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医学概论

包邮中医临床医学概论

¥43.0 (7.7折) ?
1星价 ¥43.0
2星价¥43.0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393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44页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13239356 ; 978-7-5132-3935-6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分别介绍各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施治、临证备要, 力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 从而为未来从事相关临床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目录

绪论

**章 中医内科病证
**节 概述
一、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和内容
一、中医内科学发展概况及展望
三、中医内科学脏腑证候辨治概要
第二节 感冒
第三节 咳嗽
第四节 哮病
第五节 喘证
第六节 心悸
第七节 胸痹
第八节 不寐
第九节 痫病
第十节 厥证
第十一节 胃痛
第十二节 噎膈
第十三节 腹痛
第十四节 泄泻
第十五节 痢疾
第十六节 胁痛
第十七节 黄疸
第十八节 积聚
第十九节 鼓胀
第二十节 头痛
第二十一节 眩晕
第二十二节 中风
第二十三节 水肿
第二十四节 淋证
第二十五节 癃闭
第二十六节 痹证
第二十七节 郁证
第二十八节 血证
第二十九节 痰饮
第三十节 消渴
第三十一节 瘿病
第三十二节 腰痛

第二章 中医外科病证
**节 概述
一、概论
一、发病特点
三、辨证概要
四、治法概要
第二节 疮疡
一、疖
一、疔
三、痈
四、发
五、有头疽
六、丹毒
七、走黄与内陷
八、瘰疬
第三节 乳房病证
一、乳痈
一、乳核
三、乳癖
四、乳岩
第四节 瘿、瘤、岩
一、瘿
一、瘤
三、岩
第五节 皮肤病及性传播病证
一、热疮
一、蛇串疮
三、癣
四、疥疮
五、湿疮
六、淋病
七、梅毒
八、尖锐湿疣
第六节 肛门直肠病证
一、痔
一、肛痈
三、肛漏
四、肛裂
五、锁肛痔
第七节 泌尿、男性前阴病证
一、子痈
一、精浊
三、精癃
四、阳痿
第八节 周围血管病证
一、臁疮
一、脱疽

第三章 中医妇科病证
**节 概述
一、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病因病机
三、诊法概要——四诊
四、治法概要
五、预防与保健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闭经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妊娠恶阻
第七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八节 产后发热
第九节 癥瘕
第十节 不孕症

第四章 中医儿科病证
**节 概述
一、生理特点
……
第五章 中医眼科病证
第六章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临床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1)辨肿的外形  局限性:局部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弥漫性:局部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足。  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虚耗,脾阳不振所致。  概括来说,凡病发在皮肤浅表、肌肉之间的,其肿势高突而带焮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若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其肿势多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  (2)辨肿的成因  火: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  寒: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风: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湿: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痰: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气: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郁结: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  瘀血: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虚:肿势平塌,根盘散漫。  实:肿势高起,根盘收束。  (3)辨肿的部位和色泽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如病发于手掌、足背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肿势易于蔓延,其肿处常较他处为大而明显;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较为剧烈;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虽甚,但外观不明显。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色红赤为多;而病患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甚至脓熟亦仅透红一点。同时,肿的形态和颜色的改变也提示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如疔疮、有头疽等病,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邪毒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2.辨痛疼痛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而成;疼痛增剧与减轻常作为判断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不同。临床上需辨别疼痛的成因,并根据疼痛的发作情况、疼痛的性质与肿势等结合分析病情。  (1)辨疼痛的成因  热: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寒: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行甚速。  湿: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有凹陷性水肿或见糜烂流滋。  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化脓:肿势急胀,痛无止时,持续胀痛,跳痛,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瘀血: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2)辨疼痛的类型  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阵发痛:突痛急止,发作无常,多伴绞痛;多见于胆道、肠胃等寄生虫疾患。  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时;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初起。  (3)辨疼痛的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  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疮、丹毒等。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者。  酸痛:既酸胀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  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乳癖、血肿、癃闭等。  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空腔脏器梗阻(肠道、胆道、泌尿道)等。  抽掣痛:痛时有抽掣,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在肌肉,多在阳证疮疡化脓阶段。  (4)辨疼痛与肿  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多发性疾病,如流注。  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  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  3.辨痒痒是皮肤上的一种自我不适、需要搔抓的感觉,是由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致使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肌肤失养,内生虚热而发。痒是皮肤病一个主要自觉症状,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中也时有发生。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以及病变的发展过程不同,故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1)皮肤病辨痒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瘾疹等。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沥,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黄水疮等。  ……

作者简介

张明雪,中、西医学双博士后,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二级教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善用经方,辨证灵活,突出中医特色,擅长中西医并用诊断与治疗心脑血管的急慢性疾病,对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顽固性失眠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见解,为辽宁中医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辽宁中医药大学名医,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拔尖人才,沈阳市名医,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特聘教授,青蓝学者,辽宁省十佳卫士。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高职高专教材1部,副主编《SARS瘟疫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七年制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编委,参编其他教材4部。现任《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核心期刊《国际中医药杂志》(原《国外医学??中医分册》)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