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3107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300310725 ; 978-7-300-31072-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需要而编写的。具体篇目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本书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需要而编写的。具体篇目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为主,并精选了、、、、的若干重要著作。在篇目选择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期新成果;在内容结构上,考虑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和整体联系;在体例结构上,突出重要论点的理解以及理论的整体结构、发展联系和现实意义;在课外学习指导方面,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结合的要求,从归纳总结、拓展内容和理论联系实际几个方面分别列出要点解析和思考题。本书适用对象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干部和其他自学者。
目录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导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导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节选)导读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导读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恩格斯《反杜林论·**编哲学》(节选)导读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导读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节选)导读
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导读
列宁《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导读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导读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导读
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导读
列宁“1923年1—3月口授完成的文章(三篇)”导读
《论合作社》
《论我国革命》
《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毛泽东《实践论》导读
毛泽东《矛盾论》导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节选)导读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导读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导读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导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导读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导读
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导读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导读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导读
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节选)
导读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导读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导读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读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导读
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导读
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读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导读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的政治观点,代表了当时向封建贵族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这种观点严重地阻碍了德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了唤起德国无产者向德国现实制度开火,推动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写了《导言》一文,对德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黑格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初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德国革命运动的任务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问题。列宁在评价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时说:“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表明他是一个革命家,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9.《导言》对论点的安排反映马克思自身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宗教阶段、哲学阶段、政治阶段、革命阶段。其结果是写成了一篇宣言,这宣言的彻底性和独断性使人想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比较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次提出新世界观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问题,他深入社会革命的具体内容并对其作了实际的阶级分析,把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从而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哲学实质上是深刻地合乎人性的,为了把它变成现实就需要超出哲学领域,需要一种物质力量。哲学不变成现实,无产阶级就不能消灭自己,即获得解放。但是哲学还没有为解决这一任务提供全部前提。还需要研究和探索有关人和历史的若干根本问题。马克思在以后的两三年内专门分析了这些问题,结果产生了一种新的关于人和历史的哲学观点――唯物史观。 主要思想内容文章的全部原理已经包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中。根据马克思1843年9月写给卢格的信中所谈的计划,文章将从宗教问题开始,进而论述政治问题,这是德国的两个迫切的问题。全文共49个自然段,重点论述了四个问题:批判应从“天国”转向“人世”,批判由德国现存制度转向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如何批判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哲学与人的解放。(一)批判应从“天国”转向“人世”(第1~7段)这一部分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宗教批判对德国革命的意义,对宗教的批判是对政治、法律、国家和社会等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然而对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因为当时德国现状要求人们摆脱这种上帝赐予的“幸福”,建立现实的幸福。因此,批判应从“天国”转向“人世”。马克思在《导言》开宗的**句话,就对宗教批判在德国革命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了科学的说明和评价。他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页)这里讲的“宗教的批判”,是指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以来的德国进步理论界的重大理论斗争。青年黑格尔派有影响的人物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是这场思想斗争的主要代表。对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意义和作用,青年黑格尔派同马克思的评价是不同的。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宗教统治的,宗教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人类解放的根本问题。因此,他们把宗教批判看作是改变一切的伟大斗争,对德国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则相反,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还没有触及德国的反动制度。到1843年底,对宗教的批判已不能提供什么新东西了,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1页)。那么,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呢?首先,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对政治、法律、国家和社会等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如果不首先批判掉这种在天国的申辩,人们就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世间的谬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2页)。其次,马克思认为,宗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实际上是对现实的统治和被统治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宗教里的一切苦难都是人世间苦难的表现。宗教是某种应当被消除的世界的表现。他在这里说,宗教是异化了的人的幻想,这是他早期思想的典型表述。按他后期的观点,阶级意识形态的因素更占主导地位。因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12页)。他把宗教看作历史现象,而不是人的本质、构成,宗教的基础和根源在人们之间和人对自然的特殊关系之中,人主要是生活在需要从一定的观念和幻想中寻找慰藉的非人的处境中,这种处境表明人对现实不满,他想哪怕在幻想中超越现状,并以此作为对现状的抗议。上帝的全知全能的特性是人在幻想中赋予的,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批判必须转向更深刻的异化,即政治异化。所以说,宗教批判就是要使人们摆脱这种幻想的上帝赐予的“幸福”,要建立现实的幸福。在这种批判和论断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项任务:弄清现实世界的真相。“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2页)(二)批判由德国现存制度转向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第8~23段)这一部分马克思主要论述了虽然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使人民澄清现存制度的本质,但是批判针对德国现存制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是和时代一起向前发展的,因此批判应由德国现存制度转向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4页)马克思用两小段的篇幅解释了近两年里他们对德国社会经常进行的批判。