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推进的协同路径研究

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推进的协同路径研究

1星价 ¥83.5 (7.2折)
2星价¥83.5 定价¥11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15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31593 ; 978-7-03-073159-3

本书特色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乡村创业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农户创业呈现出新特征、新业态。

内容简介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乡村创业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农户创业呈现出新特征、新业态。农户的社会网络随着社会变迁日益丰富,逐渐成为推动创业的社会资本;同时,创业活动的推进也改善网络结构,因此,农户的创业活动与社会网络拓展互为促进。基于此,本课题沿着"社会网络促进农户创业-农户创业改变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与农户创业协同推进"的框架展开研究,揭示社会网络与农户创业之间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目录

目录
**章 导论 1
**节 研究背景 2
第二节 研究问题 4
第三节 研究方法 6
第四节 数据获取 8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11
**节 相关概念 11
第二节 理论基础 16
第三节 研究综述 26
第四节 理论分析框架 32
第三章 社会网络促进农户创业的功能与效用 34
**节 社会网络的时代变迁 34
第二节 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创业的机理 39
第三节 创业农户的社会网络特征描述 41
第四节 社会网络对农户创业的功能 44
第五节 社会网络对农户创业的效用实证 51
第四章 农户创业推进社会网络演变的机理与作用 64
**节 中国农户创业的历史沿革 64
第二节 农户创业推进社会网络演变的机理 70
第三节 创业农户特质对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 75
第四节 创业促进农户社会网络发展的案例剖析 78
第五节 研究结论 83
第五章 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推进的图谱 84
**节 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推进的图谱生成 84
第二节 推进图谱演进的主要动力 87
第三节 协同演进的图谱变化 101
第四节 协同演进的双螺旋图谱 105
第五节 研究结论 107
第六章 创业农户社会网络与创业推进的协同测度 108
**节 方法选择 108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 109
第三节 耦合测度 115
第四节 研究结论 119
第七章 创业农户社会网络的构建与治理 121
**节 社会网络构建与治理的影响因素 121
第二节 创业农户的社会网络经营与管理策略 129
第八章 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协同的案例透视 137
**节 传统农户的本地创业 137
第二节 大学生回乡创业 141
第三节 城市青年下乡创业 146
第四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 151
第五节 退役军人回乡创业 157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63
**节 研究结论 163
第二节 政策启示 165
参考文献 168
附录 181
后记 188
展开全部

