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6941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12694101 ; 978-7-5126-9410-1

本书特色

儒家思想和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一家一派一时之学,这一点有着相当充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史实依据。近百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儒学、孔子经受了无数次批判和扬弃。然而,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已经深入了国人的潜意识,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组成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化为汉民族的某种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经由知识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情感、行为活动起着规范作用并内化为思想定式和情感取向,形成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的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本书汇集了当代深具洞见和思想活力的儒家学者的阶段性学术成果和思想精华,是儒家网推出的年度文丛“当代儒家思想进展”中的一册。该文丛自2015年开始,每年推出一册,重点发布当代儒家的*新思想学术成果、社会热点评论及民间社会实践信息,及时深刻地反映着当今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活动和当代儒学的发展动态,推动儒学回归社会意识形态。

内容简介

该书稿是以当代儒家思想近期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集,分研究新得、经世论道、思想评述、热点观察、学思践悟、当代儒林共六个专题。所论述内容涉及当代儒学研究的多个方面,不仅全面,而且有不少新的发见和新的观点,展示了当代儒家思想的近期新研究活动和成果,探索了儒学的当代功能及实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儒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高度。

目录

研究新得
治道古今:儒家治道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道 / 孙磊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 张新民
华夏宗教:传统与赓续 / 张俊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 陈来
发现儒家法理:方法与范畴 / 屠凯
沟通传统与现代:以“仁”为本推动灵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蔡鑫 仲婧然
重振经学:在经典诠释中释放儒学的生命力 / 景海峰
经世论道
儒家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的理想原型 / 姚洋
创造性构建中国新价值体系 / 姚中秋
“天下一家”:中国古典文明的政教理想 / 陈赟
家国结构与“孝”的公共性 / 陈壁生
道治时代与法持时代 / 唐文明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建设性意义 /白彤东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基于文明论的理解 / 陈明
思想评述
“历代政治得失”的微言隐义 / 任锋
梁漱溟儒教观的宗教学解读—以道德代宗教论为中心 / 樊兵策
寻绎儒学现代开展的一条流脉—以贺麟纪念唐君毅文为线索 / 白欲晓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中国思想史研究路径的省思 / 秦际明
文明双峰之间的好奇与穿梭—潘岳先生《秦汉与罗马》读后 / 田飞龙
学思践悟
发挥儒家在当代宗教与文明对话中的积极作用 / 郭齐勇
古代中国的“礼法”与“礼法之治” / 俞荣根
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 王学典
《周易》的协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谈火生
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 沈小勇
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王彩霞
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文明内聚力 / 谢茂松 牟坚
名教: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 苟东锋
墨家和现代灵知 / 李竞恒
活出人生的意义 / 康晓光
张謇、南通与文庙 / 刘根勤
当代儒林
在特区修一条国学路—访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 / 杨琦 张少华 洪梓霖
“述而不作”是重振儒学的可能性路径—记李景林先生 / 周若愚
附录
儒家网2020年度十大好书
展开全部

