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703697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20703697 ; 978-7-5207-0369-7
本书特色
★英国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通”、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中国题材小说首度翻译引进
★四个中国故事,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近代史上四大的重要主题 ★亲历者的视角与丰富的见闻,提供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以及回望历史的崭新视角 ★作者对笔下的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 ★作者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为四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何光沪 夏晓虹 雷颐 马勇 等名家推荐内容简介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名门》;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她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1935年,为排遣夫君、父母相继去世的悲伤,她到重庆、太原、温州追寻亲人的踪迹,当时已结束北伐后的中国正处于“黄金十年”,又一次青春焕发,她将对亲人的挚爱及对中国的祝福,写成《崭新中国》;但随后中国与英国均深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在战火燃烧的英国东南小城福克斯通,用追忆写成《潜龙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几个普通中国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对中国的感念及正义必胜的信心。谢福芸生活的年代及笔下的四个中国故事,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这四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她的作品虽名为小说,自称主要人物虚构,但故事、史实及时代背景却并非虚构,她以亲历者的视角及丰富的见闻,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勾勒了过去一百年几度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中国人——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名人与普通人——在家国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谢福芸对笔下的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这些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前曾促进西方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今天,给予中国读者的除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更是回望思考历史的崭新视角。
谢福芸在中国接触、结交乃至成为终生挚友的,既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为四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目录
名门
中国淑女
崭新中国
潜龙潭:北平新事
相关资料
何光沪 夏晓虹 雷颐 马勇 推荐 请设想一下:如果你从小到现在,一直住在一个村子里,然而,你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兄弟姊妹、爸爸妈妈的兄弟姊妹,以及同你家走动*勤、互动*多的那些邻居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却都所知甚少,隔膜陌生,甚至由于父辈的纠纷恩怨而抱有偏见、心存芥蒂,那对于你的心态、人生,不是大有影响吗?这四本小说形式的历史书,对于还住在“地球村”的国人来说,真有大大增进认知、改变心态,有益人生的作用——因为,作者是村里一位同我们情深意长的邻居“阿姨”,她讲出了我们所知甚少的爷爷奶奶、叔伯姨婶……的真实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为、胡适之、张学良……)令我们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员、教师、中国人、外国人)令我们感动,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还有明天……而且,这影响是好是坏、是大是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沈迦)
十多年前撰写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传记时,就知道了他的长女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1959)。当时有英国朋友告诉我,在英国谢福芸的名气要比他父亲大。初听有点惊讶,后来读了她的书就信然了。在20世纪英国大众读者的眼里,谢福芸是个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经常在媒体就中英关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
谢福芸1885年11月21日出生在中国,这一年是光绪十一年。距她的父亲苏慧廉——英国循道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赴华传教士——抵达浙江温州还不满三年。1884年中秋后一日,这座位于中国东南一隅的小城里发生了针对洋人的“甲申教案”,二十三岁的苏慧廉仓皇出走,避居海上。也是在这一年,他的未婚妻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1856—1931)不畏险阻渡海而来,12月16日两人在上海圣三一堂举行婚礼。婚后即携手回温,次年冬,谢福芸出生,童年随父母在温州度过,一直到七岁才回英国接受教育。因父母在海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她与后来出生的弟弟维克多(Victor Farrar Soothill,1887—1956)一起寄居在约克郡亲戚家,并有几年的时间住在伦敦东部近郊的贫民区。这段孤独及与底层社会无缝接触的少年经历,为她后来关心贫民疾苦、热心社会公益奠定了精神基础。
1904年初夏,十九岁的谢福芸返回充满童年记忆的温州,她在这里待了两年,协助母亲管理艺文女校,并到父亲创办的白累德医院帮忙。她后来说自己那段时间是叛逆的,当时的理想是到伦敦东区做个医生,帮助无钱治病的穷人。1906年,日渐成熟的谢福芸离开温州,负笈剑桥,她考取的是素有“女子梦天地”之称的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1909年剑桥毕业时,她的名字列在“中世纪与现代语言学”优等生名单,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当年6月17日的报道。如果说人生也有四季,这应是谢福芸的春天。
1909年,四十八岁的苏慧廉已是当时亚洲盛名的高等学府山西大学堂的校长,他是1906年应李提摩太的邀请离开温州荣任此职的。许是受父亲教育家角色的影响,许是年轻时在艺文女校的经历,许是剑桥给她的熏陶,二十五岁的剑桥毕业生谢福芸志业明确——从事教育,并到中国去。她有个剑桥的校友叫包哲洁(A.G.Bowden Smith),一个血液里都流淌着冒险精神的英国军官的女儿,正在北京筹备一所女子学校,于是谢福芸加盟创业。这所照搬“纽海姆”模式,旨在培养中国大家闺秀的学校就选址在紫禁城边上,可惜造化弄人,学校开张还不到一年,紫禁城就换了主人。民国肇始,百凡待治,各派角力,时局跌宕。曹锟“北京兵变”滋事期间,谢福芸母女一度避难英领馆。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沈迦)
1959年2月15日,七十四岁的谢福芸在索尔兹伯里的一家医院告别人世。
作者简介
谢福芸(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 著
英国作家、中英关系活动家。英国循道公会著名赴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188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七岁时回英国就学,毕业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学业后返回中国,1911年前后与包哲洁(A.G.Bowden Smith)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并自任英文教习。1913年嫁给原英国驻华外交家、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并协助编辑了《中国商务地图》(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出任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1931年苏慧廉去世后,将其父英译的《论语》书稿加以编辑,作为“牛津经典丛书”之一,于1937年出版发行。谢福芸一生六次访华,撰写了多部有关中国风物、人情的书籍,畅销于欧美,多次再版重印。
沈迦 主编
谢福芸(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 著
英国作家、中英关系活动家。英国循道公会著名赴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188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七岁时回英国就学,毕业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学业后返回中国,1911年前后与包哲洁(A.G.Bowden Smith)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并自任英文教习。1913年嫁给原英国驻华外交家、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并协助编辑了《中国商务地图》(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出任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1931年苏慧廉去世后,将其父英译的《论语》书稿加以编辑,作为“牛津经典丛书”之一,于1937年出版发行。谢福芸一生六次访华,撰写了多部有关中国风物、人情的书籍,畅销于欧美,多次再版重印。
沈迦 主编
196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为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居温哥华,从事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著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寻找·苏慧廉》2013年获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并入围《纽约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等年度好书榜单,凤凰卫视据此两度拍摄同名记录片。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生死场
¥8.6¥36.0 -
东京梦华录
¥19.9¥46.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1984-插图珍藏版
¥11.3¥2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悉达多
¥14.3¥28.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她们
¥17.3¥46.8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2.2¥59.9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女性生存战争
¥24.4¥66.0 -
知识分子的幽灵
¥1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