语实践的动态衍生图式
五 “身外——以对抗的方式抗世”“身内——召唤痛感用以自省”的生命哲学图式
第三节 鲁迅话语的动态衍生性
一 “双漩涡”的“自反”驱动性与动态衍生性
二 拒绝话语“闭环”的折叠、开放性
三 “动”与鲁迅的根本精神
第四节 鲁迅话语研究中的悖论与平衡
一 启蒙的悖论与平衡
二 传统与现代的悖论与平衡
三 话语的悖论与平衡
**章 鲁迅话语的发生:国民性话语与个人性话语的合力
**节 鲁迅国民性话语分析
一 国民性“知识型”
二 鲁迅与国民性话语语境的契合与背离关系
第二节 “回心”、个人性话语的参与和“元鲁迅”的产生
一 屈辱:个人、民族与国民性批判
二 《狂人日记》:“铁屋子”、对立结构与自省意识的发生
三 现代、传统与个人的困境:失怙与成长
四 “禁欲”“纵欲”:反抗的个人生命意志
第二章 “铁屋子”与鲁迅话语建构
**节 “铁屋子”寓言的建构及其关系体系
一 “铁屋子”的复制、变形和位移
二 “铁屋子”关系体系建构
三 “铁屋子”的内在生成机制:黑暗
第二节 “看与被看”:双重差异的发现/产生
第三节 从信仰到抵抗:拯救话语建构与流变
一 拯救话语的建构与流变
二 拯救话语的双重权力:“铁屋子”结构/构成及其悖论
第三章 “铁屋子”中的异乡人与话语空间的建构
**节 清醒者与“铁屋子”的多维空间
一 “铁屋子”的空间体式和价值表呈
二 “铁屋子”的时间形式及其知识型
三 “个人”的精神“铁屋子”
第二节 多重话语空间的建构
一 整体上的“囚牢”模式:权力话语空间建构
二 内部的阻隔模式与多重话语空间
三 还乡模式与“铁屋子”中的异乡人
四 寻路模式与流寓者身份的确立
第三节 异乡人与话语空间的分割及还乡小说的结构模式
一 陌生化的故人相遇
二 故人与故事
三 在情感阻断和修补之间
第四章 “双漩涡”:鲁迅话语原点与话语系统的生成
**节 “两个中心”的发现
一 “两个中心”
二 研究成果
第二节 “双漩涡”的话语系统
一 造境与反境
二 自我确立与反我
三 话语意志与反意志
第三节 “双漩涡”与鲁迅的精神结构
一 认知世界与生命存在的形式
二 价值世界与心理动力
第五章 鲁迅的话语范式及其生命存在形式
**节 生命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合一
一 关系:话语与存在
二 自反:修复破碎生命的方式
第二节 鲁迅话语范式与其生命存在形式
一 “身外”:否定、对抗的生命意志和“抗世”的价值追求
二 “身内”:荒原体验与痛感召唤
第三节 话语范式的流变与整合
一 《呐喊》:意志召唤行动——“召唤-质疑-回应”
二 《彷徨》《野草》:“召唤-沉默-聆听自我”
三 《朝花夕拾》:“独白-和解”
四 《故事新编》:与自己文学世界的对话和回归行动的自我言说
参考文献
后记
**节 “话语”与鲁迅话语研究
一 福柯“话语”的内涵
二 鲁迅话语问题的出现及研究向度
第二节 鲁迅话语建构的“图式”群与系统性
一 国民性话语和个人性话语的合力作用模式:支撑和悖反
二 “铁屋子”:基本寓言、基本“关系体”和“时空体”
三 “异乡人”与话语空间建构的多重模式
四 “双漩涡”作为鲁迅话语实践的动态衍生图式
五 “身外——以对抗的方式抗世”“身内——召唤痛感用以自省”的生命哲学图式
第三节 鲁迅话语的动态衍生性
一 “双漩涡”的“自反”驱动性与动态衍生性
二 拒绝话语“闭环”的折叠、开放性
三 “动”与鲁迅的根本精神
第四节 鲁迅话语研究中的悖论与平衡
一 启蒙的悖论与平衡
二 传统与现代的悖论与平衡
三 话语的悖论与平衡
**章 鲁迅话语的发生:国民性话语与个人性话语的合力
**节 鲁迅国民性话语分析
一 国民性“知识型”
二 鲁迅与国民性话语语境的契合与背离关系
第二节 “回心”、个人性话语的参与和“元鲁迅”的产生
一 屈辱:个人、民族与国民性批判
二 《狂人日记》:“铁屋子”、对立结构与自省意识的发生
三 现代、传统与个人的困境:失怙与成长
四 “禁欲”“纵欲”:反抗的个人生命意志
第二章 “铁屋子”与鲁迅话语建构
**节 “铁屋子”寓言的建构及其关系体系
一 “铁屋子”的复制、变形和位移
二 “铁屋子”关系体系建构
三 “铁屋子”的内在生成机制:黑暗
第二节 “看与被看”:双重差异的发现/产生
第三节 从信仰到抵抗:拯救话语建构与流变
一 拯救话语的建构与流变
二 拯救话语的双重权力:“铁屋子”结构/构成及其悖论
第三章 “铁屋子”中的异乡人与话语空间的建构
**节 清醒者与“铁屋子”的多维空间
一 “铁屋子”的空间体式和价值表呈
二 “铁屋子”的时间形式及其知识型
三 “个人”的精神“铁屋子”
第二节 多重话语空间的建构
一 整体上的“囚牢”模式:权力话语空间建构
二 内部的阻隔模式与多重话语空间
三 还乡模式与“铁屋子”中的异乡人
四 寻路模式与流寓者身份的确立
第三节 异乡人与话语空间的分割及还乡小说的结构模式
一 陌生化的故人相遇
二 故人与故事
三 在情感阻断和修补之间
第四章 “双漩涡”:鲁迅话语原点与话语系统的生成
**节 “两个中心”的发现
一 “两个中心”
二 研究成果
第二节 “双漩涡”的话语系统
一 造境与反境
二 自我确立与反我
三 话语意志与反意志
第三节 “双漩涡”与鲁迅的精神结构
一 认知世界与生命存在的形式
二 价值世界与心理动力
第五章 鲁迅的话语范式及其生命存在形式
**节 生命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合一
一 关系:话语与存在
二 自反:修复破碎生命的方式
第二节 鲁迅话语范式与其生命存在形式
一 “身外”:否定、对抗的生命意志和“抗世”的价值追求
二 “身内”:荒原体验与痛感召唤
第三节 话语范式的流变与整合
一 《呐喊》:意志召唤行动——“召唤-质疑-回应”
二 《彷徨》《野草》:“召唤-沉默-聆听自我”
三 《朝花夕拾》:“独白-和解”
四 《故事新编》:与自己文学世界的对话和回归行动的自我言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春燕,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博士,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方文坛》等期刊。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流星雨(八品)
¥11.2¥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到山中去
¥9.1¥30.0 -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21.9¥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