节选

寻绎儒学现代开展的一条流脉 —以贺麟纪念唐君毅文为线索 白欲晓 1983年10月至11月,贺麟先生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其间应唐君毅先生夫人谢廷光女士邀请,瞻仰了唐君毅的遗物并获赠唐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此后,贺麟撰写了《唐君毅先生早期哲学思想》之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末尾,贺麟有如下表述: 我在一九四七年出版了《文化与人生》一书,书中的**篇就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大一九四二年所作公开讲演的原稿,题目是“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贯穿在其中的核心也是新儒家的思想。我在该书中还指出儒家思想中的仁与诚的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意义,并对儒者下了定义,并指出作新儒者的方法和措施,也是上继承孔孟之道,下求朱陆相同之点(见该书“宋儒的新评价”“陆象山与王安石”两文。)与唐先生“独尊孔孟”“同存朱陆”也是有方向相同之处。 通过这篇文章,学界对贺麟早期的新儒学思想与唐君毅新儒学思想的契合之处已有讨论[2]。本文由这篇纪念文引发,尝试回到曾经的思想与历史语境,寻绎贺、唐两位先生思想的不同路向,以之了解儒学现代开展的复杂性,提示在可归为理性主义(理想主义)的新儒学的总体开展中存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谱系,特别是由时代思潮之“边缘”到“中心”开展的复杂面向,值得关注和考量。 一、从《学衡》到《国风》与《思想与时代》:一条思想流脉的探寻 贺麟在纪念文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发表于1941年8月出版的《思想与时代》杂志第1期。从思想史的视角看,这篇文章以其“新儒家”概念之揭橥以及“儒家思想新开展”途径之规划,在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依据这篇文章以及共同结集于《文化与人生》(1947)中的“抗战八年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所写的关于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的一些文字”,贺麟毫无疑问地具有“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定位。笔者曾著《贺麟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考论》一文对贺麟儒家思想新开展的理论特质加以专门考述,指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作为贺麟新儒学思想的重要思想文献,与时代思潮有着复杂关联,体现了寻求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相结合以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的思想特征。在下面的讨论中,本文首先由《思想与时代》这个刊物回溯一条由学衡派而来的儒学思想踪迹,以揭示在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中存在着一脉伏流。 1941年8月,《思想与时代》创刊于西迁贵阳的浙江大学文学院。《思想与时代》与此前的《学衡》《国风》两个刊物“在人事关系以及思想精神气脉上存在着重要关联”[5],皆贯穿了“昌明国故,融化新知”的原则立场,但《思想与时代》并非简单照搬《学衡》,“《思想与时代》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于时代思想之关注兴趣,同样毫不掩饰自己将时代思想文化批评建设与民族复兴之宏大使命结合起来的目标”。关于《学衡》(1922—1933)、《国风》(1932—1936)与《思想与时代》(1941—1948)三个刊物办刊的历史关联、组织变迁及作者群的相继与相续,沈卫威在《“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述》中有极为详细的考证和说明。“《学衡》社*初成员除刘伯明去世外(《国风》的“刘伯明先生纪念号”上还刊登了刘原在《学衡》上发的文章),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汤用彤等人都给《国风》写稿”,“相对于《学衡》的《国风》,新作者有章太炎、朱希祖、钱锺书、胡光炜、范存忠、唐圭璋、卢前、任中敏、唐君毅、贺昌群、钱南扬、滕固、谢国祯、萧一山、萧公权、陈诒绂、李源澄、朱偰等。这些人多数为中央大学的教授”。关于《思想与时代》:《国风》是《学衡》的后继,《思想与时代》又是《国风》的后继。原《学衡》作者有多人为《思想与时代》写文章。从《思想与时代》的作者队伍看,张其昀、张荫麟、景昌极、梅光迪、郭斌龢、楼光来、唐君毅、徐近之、吴宓、刘永济、朱炳海、翁文灏、王焕镳、缪凤林、陈训慈、胡先骕、缪钺、竺可桢、卢于道、谢家荣、贺麟、贺昌群、范存忠、任美锷、方豪、钱宝琮等都是原《国风》的作者。新进作者主要有钱穆、冯友兰、熊十力、朱光潜、谢幼伟,且集中在人文学科。当时,在浙大的张荫麟、谢幼伟分别负责史学和哲学的稿件。成为《思想与时代》主要作者的贺麟,分别是张荫麟清华的同学和谢幼伟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同学。说“《国风》是《学衡》的后继,《思想与时代》又是《国风》的后继”,当然不能从简单的作者考索加以论定,还需说明其精神传统在继承中的损益发展。对于三个刊物之精神传统,特别是对儒家及孔子之立场的相承和发展,我们先作一个基本的考察与说明。 《学衡》的思想谱系非常复杂,就整体来看,可视为20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前期蔚为时代潮流的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反动”。《学衡》第3期卷首刊有吴宓撰写的《学衡杂志简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客观言之,《学衡》虽

作者简介

任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人大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儒家网暨《儒家邮报》(电子报)创办人暨主编。曾参与创办儒学联合论坛网站、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并任总版主。主编出版有《儒生》集刊(共四卷)、“儒生文丛”(共三辑)、“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中国儒学年度热点”丛书、“当代儒家思想进展”丛书等图书,以及纸质版半月刊《儒常》(内部)。多年来致力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公共传播,被认为是当代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所主持的儒家网被中央网信办于2016评为“十大国学网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