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在堂

蟋蟀在堂

1星价 ¥36.6 (6.2折)
2星价¥36.6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68385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807683858 ; 978-7-80768-385-8

本书特色

《蟋蟀在堂》是李零暌违杂文出版领域九年,继《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鸟儿歌唱》后,与《我的天地国亲师》一并推出的新作,同为首次结集出版的杂文集。 李零此前出版的杂文集,主题各有侧重。《蟋蟀在堂》收录的则是一些不易归类但作者尤为重视的内容,凸显杂文之“杂”的趣味。全书分为三辑:**辑“说话要说大实话”探讨传统文化的去向,观照国运和人文的宿命,格局宏大;第二辑“我的读书生活”是读书心得与生活杂谈的交融,辛辣幽默;第三辑“历史、考古与汉学”所聚焦的主题则多是李零的主攻方向,兼具专业层面的真知灼见和行文上深入浅出的特点。 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记录的多是“眼前发生的‘一刹那’”——正如作者所言,“多少年过去,回头一看,这不就是‘今天’刚变‘昨天’、学者叫作‘历史’的东西吗,一幕一幕,历历在目”。在当下与过往的互文中,这部印刻着思想轨迹的文集,能带给读者新的启迪。

内容简介

“蟋蟀在堂”含有时序更替、步入岁暮的意味,本书则带有“拾遗”色彩,收录的是李零看重的一些发言、访谈、读书心得和随感,横跨二十年(2001—2021)。这些文章首次结集成书,渗透着作者“躲在学术后面”的感受和“奇思怪想”,是“人生片段”与“学术叙录”的交融,别具生趣。

目录

写在前面


**辑 说话要说大实话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

——和立华谈心

血荐轩辕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祭

20 世纪猛回头

——被围、突围与入围

人文的宿命

——访中文系李零老师

从燕京学堂想起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

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和三联一起过生日

贺三联韬奋书店重新开业

我与文研院


第二辑 我的读书生活

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

——为读者释疑,兼谈兵法与刺客的关系

南白和北白

——读《历史的坏脾气》

南城读书记

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

万岁考

谈谈《论语》

世界杯感言

历史与文学

电视、鱼缸及其他

——座谈会:艺术??未来生长点(两段对话)

读《聂绀弩旧体诗全编》

十问十答

我的读书生活

——以阅读经典为例


第三辑 历史、考古与汉学

伟大不需要吹牛

——“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和特点”讨论会上的发言

《书品》订正

我对“夏”的理解

从“文明”二字想起的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引言

西高泉秦墓发掘记

——我的点滴回忆和感想

送鼠迎牛

——我的贺岁书

百年高罗佩

——谈《中国古代房内考》

同一个中国,不同的梦想

——我对法国汉学、美国中国学和所谓国学的点滴印象

沙畹

——从《泰山》到《投龙》,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


展开全部

节选

选摘一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节选)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大家身边非常热闹的问题。 前一阵儿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红心鸭蛋”事件。鸭蛋为什么这样红?事情比较简单,质监局一查就查出来了,鸭蛋里面放了苏丹红。但我们要谈的事可不一样,后边的背景很复杂。 台湾有家报纸,登过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它是学我们的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个敏感问题。不了解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它。比如,于丹为什么这样红?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红?不管是高兴的红、生气的红、嫉妒的红——电视广告词:酸不溜丢的山里红。 现在,《论语》走进千家万户,民工发,监狱学,领导高兴,群众欢喜,知识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绝于领导和群众。 有人说,孔子死了,两千五百年才出了个于丹,太可爱,太可爱;就她把孔子讲透了,讲活了,了不起,了不起。这是捧。 有人说,此人活像一说书的,讲的全是心灵鸡汤,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论语》有什么关系?夫子之道,全让她糟蹋了,我们得保卫孔子,保卫他的道。这是骂。 还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说人民群众读《论语》,传统文化被发扬,毕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论语》也分雅《论语》和俗《论语》,人民群众归你管,知识分子的地盘你休想进。我们知识分子讲《论语》,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带你玩儿。 这三种反应,和我无关。 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填表,我是群众(群众是集合概念,其实应叫群众分子,和知识分子一样)。群众有什么了不起?人多势众,未必真理在握。我还是群众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们。 一本书,一人读,想不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我读《论语》,就是我读《论语》,自己写点读书笔记,讲点个人想法,谁也不代表,犯不着绑上一堆人说事。 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我的声音太小,但我要大声说给你们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什么是传统? “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 大家记住了,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话,将来肯定是笑话。 传统是什么?不就是过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兰亭序》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儿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叫“孝”。杨伯峻说,“道”是正面的东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来的东西,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了吗?难道我们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大一件宝贝,是中国人。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人吃饭,人是主体。不管什么饭,总是被人吃。饭不能分体用。“中餐为体,西餐为用”,那不是笑话?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比如我爸爸的礼物是震颤,我妈妈的礼物是过敏。遗传病,年轻没事,年纪大了才暴露。可见就是体,也是好坏参半。 传统,谁都有。比如美国,立国不过两百三十年,家家藏枪,就是传统,所以老有校园枪击案。当然了,溜门撬锁的也要小心,私闯民宅,人家会开枪。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的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西化有什么可怕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不济的宋以来,汉族多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之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元代怎么样,清代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唐装是满服,我穿的和服才是唐装,倘若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本族,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你给我化化看,别做梦了。想不到这种明摆着的事,照样有人犯糊涂。 谁化谁,表面是争谁的文化更优越,其实是争支配权。我占有这个势,怎么化都行,什么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没有,才分彼此,才争高下。想不通的事,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 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它“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前一阵儿,各地申遗,什么都申,很多就是这类东西。其实不少是这两年刚造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样,令人自豪,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真正的宝贝,西化化不动的东西,只能毁而不能造。造出来的都不是国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当然很自豪。古迹、古物和古书,尽管使劲糟蹋,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虚假假。 古董,很多本来也是普通玩意儿,日用的东西,家家都有。毁的毁,弃的弃,*后剩下来,全是宝贝。保古和西化,如影随形。西化的破坏,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价。 文物,摆进博物馆的展柜,都是稀罕玩意儿,无所谓精华糟粕。糟粕精华,只有进入现代生活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才有这类问题。我们把古董摆进展柜,但不必把自个儿也摆进去。 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古人说,地不爱宝,稍一动土,就有发现。 古迹古物,和我们的万里河山分不开。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的地面遗迹,长城、大运河,很宏伟。长城断断续续,运河断断续续,保护起来*费劲。后者的现状非常惨,我亲眼所见,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调,古的变新的,不像话;不利用南水北调,又没有钱。 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 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岳镇渎海的庙,也有存留。古建,山西*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后的劫后余存。 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用《红楼梦》上的话说,很多都是“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的东西。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东的少昊陵,绍兴的大禹陵,江苏的泰伯祠,还有各地的关庙,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假古迹,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弘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 李零已在三联书店出版了《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波斯笔记》《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小字白劳》《十二生肖中国年》等书。他说,他的书都是读书笔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