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研究·第十八辑

中国城市研究·第十八辑

1星价 ¥81.0 (7.5折)
2星价¥81.0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85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38516 ; 978-7-03-073851-6

内容简介

本书可供城市科学研究人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对城市话题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编的系列辑刊。本辑选入14篇论文,包括长三角城市协同与创新、城市经济与创新、绿色低碳与治理三个板块。本辑刊力求讲好中国城市研究故事,选题紧扣当前热点问题,对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者都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目录

目录
前言(i)
长三角城市协同与创新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曹贤忠(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隐含碳排放流动格局研究 郭艺 曾刚(15)
黄河流域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赵建吉 刘岩(31)
国家*众创空间运行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汪涛 陈静(48)
城市经济与创新
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发展初探 辛晓睿 胡蒂娅 周灿(67)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人工智能创新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张云伟(83)
政府治理质量对高校-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基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 叶雷 曾刚 曹贤忠(98)
中部城市经济联系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韩玉刚 万创勤 曹贤忠(114)
中资企业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分异 张翌 司月芳 滕堂伟 曾刚(132)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全国29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证据 尚勇敏(154)
绿色低碳与治理
不同空间尺度的绿化水平对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王丰龙 邹赛男 王冬根何静红(171)
开发区韧性分析框架及思考 唐承丽 宋关东 贺艳华 周国华 陈伟杨 周煊哲(183)
县域视角下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初探——以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为例 孙涵彦 陈南希 徐林增 朱怡帆 司月芳(199)
展开全部