“这是指描述各个社会领域相互施加的无形压力,描述普遍无所事事的沉闷情绪,描述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狭隘性,而且要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4页)这种批判的目的同他开始时的宗教批判的目的是一样的,“问题在于不让德国人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5页)“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67页)通过批判,实现“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9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无情地批判那些“仰仗统治者的恩典才活着的东西”,即封建集团;还要对那些身价很高而人数很少的统治者进行“肉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4页)。马克思认为,批判德国现存状况的狭隘内容对现代各国来说,主要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先进国家,也有一定意义。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可以帮助各先进国家看清自己的“隐蔽的缺陷”,“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5页)。同时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对国内方面也还有它一定的意义。通过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可以使人民澄清现存制度的本质。在德国没有民主和自由,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德国“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复辟。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它国家敢于进行革命,其次是因为其它国家受到反革命的危害”(3页)。以胡果、萨维尼等人为代表的法的历史学派维护奴隶封建制,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称它是“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害怕新兴的无产者阶级而向封建制度妥协,不敢直接触动封建专制制度,他们到“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4.去找德国的自由历史。然而,自由是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自由,绝对不能把现实的自由和原始人的“自由”混为一谈。马克思指出,自由派的行径,如同“在森林中叫唤什么,森林就发出什么回声”(4页)一样,是毫无价值的。马克思认为,对待德国现存制度的正确立场,就是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4页)尽管这种制度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据,还是要向它开火。马克思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清德国政治制度本质,叙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悲剧形式和喜剧形式。封建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先进国家里存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它深信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而不相信资产阶级革命会成功。所以,它是带着顽强的自信被消灭的,它的死是悲壮的,是一种悲剧性的灭亡。相反,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它的不合理性已为各先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所完全证明。连它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本质,它的存在已“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5页),为全世界所嘲笑。因而,它的灭亡就不可能再是悲剧性的。马克思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进程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政治力量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6页)由此可见,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是有它的一定意义的,但不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的批判。马克思说:“在导言后面将要进行的探讨并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同①453.为什么批判不针对德国的现存制度,而针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呢?因为就当时来说,历史赋予批判的任务,是要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恩格斯在1869年所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对莱茵省议会辩论的批评,迫使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在这方面他获得了一些无论法学或哲学都不曾提供的新观点。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但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而当时要切实地研究这门科学,在德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英国或法国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09.19世纪30年代,在英、法先进国家里,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早已确立,而且它的各种弊病也充分暴露出来了。可是,当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很缓慢,直到1848年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如果把批判的矛头局限于德国的现存制度,那只能否定封建主义的所有制和封建主义的国家制度,而不能否定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国家制度。这种批判,就没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就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所以说,批判针对德国现存制度,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说:“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3页)就是说,对德国现存制度进行批判,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是和时代潮流不相符的。要克服这种局限性,批判就得超出德国的现存制度,就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因此,马克思提出:“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6页),从而使批判由德国现存制度转向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三)如何批判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第24~26段)这一部分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对它的批判具有时代性。但如何批判的问题是这一部分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即如何实现哲学、如何消灭哲学。马克思曾说,要使批判站在时代的高度,就要超出德国现状,即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德国民族的哲学是和时代一起向前发展的,因为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德国自身的哲学思想发展的继续,而且是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概括,它是资产阶级的哲学,而不是封建主义的哲学。所以,马克思说:“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7页)另外,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尽管不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们在理论上的鲜明性和政治上的坚定性,但它们终归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从表面上看,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但从实质上看,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它向往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的实现。这实际上是对德国现存封建制度的直接否定。因此,“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由此可见,就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实质来说,它是德国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7页)“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系统、*丰富和*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主要、*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9页)这就是说,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应该集中在对法哲学的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论述了道德、法律、国家制度、市民社会等社会问题,其中不仅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立宪制是合理的,而且对封建制度和封建贵族进行了揭露和讽刺。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仍然是“从现实人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所以针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就能使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改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中心,就是进行关于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革命。当时德国人民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存在着“实践派”和“理论派”两种态度。代表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并想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德国的现存关系。他们要求否定哲学是对的,但是他们不懂得德国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它所具有的真正水平,要想否定旧哲学,就必须以新的哲学来代替它对实践的指导。马克思批判他们说:“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现实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8页)这里的哲学就是与本体论同构一体的“纯粹哲学”。也只有在消灭了纯粹哲学之后,哲学才真正成为现实中的哲学。