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的突破——从经典诠释学到德行诠释学
- ISBN:978757603228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28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76032284 ; 978-7-5760-3228-4
本书特色
《诠释学的突破:从典诠释学到德行诠释学(诠释学文集)》共收入27篇论文,涉及的主题涵括傅永军教授对潘德荣先生诠释学学术思想变化脉络的梳理和分析,学者们就潘德荣先生提出的“德行诠释学”行的理论对话,中国的诠释学传统的理论分析,西方诠释学理论在中国的新探索,以及诠释学理论在神学、马克思主义典与理论等方面效用的研究体来说,论文集的内容不仅涉及了诠释学理论的传统研究主题,而且着重展现了诠释学理论研究的当代转向;借行理论探讨的材料遍布今中外;论文作者少长咸集,学科背景跨度较大,以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为主,兼及伦理学、学、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等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诠释学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展和新成果。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共收入27篇论文,涉及的主题涵括傅永军教授对潘德荣先生诠释学学术思想变化脉络的梳理和分析,学者们就潘德荣先生提出的“德行诠释学”所进行的理论对话,中国的诠释学传统的理论分析,西方诠释学理论在中国的近期新探索,以及诠释学理论在宗教神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与理论等方面效用的研究。总体来说,论文集的内容不仅涉及了诠释学理论的传统研究主题,而且着重展现了诠释学理论研究的当代转向;借以进行理论探讨的材料遍布古今中外;论文作者少长咸集,学科背景跨度较大,以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为主,兼及伦理学、宗教学、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等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诠释学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前言
在中国,关于如何发展诠释学,潘德荣的学术思想曾历过一次变化。在提出创建德行诠释学之前,潘德荣对建构有中国的诠释学的学术构想是,化解本体论诠释学与方诠释学的对峙,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在这一整体中,合理安顿分峰对峙的双方。潘德荣将这种整合形成的诠释学称为“典诠释学”。
潘德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学术构想可能会遭遇批评。批评者会认为,在诠释学已从方诠释学发展到本体论诠释学这一更高阶段,潘德荣的诠释学建构设想在某种意义上显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倒退。但是,潘德荣并不将其看作是倒退,他称之为“回归”。在他看来,从形式上看,回归典诠释学似乎是倒退至施莱尔马赫的典诠释学。但是,“对于诠释学的发展来说,此一回归有其必要性。其实,理论探索的回归之路与其历过的发展之路并不是同一条路。回归乃是对理论出发点及其整个发展历程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在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行的,其中必含着某一理论原本并不具有的新因素,这如同今日国人研究中国的解传统或西方诠释学,要常常借鉴不同的理论资源一样”①。如此看来,回归典诠释学,就像潘德荣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中、西诠释学研究的现代视野中重新审视诠释现象,或者说,是在一个新视域中对诠释行重构,以诠释学向前发展。
按照潘德荣的说法,他倡导创建的典诠释学①,主要的研究要旨可以简略概括为如下三点:,“本体论部分应当是的心学理论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综合,通过此一综合,提炼出‘典诠释学’的诠释理念:(1)理解在本质上是意义的创造活动,是理解主体的自我塑造与实现,也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之构建;(2)理解内在含着一个被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通过理解,达到个体与集体的精神境界之升华。此即体现了诠释学的实践性之宗旨:‘流行’‘教化’”。第二,“社会成员的共同信念集中地表现在被认可的‘典’中,唯有通过正确地解读典才能使之明晰起来。如此,理解的方便成为诠释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第三,“鉴于任何方体系都不足以对诠释的真理性要求作出担保,诠释方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而非‘真理性的’或‘正确的’解释”。②
然而,潘德荣建构“典诠释学”的学术构想,在过他对西方诠释学发展史一步研究之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早期的诠释学研究中,潘德荣已注意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目标并不是对文本的意义作出诠释,对文本意义的诠释,不过是理解者通过理解达成自我理行自我塑造的一个媒介。也就是说,理解不是理解者作为认知主体接近被理解对象的行为方式,而是理解者自我塑造自身的方式,亦是理解者的存在方式。潘德荣将理解与持续的自我塑造看作是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方诠释学的根本区别所在。这样一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旨趣就不再是理解的方,理解也不再以创造文本的作者意图为对象,理解关注自身所以可能的条件;这些条件则与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规则且使理解成为可能的、那些了理解者的愿望与行动的因素——人的世界验和生活实践——相关联。
目录
目录
前言
从典诠释学到德行诠释学
编 德行诠释学
中西诠释传统的会通与当代中国诠释学的构建
——潘德荣的诠释学思想及哲学新开展
潘德荣创建中国诠释学的探索
“德行”概念溯源
诠释学的三重实践
——从浪漫主义诠释学到德行诠释学
在德行诠释学与关学之间
——关于“德行诠释学”建构与张载关学研究的一次师生对话
第二编 中国的诠释学
典诠释与传统训诂
论典诠释的定位、性质和任务
跨文化交流的现象与原则
——以东亚文化圈的儒学为例
以道论儒的合法性及道的儒家化设计
关学近代重构的主体之维
——基于晴梵《关学学案》等文本的观念解读
探寻中国伦理学的精神原乡
——“”的概念史重访
第三编 西方诠释学在中国
阐释现象的现象学分析
哲学解释学的伦理学之维
——析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的解读
存心伦理学之当代重检
——从舍勒与考夫曼的康德诠释讲起
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
——伽达默尔伦理学意识与哲学的伦理学
应用与实践智慧
——道德普遍性例外难题及其诠释学解决
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
——论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
Sensus Communis:伽达默尔对常识哲学的重塑
哈贝马斯早期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诠释基础