节选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曹贤忠   摘要 跨界创新网络是指创新主体跨越行政边界而形成的网络组织,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必要对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本文重点从跨界创新网络类型与特征、跨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及动力机制、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三方面着手,对经济地理学领域相关文献分析发现,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但是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网络自身特征、演化动力,创新网络作用于区域发展的定量研究也多为西方发达国家案例,关于跨界创新网络的测度方法、形成与作用机制、空间效应等相关研究尚存较大争议。此外,本文还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创新网络;区域发展;区域创新;跨界发展;文献综述   1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创新范式从传统封闭式线性模式向现代开放式网络模式转变,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关系、创新网络特别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创新主体的跨界协同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及空间组织形式等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1-4]。随着静态“地方空间”向动态“流动空间”的转变,经济地理学理论也经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全球生产网络、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等思潮的演变[5,6],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者开始重点关注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研究,包括全球、地方、全球 -地方等空间尺度[7,8],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Freeman*早开展了创新网络研究,并提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9],Cooke在其基础上,对创新网络内部主体关系进行了界定研究[10]。从创新网络本质含义来看,可将创新网络看作一个联系紧密的实体或系统,创新网络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而形成的网络组织[11]。实际上,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个企业知识匮乏、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有限,企业为了获取知识、弥补自身的创新缺陷与其他企业合作创新[12]。因此,企业在构建创新网络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本地尺度与非本地的创新合作伙伴合作,从而获取本地难以获取的创新知识[13]。跨界创新网络就是指创新主体跨越行政边界而形成的网络组织。综合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跨界创新网络高度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 跨界创新网络类型与特征   基于创新主体联系方式的不同,从网络基本功能、网络资源类型、网络知识交流三个方面,经济地理学者对跨界创新网络类型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创新网络基本功能的不同,可将创新网络分为联系网络和合作网络两种模式,创新主体一般通过联系网络获取知识,通过合作网络进行合作创新。其中,合作网络主要关注重复、持久或持续的互动或联系,主要是由正式的规则、制度、战略安排形成的创新联系[14,15],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飞地、产业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而联系网络则由组织间非正式的互动和联系组成,会频繁更新和改变组织间的联系,引起网络的动态演变[2,16],如临时性展会交流网络等。二者在结网目的、结网方式、结网类型、网络结构和网络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表1)。   表1 不同类型创新网络关系比较   第二,根据网络资源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网络资源分为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和网络资本( network capital)。Huggins等认为社会资本更加体现为非正式的交流,网络资本则更加体现为正式交流[18]。社会资本包括义务和期望,与社会环境的可信赖性、社会结构的信息流动能力、处罚规则等密切相关[19,20],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可较好地用于分析如何在组织内外获得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虽然社会资本的概念从社会能力与社会化视角解释了网络投资,但是在经济效果方面则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难以从经济预期角度来解释网络投资[21,22],而网络资本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Huggins首次提出了网络资本的概念[23],该概念弥补了社会资本在解释网络投资方面的不可计算性,基于网络资本的可计算的和战略性的网络被认为可促进知识流动,且能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24]。二者在投资来源、运行机制、主体对象以及对网络收益的影响上存在着差异(表2)。   表2 网络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征比较   第三,根据网络知识交流的不同,可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知识一般包括隐性知识、编码化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表述和符号等类型[1,25]。其中,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和编码化知识在学界应用*为广泛,二者在表达形式、交流方式、转移难易程度、地理空间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表3)。非正式社会交流被认为是本地隐性知识传输的重要方式[26,27],正式交流则是编码化知识传输的重要方式[8]。   表3 创新网络中编码化知识与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特征   3 跨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及动力机制   跨界创新网络形成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已有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为创新主体属性和多维邻近性(proximity)两个方面。   **,跨界创新网络受到主体属性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联系、创新政策等因子。现有研究对创新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描述多从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出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数量、创新主体组成、联系通道种类和强度等进行归纳总结[28-30]。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众多,经济地理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企业构建创新网络一般受到创新主体、创新联系、网络位置和创新政策等因子的影响,其中创新主体因子包括主体组成及结构,如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有制组成等[31,32];创新联系因子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企业/区域内外联系和企业垂直合作/水平合作联系等[33,34];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变化对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而影响网络位置的因子主要在于现有专利知识库和社会空间联系[35-37];创新政策因子包括产权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市场状况、调控手段、系统管治、智能专业化政策等[38,39],地方政府可通过资助公益性或基础性较强的研究项目以及软、硬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当地创新水平的提高[11,40]。   第二,邻近性成为解析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重要分析框架。邻近性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地理学领域对创新网络研究关注度的提高,邻近性成为经济地理学者解析创新网络影响因子、演化动力、作用机理的新视角[41]。邻近性研究起源于西方经济地理学界,构建的多维邻近性框架一般包括地理维度(以创新网络成员间物理距离的不同为特征)、认知维度(以知识相似性程度为特征)、组织维度(共同所有权程度,社会联系强度,共享标准、习惯、条例、法律的程度)三个维度,且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协同发展、创新网络等相关研究中[42]。从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不论是质性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均强调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包括制度、文化和社会)对知识流动和企业创新网络的重要性与作用[43,44]。   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及作用。地理邻近是企业之间物理距离上的邻近,企业之间的地理邻近增强了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显著促进了隐性知识流动和创新产出[45,46]。虽然大量的创新合作发生在地理邻近的机构间,但是地理邻近只是网络形成的一个潜在动力,不一定是*重要的动力[47],这可能是由和地理邻近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邻近性所导致的[48]。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其他形式的邻近性可能会替代地理邻近性。随着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地理已死”或者“地理距离对区域发展无关紧要”等论断受到一些学者推崇[49]。但是,Desrochers[50]、刘承良等[51]、史焱文等[52]并不同意这一论断,他们认为现代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仍然是企业间确保有效沟通的*佳方式。   认知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及作用。认知邻近是企业间在技术知识、能力、技术标准等方面认知的差异程度,企业之间的认知邻近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可弥补知识和能力不足、更易获取新的创新信息[53]。Müeller和Stewart认为,企业在创新结网时,需要共享一些知识,以便了解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54]。无效的认知邻近可能会导致双方无法沟通,但多个学者研究发现,拥有过多相同或类似的知识将导致企业学习动力不足,阻碍了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55,56]。Breschi等研究发现,企业之间技术不兼容、知识水平差异大将使得新产品开发严重滞缓,企业现有知识基础强弱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开发新知识、新产品的速度与程度[48]。贺灿飞和朱晟君从认知邻近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动态演化规律,总结出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3]。因此,如果两家企业拥有适度相似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那么其构建的创新网络的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创新能力水平就会处于较高水平[57]。   组织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及作用。组织邻近是指企业组织安排被共享的程度,如企业层次结构、常规和规则,可由文化、结构或制度、社会等的邻近性组成[58]。文化邻近包括语言、惯例和规则等元素,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程度[41,59];结构或制度邻近是关于企业在诸如结构、体系、层次结构等宏观层面上推动知识转移,采取管制的相似程度[60];社会邻近是企业通过非正式交流方式联系的强度[61]。相关学者指出,组织邻近为企业创新网络构建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和一致的环境,进而提高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相互协调,并促进知识转让,但组织邻近程度较低可能会造成缺乏信任和沟通不畅、目标错位和文化冲突等问题[62,63]。   邻近性交互作用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空间邻近性(spatial proximity)、密度( density)和地方化过程( localized processes)很难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地方和全球之间的其他邻近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64-66]。众多学者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种维度上的邻近性都有利于企业间相互作用及降低合作成本,但是过度邻近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网络锁定现象[67],也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邻近性悖论”[68]。但是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邻近性悖论”并非同时存在于所有邻近性中,地理邻近性在制度差异大的企业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制度邻近的合作伙伴发挥作用较小,这也表明不同邻近性之间有相互替代的可能[69];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发展而言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70,71],而其他非空间联系(如认知、组织、社会和制度等邻近性)则是地理邻近性的重要补充或替代[64,72]。Balland则指出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及组织邻近性对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有促进作用,而社会邻近性及认知邻近性作用不大[28];Broekel和 Boschma研究指出除了制度邻近性外,认知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对创新合作伙伴产出绩效有负向作用,而地理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具有正向作用[43]。   4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   区域发展如何跨越行政边界障碍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创新网络则是促进区域跨界发展的重要途径[73]。区域经济发展是创新网络运行经济效果的*终体现,创新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74,75]。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