节选

**章导论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为使经济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球经济,中国应选择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费尔普斯,2013)。以要素投入驱动的外生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迫使中国经济必须转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资源投入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重大冲击,进一步加速了中国进入转型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驱动力提档换速,经济结构进入调整的阵痛期。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首次低于7.8%,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1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1%。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本边际生产力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助推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板块,对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推动农户创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双创”工作,尤其是创业活动。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问题,颁布了多项“惠农”政策,指出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化转移,乡村衰落的步伐仍未停止,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发展鸿沟,中国农村并未形成内生性、可持续性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力推进农村“双创”工作,尤其是创业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何婧和李庆海,2019)。现代经济理论着重强调了创业资源与资源获取能力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指出异质性的创业资源对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但农户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都较为匮乏,而中国农村基于“亲缘、血缘、地缘”的社会关系再加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嵌入的市场网络、非农网络,让农户拥有了丰富的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资本有可能缓解农户所面临的资源约束(高静和张应良,2013)。社会资本中复杂的人际连带关系,不仅可以通过弥补农户贷款抵押或担保物的缺失,还可以通过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农户参与融资(曹瓅和罗剑朝,2019)。同时,农户创业活动的展开,又促使创业农户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关系,拥有更具复杂、动态、优质的社会网络。农户的网络能力和周围的创业环境促使农户不断调适着社会网络与创业推进的动态平衡。 基于此,本章首先阐释选题背景,凝练科学问题,阐释农户的社会网络如何促进创业推进,农户创业如何促进其社会网络拓展,农户创业与社会网络演变的协同机理及如何提升农户的社会网络治理能力四个科学问题;其次,介绍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后,介绍数据来源及调研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研究框架和研究基础。 **节 研究背景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创业活动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持续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速逐渐放缓,从2007年的14.16%下降至2018年的6.6%,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被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为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使经济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球经济,我国应选择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费尔普斯,2013)。回望全球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资本聚集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联动作用下,企业创业浪潮云起。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业活动对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日益明显。Bygrave(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经济取得成功的秘密是其拥有一种创新与创业的文化,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推动美国经济*重要的战略优势。Audretsch和Thurik(2001)对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统计分析表明,拥有较多小企业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低的失业率。2017年出版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的发展报告中指出:创业活动和GDP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创业活动带来的良好经济效应和广泛社会效应引起了学界、政府与企业界的极大关注。 自改革开放尤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尤为突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创业热潮。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型创业活动及其组织和制度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性变革及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来源和实现机制。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人们的关注及推广,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激发了乡村的竞争优势,农村发展迎来重要历史契机,传统农户的本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城市青年下乡创业、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等,农村创业百花竞放,百业兴旺。创业促进了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户收入质量提升及乡村善治日益凸显。创新创业也能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变革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诚然,有诸多因素影响创业推进,但社会网络的独*解释力又成为近年创业研究的重点内容(金迪和蒋剑勇,2014)。尤其是在我国城乡关系变迁、互联网技术普及、自媒体兴起等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农户的社会网络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创业将会得到有益结论。 在我国,农户作为大众创业的重要主体,对农户家庭收入持续增长、“三农”问题破解、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农户创新创业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突破口,能够助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促进非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乡村地区产业的纵向延伸及横向扩展,进而拉动农村经济整体增长。农户家庭的劳动力城乡流动、互联网的时空联通及国家政策的激励使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创业活动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往往还取决于自身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对农户创业意愿、创业活动开展及创业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创业过程中,家庭往往很难直接获取创业所必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信息,特别在正式制度不够完善的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Francis和Sandberg(2000)认为创业者拥有可利用的强联系社会资源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在推进创业过程中,农户的社会网络也随创业进展而拓展升级,又能够为农户创业带来更多机会和资源,两者相互影响,螺旋式推进。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协同推进机制对提高农户的网络能力、提升创业绩效意义重大。因此,本书主要研究大众创业导向下创业农户的社会网络特征,勾勒社会网络演变与农户创业推进的协同路径,完善农户创业的理论框架;研究农户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网络效应,提高农户的网络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创业效益;研究支持农户创业的社会网络环境,有助于政府提出支持农户创业的新主张,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广大农户的创业热情与政府优越的政策支持促进了中国农户创业的蓬勃发展。从本地农户创业,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城镇人员下乡创业,农户创业的主体逐渐多元化,截至2018年底,各类下乡返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平均每一个实体企业可带动7~8人就业,创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4.3岁,学历是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为40.7%,82%的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可以判断,创业人员的素质良好,创业的社会绩效显著。但在农户创业发展良好的态势下,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与城市创业者相比,农户的创业资源依然不足,调查显示:80%的创业者融资困难,70%的创业者找不到合适的技术管理人员,65%以上的创业者表示销售是*大难题。对于农户而言,资金、人力、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创业要素,创业者的竞争优势与创业绩效既受到创业者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与获取能力的影响,还受到那些嵌入在社会网络中异质性资源的影响,创业者与外部组织之间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建立、维护和发展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系显得日趋重要,社会网络已逐渐成为不同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具有不同效果的原因所在。与历史对比,农户的社会网络资源逐渐丰富,社会网络带来的信息获取、资源集聚和市场拓展都在创业实践中鲜活生动。那么,农户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变化的?当前社会网络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社会网络能够促使农户创业推进?社会网络驱动农户创业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同时,我们不禁思考,在创业成长过程中,农户的社会网络边界也在不断变化,农户的网络能力得到提升,如何有效管理社会网络,既要保证网络拓展促进创业成长,又要防止身陷“盘丝洞”,防止网络依赖带来的创新制约和创业成本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的科学问题有四个。 一是农户的社会网络如何推进其创业进程。农户创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始活跃,本书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变革对农户创业网络变化的影响,再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创业农户的社会网络特征,把握创业农户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社会资本。然后,通过创业过程的时间断面,分析社会网络促进农户创业的机理、效应。 二是农户创业如何促进其社会网络拓展。随着创业推进,农户的网络边界逐渐拓展,创业过程如何促进农户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及社会资本的变化。 三是农户创业与社会网络演变的协同机理。两者之间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协同互动,初始社会网络促进了农户创业意愿、机会识别,随着创业开展,农户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呈多样化、密集化特点,在创业拓展阶段,农户的社会网络又从社会网络转变为产业网络 这一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揭示了农户创业与社会网络呈“双螺旋”图谱方式演进,本书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揭示这一演进过程。 四是如何提升农户的网络能力。网络能力是创业者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决定了社会网络拓展与创业成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本书尝试通过案例访谈界定创业农户的网络能力维度和构成要素,准确测度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并采用计量方法探索提升创业农户网络能力的关键要素。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介绍 本书综合运用逻辑思辨法、理论模型分析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法、计量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农户创业与社会网络相互促进的演进机理,并提出促进创业农户网络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户创业蓬勃发展。本书力求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印证,并运用相关数理分析工具进行主要内容研究。 (1)逻辑思辨法。主要回顾创业与社会网络研究的相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