瓦蒂莫诠释学的虚无主义之根
认知的身体先天性
——接着莱布尼茨单子论的一个思考
第四编 诠释学的实施
纯化之路
一一论爱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教化观念
附录
节选
潘:从你的描述来看,关学的确与我所说的“德行诠释学”具有相同之处。前面我讲到孔子解《易》。我们说,《周易》的每一卦都可以基于“德”来解,但就孔子所倡言的“九德”而言,与之直接相关有九个卦。《周易》以此九卦来界说“九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在此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履”为何被视为九德之首?这当然可以从《周易》卦序来看,因为在与九德相关的九个卦中,“履”卦*先出现。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真正能使“履”卦成为九德之首的,是它被定位为“德之基”。何谓“履”?据王弼的解释:“履者,礼也”,直解“履”为“礼”。而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履”为“足所依也”(今人谓之“鞋”),后延伸为“践履”:“履,践也。言践履之道……。”朱熹在其《周易本义》也解释说:“履,礼也,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乎此,然后其德有以为基而立也。”以此观之,“履”含有两义,即“礼”与“践行”。如果进一步在整体上观照此两义,一言以蔽之:依循“礼”而践行。由此,“履”作为“德之基”,就具有了双重规定性:一方面表明了“礼必在践履”,“礼”须经践履才能成就其“德”,将道德的规范性转化为人的德行;另一方面,要求人的践行须遵循“礼”的规范,是故“君子以非礼弗履”(《周易·大壮》),以将“礼”落于实处。此谓“践履为实,有实行,然后德可积而崇也。故日:履,德之基也”。因“履”被视为德之基础,也就规定了其后的八德对于“履”的依存性,同时也规定了践行八德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八德乃是在践履过程中的“德”之自我彰显,若无践履之实“行”,所谓八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礼”本是践履的应有之义,因而也制约着基于“履”的八德。《周易》解说九卦之德,皆切合人事之用,无不依循“德”——落实在人的具体行为上即合乎“礼”——所规定的道德向度。从这个解释就可以看出,德行诠释学与关学“以礼为教”、注重践行的传统是一致的、相通的。 魏:谢谢老师的解释。我们知道,横渠(张载)解释儒家经典,是极为重视《周易》的;横渠教人,也是特别注重礼的;他也更为重视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落实对礼的践履。这不仅是张载之学的一个特色,而且也是后来关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这样,不论是从经典解释的角度还是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张载的关学都与孔门的“德行”有着直接的或者更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我们通过这里就能看到,张载所倡导的关学,不仅与孔学的经典诠释面向相通,而且也与其指向相通。进而,如果这一点能够成立的话,我们似乎需要对关学史家思想中的“理学”成分重新定位,即在他们看来,理学并不仅仅是在北宋中期开始形成的一种儒学新形态,从本质属性上讲,理学首先是儒学的,首先是恢复并重建了孔子所提出的“仁”学的本质:“仁”学乃是基于道德的实践——“行”,而指向“德”,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理学主要的面向未必就是单一体现于著述方面的思想发展(虽然这也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念的坚守和践行。如果是这样,对关学史的审视,就不能完全局限于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角度,而应该更侧重于对关学人物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的探讨。这种视域下的关学,应该首先是“道德实践史”,而不是“思想建构史”,也许这样,才能更符合关学的特征和实际。因此,我觉得关学的基本特征应该和老师讲的“德行诠释学”是相通的。关学传统本身的存在和发展,也许就是对老师的“德行诠释学”在关中地区的一个现实注脚,或者是一个事实支撑。 三、关学史建构中的德行指向 魏:老师,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关学史的建构实际上要晚于它所表述的对象的实际发生。而我们要了解关学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首先必须借助的就是这些关学史家所撰写的文献。毫无疑问,关学史家在为他所设定的关学人物写传记的时候,必然也要参考历史上这个人物实际的情况,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人和他所看到的人是不同的。比如我们今天基于其他材料看到的王徵就是一个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天主教徒,但在王心敬的笔下,我们看不到王徵有一点天主教的气息,而全部是儒家式的。是王心敬所看到的王徵本来就是这样的,还是他有一种意图,刻意将王徵描写成他笔下这样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在此也崭露出一个看法:通过关学史家的撰述可以看出,作为观念史的关学,虽然是基于关学发展历史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有关学史家的“有意选择”“有意刻画”。他们正是通过为关学人物立传的方式,通过诸多个案,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了自己所认同的关学人物的行事风格、精神气象,从而结合起来呈现了关学的整体风貌,而将他们所要说的“史意”更多地隐藏在其中了。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关学史的编撰并不仅仅是对关学历史或人物的复原,而是带有一定的诠释意味在其中,虽然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不是哲学式或思辨式的理论诠释。
作者简介
傅永军: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诠释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诠释学、欧陆近现代哲学、西方宗教哲学、比较哲学。
牛文君: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诠释学、德国古典哲学。
-
沉思录
¥18.4¥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6.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谈修养
¥6.0¥20.0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3¥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传习录
¥11.6¥55.0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6.3¥42.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理想国
¥7.2¥26.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0.2¥33.0 -
列宁全集4
¥4.4¥9.7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2.0¥46.0 -
小窗幽记
¥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