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1618910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4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01618910 ; 978-7-5016-1891-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6-14岁Ø 掌握1种扎实读书方法 从《史记》人物故事出发,不拘泥于《史记》的单一视角,采用《左传》《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多部史料相互佐证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掌握扎实的“读史”方法。Ø 读懂10位《史记》人物的一生 在典籍中捕捉精彩的人物形象,关注历史主角,通过伯夷、叔齐、吕尚、曹沬、管仲、赵盾、孙叔敖、季札、子产10位春秋聪慧名仕的动人故事,帮助小读者理清历史脉络,感知中国文化精神。 Ø 了解50余个成语、文物、遗迹 除了精彩的人物故事,小读者还将深入了解“不食周粟”“周公吐哺”“管鲍之交”等成语的来龙去脉,知晓与人物相关的文物、遗迹等知识,加深对典籍理解的同时,可以实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Ø 经典故事+精美插图+详细注释+深入解析 精选《史记》相关人物原文片断并加以注释、翻译,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口吻编写,突出故事性和可读性,让读者体会原汁原味的古籍;配有幽默、风趣的精彩插图,增强活泼的阅读体验;生僻字注音,疑难词注释,7次校对,终极定本。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读《史记》,要想明白为什么读,怎么读。不是去看一个个孤立的古代故事,而应当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解读历史、分析人的意志与历史进程。读史是一件严肃的事,但当你打捞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星星点点的存留,掌握史实、构建史观,就能体验到阅读的终极乐趣。 《春秋无敌智囊团》囊括了伯夷、叔齐、吕尚等10位《史记》中的思想家、政治家、纵横家,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按照历史的历时顺序,了解春秋时期中国历史的脉络,更深入地洞察中华文化精髓。
目录
不食周粟的兄弟俩:伯夷、叔齐的故事/ 001
一代英才姜太公:吕尚的故事/ 015
全能人才“鲁周公”:周公旦的故事/ 031
典籍里的勇武贤士:曹沬的故事/ 047
改革先锋管子:管仲的故事/ 061
“赵氏孤儿”的前情:赵盾的故事/ 079
行走在传说内外的隐士:孙叔敖的故事/ 093
博物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季札的故事/ 105
外交能手的风范:子产的故事/ 121
节选
不食周粟的兄弟俩:伯夷、叔齐的故事 《史记·伯夷列传》 《论语》 《孟子》 《庄子》 《吕氏春秋》 《列士传》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愿意继承国君之位,逃离孤竹投奔周国。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不忠不孝,奋力劝阻。之后,周朝建立,他们不肯食用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终双双饿死山中。不过,在早期的传说中,他们只是挨饿,并没有饿死的记录。太史公把他们记录为《列传》的**篇,可见对其人格的高度赞扬。 伯夷、叔齐的气节 在今天河北东北和辽宁西南一带,有个商周时期的古国——孤竹国。孤竹又叫“觚(gū)竹”,因为一般的竹子是圆形的,据说这种竹子有棱角,和青铜器“觚”一样。传说商汤建立商朝,将王族的一支分封于此。 孤竹国国君的几个儿子中伯夷是长子,商朝末年,他却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认为国君应当由长子担任,坚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坚决不违抗父命,不肯即位,离开了孤竹国;叔齐觉得自己不如伯夷,也不肯即位,于是跟随哥哥的脚步,两人先后离开了孤竹国。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尊敬老者,他们商量后一致决定投奔周国。这样看来,伯夷、叔齐那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 《孟子》中则说,伯夷为了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的边上。他听说周国蒸蒸日上,周文王又能善待老者,就去投奔周国。按照《孟子》的说法,虽然伯夷同样年事已高,身份却不像是王子,而是隐士。也就是说,《史记》可能融合了《孟子》和其他史料的说法。 《史记·伯夷列传》接着说,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带着周文王的牌位以周文王的名义继续攻打商朝。这时候,伯夷、叔齐兄弟站了出来,拉住周武王的车马,不让他走。 他们质问周武王:“你的父亲去世了,你不去安葬他,反而急着带兵打仗,这是孝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是仁德吗?”周武王的侍卫听后想杀掉他们,这时候,太师吕尚站了出来,说:“他们是忠义之人啊!”说完,将双方拉开,周武王沉默了。 等到周武王灭商后,天下诸侯都臣服于周王朝,伯夷、叔齐兄弟俩却以此为耻。为了表示对商朝的忠心,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食一种名叫“薇”的豆类植物充饥。在即将饿死之时,他们写下了一首《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大意是说,我们登上西山去采食那些薇菜。