因此所谓“消灭哲学”并不是指不要哲学,而是指哲学意识到了固有的实践性,不再是那种与现实生活对立的“纯粹哲学”。只有实现了与实践的本质的沟通,哲学才可能真正成为人类解放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以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理论派强调和夸大理论的作用,他们不了解德国哲学虽然超出了德国的现状,但它仍然是德国现实关系的产物。德国哲学的本质特点正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的反映。不批判掉德国哲学的本质特点,就建立不起来新的哲学。对此,马克思指出,理论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89页)。我们要在实现哲学的同时废除“作为哲学”的哲学。(四)哲学与人的解放(第27~49段)这一部分马克思主要论述了理论解放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形成的必要性。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并*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依据对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分析,说明了理论解放的历史作用。理论的作用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程度。马克思指出,如果只有革命理论,而不具备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任何革命运动都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11页)。那么,德国是否具备了革命的物质基础呢?就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讲,是不具备的。德国思想界已经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要求,而德国的社会现实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二者存在明显分歧,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所应有的前提和基础,看来恰好都不具备”(11页)。但是,就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看,新理论的要求是有物质基础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即现实运动的发展和新理论的要求、预见是一致的。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从理论解放运动开始的。“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10页)但是,路德的宗教改革,“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10页)。这就没有达到真正解放人的高度。所以,他的新教理论只能号召“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10页),而不能启发世俗人同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但是即使新教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它至少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德国当前的情况同宗教改革前的情况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是哲学代替了神学,全人类的解放将代替仅发生在宗教领域内的解放。新理论则不同,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10页)。新理论的历史任务必须“把受僧侣精神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就是解放人民”(10页)。因为彻底的新理论是革命的思想前提。马克思针对“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特点,提出新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即实践中提出的并且客观上具备解决条件的迫切问题。这里说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在德国能不能进行争取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问题。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现存制度和德国哲学的批判,不仅使德国人民认识到德国的现存制度是不合理的,而且要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不合理的。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页)因此,在德国进行“人的高度的革命”(9页),首要任务是要制定出能掌握群众的理论。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掌握群众,为群众所信服呢?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页)这里是说,彻底的理论,必须是抓住“人的根本”,即人的本质。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是说人作为人来说要能够生活在被当作人来对待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在德国现存制度下的劳动者,是不被当作人看待的,劳动者丧失了他的作为人的本质。德国的新理论抓住了“人的根本”,因为“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后归结为人是人的*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0页)。这也就是说新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它主张要恢复人的本质,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的本质自我异化的“一切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的本质。因此,新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要恢复人的尊严!“正像在罗马的万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样,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恶。”(12页)因此,在德国以消灭封建专制制度为革命目标已不可能,只有进行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为内容的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彻底消灭德国的现存制度,即所谓“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领域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12页)。正因为这样,在德国进行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纯政治的革命”(12页)是一种空想,而进行“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12页)才是实际的。因此,“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14页)。哲学所要求实现的一切伟大的、合乎人性的全人类的事业,以及批判人的生存的异化形式中的重大成果(克服这些异化形式是实现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前提),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消灭自己才能实现。接着,马克思分析和说明了无产阶级的本质特点及其形成的过程,指出德国无产阶级既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德国封建社会解体的结果。在社会急剧解体的过程中,人工制造的贫民和自发产生的贫民以及基督教德意志的农奴等级,都不断地充实无产阶级的队伍。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进行“人类解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力量。马克思通过分析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得出结论说,德国面临着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已经感受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新矛盾的压力。由于在德国资产阶级社会中没有一个等级、没有一个部分感到有必要和有能力来实现普遍解放,于是提出一个问题:哪个阶级将被自己的物质状况和锁链所迫而实现这一解放呢?德国资产阶级不像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那样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在它“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11页)。从“德国各邦政府”的状况看,也是如此。因为德国封建专制政府的*大特点,就是集新旧剥削制度之大成,它既保留着旧剥削制度的缺陷,又在排斥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方面的同时,尽量吸取它的缺陷。在德国进行“普遍解放”,即共产主义革命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15页)。*后,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上,说明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15页)这段话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问题。哲学必须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它所需要的理论也是*彻底的理论。
作者简介
王平,男,汉族,吉林省九台市人,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急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多项。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在《科学社会主义》《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导刊》《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孤独感
¥12.9¥30.0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就是有点不开心
¥12.9¥30.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她们
¥15.0¥46.8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精神内耗
¥12.9¥30.0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姑妈的宝刀
¥9.0¥30.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35.0¥58.0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大自然饥渴症
¥12.9¥30.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八仙得道传
¥12.0¥40.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小说家的假期
¥29.7¥5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21.4¥49.8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新式“文盲”
¥12.9¥30.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6.3¥39.8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9.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