周王朝继续采取暴力的手段,却不知道这是错的啊!神农、虞、夏的时代转瞬即逝,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唉,永别了,日渐衰微的命运令人哀伤啊! 伯夷、叔齐兄弟*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在西汉刘向编订的《列士传》中,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有个叫王糜子的人(也有的文献说是一位妇人)入山,指责他们:“你们说过不食周粟,却隐居在周山采摘周薇吃,这算什么呢?”两个人感到非常惭愧,从此不再食用薇菜。七天后,天帝派鹿哺育他们,伯夷、叔齐却暗中想把这头看起来十分鲜美的鹿吃掉;鹿知道他们的心思便不再来了,两个人只能被活活饿死。显然,这种说法和《史记·伯夷列传》有很大的出入。 不过,关于伯夷、叔齐饿死的传说深入人心。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里也化用了他们的故事。然而,在早期的传说中,并没有提到他们饿死的结局。《论语·季氏》中记载:“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意思是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下挨饿,百姓至今仍然称颂他们。虽然他们吃不饱饭,也不一定就饿死了;而且西周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上,还存在不少其他势力,比如伯夷、叔齐的老家孤竹,那时并没有臣服于周朝。所以,兄弟俩不食周粟而饿死的故事很可能只是传说。 典籍中的伯夷、叔齐 关于伯夷、叔齐饿死的传说,*早可以追溯到《庄子·让王》,但具体情节与《史记》中有些不同。 在《庄子·让王》中,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两个士人,他们商量说西方有位有道之君,于是决定一起投奔周国。周武王听说他们的到来,就派周公旦去迎接,并与他们缔结盟约,赐给兄弟俩官职和俸禄。 可是,伯夷、叔齐此时意识到周武王并非有道之君,因为过去神农氏治理天下时,既不向神灵祈福,也不强求百姓做事。而周武王看到商朝大乱就起兵造反,这样即使推翻了商朝,不一样是以暴制暴吗?与其跟周人合作来玷污自己,不如避而远之,于是,两人走到北方首阳山,*后饿死了。 《吕氏春秋》与《庄子》的情节基本一致,稍有不同。《吕氏春秋》说伯夷、叔齐因周文王而投奔周国,但到达时周文王已去世。周武王做了国君,派大臣分别与商朝的胶鬲与微子启盟誓。伯夷、叔齐看不起这种以暴易暴的行为,两人到达首阳山后饿死。 总之,在《庄子》与《吕氏春秋》中,伯夷与叔齐的出现更多是为了宣传道家学说,他们歌颂上古的无为而治,反对其时用暴力解决问题,可以视为另一个版本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 而记录伯夷、叔齐人物故事*早的典籍是《论语》。《论语》中多次提到伯夷、叔齐两兄弟,将他们视为品性高洁的隐士。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伯夷兄弟不念旧仇,大家也很少怨恨他们。 孔子还列举了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隐士,但在孔子看来,只有伯夷和叔齐是*高等级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认为他们的品行、境界超过了其他隐士。 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贡曾讨论孔子会不会为卫国国君服务,子贡没有把握,就去试探孔子。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是古代的贤人。”子贡接着问:“他们的内心没有怨恨吗?”孔子继续回答:“他们追求仁义并践行着仁义,哪儿来的怨恨呢?”子贡出门后告诉冉有:“夫子是一定不会为卫国国君服务的!”孔子以伯夷、叔齐为榜样,即使生活窘迫,仍不愿意在卫国为官,也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了。
作者简介
林屋,作家、学者,主要研究先秦及秦汉时期历史、中国神话传说、文物及考古,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山海经全画集》《文物里的早期中国》《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仙传》等,在《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北京晚报》等三十余种报刊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并在“少年得到”发行音频课程《三十六计·智慧历史课》,同时担任多款少儿类音视频节目的撰稿、顾问。
-
超级英雄典藏故事集
¥20.6¥98.0 -
穿鞋子的猫-法国童话集
¥4.8¥13.8 -
山海经
¥22.4¥68.0 -
汉字百讲
¥21.8¥68.0 -
小王子
¥4.5¥15.0 -
颠倒的一天
¥12.8¥39.0 -
中华姓氏地图
¥14.2¥59.8 -
中国民间故事
¥9.4¥22.8 -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八品)
¥12.6¥39.5 -
简笔画10000例
¥15.5¥49.8 -
今天要去动物园/那行童书
¥16.7¥49.0 -
写给孩子的趣味逻辑学
¥13.7¥38.0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亲近文学大师阅读世界经典-全译本
¥11.9¥36.0 -
诗词的故事典藏版(九品)
¥5.1¥19.8 -
会发光的小狮子:《恐龙世界奇遇记》
¥14.0¥52.0 -
怎样写作文-大师教我学知识
¥10.5¥25.0 -
101个趣味模块-101种创意游戏
¥13.2¥33.5 -
格列佛游记/世界经典童话绘本
¥5.4¥15.0 -
慢悠悠的压路车(八品)
¥14.4¥45.0 -
好慢好慢的毛毛虫公交车+甜甜圈逃跑啦
¥21.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