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区域协同迈向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路径研究

从区域协同迈向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路径研究

1星价 ¥88.5 (7.5折)
2星价¥88.5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18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12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31838 ; 978-7-03-073183-8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研判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全面分析了大湾区建设创新共同体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目标和"四步走"战略路径。同时,本书围绕跨境要素流动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共同体,包括六大举措: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科研人才的跨境协同一体化、科研经费的跨境协同一体化、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数据跨区域流动协同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协同一体化,即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领导体制、人、财、物、数据及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的跨境协同一体化来展开政策设计,以此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创新共同体。

目录

目录
第1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1
1.1 全球环境深刻调整导致创新与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强 1
1.2 国家新发展战略凸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3
1.3 区域竞争发展和大湾区城市竞合不断形塑发展新格局 5
第2章 创新共同体的内涵、框架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9
2.1 创新共同体的概念内涵 9
2.2 创新共同体的基本框架 11
2.3 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2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目标和路径 16
3.1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需求 16
3.2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17
3.3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18
第4章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 22
4.1 从传统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的转变 22
4.2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构成要素 24
4.3 应用新型举国体制的思路和定位 27
4.4 应用新型举国体制的政策建议 30
第5章 科研人才跨境协同一体化 33
5.1 科研人才跨境流动的基本情况 33
5.2 科研人才跨境流动的政策前沿 43
5.3 科研人才跨境流动的主要问题 47
5.4 科研人才跨境协同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49
第6章 科研经费跨境协同一体化 54
6.1 科研经费跨境流动的基本情况 54
6.2 科研经费跨境流动的政策前沿 57
6.3 科研经费跨境流动的主要问题 59
6.4 科研经费跨境协同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62
第7章 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 66
7.1 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的基本情况 66
7.2 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的政策前沿 68
7.3 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的主要问题 71
7.4 科研基础设施跨境开放共享的政策建议 76
第8章 数据跨区域流动协同一体化 79
8.1 数据跨区域流动的基本情况 80
8.2 数据跨区域流动的主要问题 82
8.3 数据跨区域流动协同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83
第9章 知识产权保护协同一体化 86
9.1 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基本情况 86
9.2 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政策前沿 92
9.3 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主要问题 95
9.4 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政策建议 97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10.1 研究总结 101
10.2 研究展望 103
后记 10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1.1 全球环境深刻调整导致创新与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强 1.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 随着20世纪全球化浪潮的开启,全球产业整体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普遍发生着梯度转移的现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全球产业的供应链愈发复杂,供应链的层级也不断增加。伴随着供应链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另外,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供应链上的节点越来越多,全球供应链也从单一的金字塔模式,逐渐转变为复杂的网状结构。特别是现如今各个国家作为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界限愈发模糊,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交织,在提高了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全球供应链存在着不可预测的脆弱性。换句话说,在如此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链条上的任何一环断裂时,其上游和下游的供应商与消费者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波及,尤其是在维持网络稳定上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关键节点突然抽离将会对整个全球供应链和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2020年,一场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大量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造成巨大影响,在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提出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产业转移与供应链从分散向集中布局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构建相较于之前开始出现了以下新特点。**,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开始从成本导向转向成本与风险并举导向。建立供应链时成本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大量企业开始尝试建立一整套的风险缓释战略。第二,全球供应链布局开始从全球布局加速转向区域布局。全球生产链将向更集中、更地区化的供应链发展,以此提升供应链的系统性能力,以便更好地对冲风险。第三,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进程开始加快。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出现重大风险的情况下,数字化可以更为高效地帮助跨国企业及时调整供应商,以应对风险。 当前,全球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出现回流的趋势,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迹象日益明显,而仍未缓解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为全球商品和物资的流通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种种限制。大湾区内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内地和港澳分别具备独*优势,能够形成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和展示窗口。但是与此同时,大湾区也成为美国重点打击对象,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中国实体首要注册地址的地理分布来看,北京和广东*为集中和突出,也有大批注册于香港的高科技企业被列入美方实体清单。因此,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与我国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紧密相关。 1.1.2 中美矛盾上升对大湾区科技创新构成重大挑战 美国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执政政策表明,美国精英阶层已经达成一致,以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举全国之力围堵中国。科技创新俨然已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战场,从2018年制裁中兴,到2019年开始打压华为,再到2021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的《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这意味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美技术脱钩都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持续面临的外部环境,美国研发、中国制造的技术和产业分工体系将继续裂变。此外,拜登政府不断试图打造基于所谓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科技联盟”,联手西方盟友对华进行科技遏制。美国已经将与中国的科技创新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延伸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加强对中国的科技围堵。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的政治化氛围愈发突出,科技创新意识形态化和“选边站”等行为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正常合作,并会对我国及大湾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科技创新领域之所以正在成为中美乃至全球战略竞争的本质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愈发成为体现国家发展能力以及国家制度乃至价值观体系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国逐步全面崛起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以及背后隐含的举国体制优势已经引起美国从精英阶层到多数普通民众的各个阶层的警觉和巨大压力感,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人对自身国家制度体制和价值观体系的信心与优势感,并激发了美国对中国的制度体系的全面敌视情绪。从中长期来看,中美未来战略竞争和博弈的重点,必将持续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全面竞争,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国有企业部门(出于担心中国特色的新型举国体制)、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主导权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国际科技战愈演愈烈,我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完成原始创新、加强科技自主自立自强、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变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1.1.3 政策规制趋紧对创新与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科技创新在为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伴随着全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伦理问题。通常来说,各国政府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之初并不施加过多的限制和干涉,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典型代表如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日渐成熟,其暴露出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也在受到各国政府的持续关注。就美国而言,美国政府在2019年6月针对世界知名的四大高科技企业,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正式展开反垄断调查。其中苹果公司涉嫌以其控制的IOS操作系统对在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非法征收所谓的苹果税;谷歌则涉嫌依靠其在搜索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控制互联网广告并以此恶意打击竞争对手;亚马逊被质疑通过推荐算法和用户数据打压第三方卖家,推广自营品牌;而Facebook对Instagram、WhatsApp等企业的收购则被认为是对社交媒体的垄断。从中不难发现,尽管这些高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对个人信息的侵犯和对数据的滥用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正在通过收紧相关政策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应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除美国之外,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在享受科技创新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技术创新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2021年一篇北大博士的毕业论文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其通过实际体验外卖骑手生活的方式,深度总结了高科技企业是如何通过数据和算法来精准控制外卖骑手的劳动使企业的利益*大化,并且如何利用技术来规避原本属于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开始着手通过相关政策制定和启动反垄断调查程序来针对性地改善相关科技行业的发展环境。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做出182.28亿元的行政处罚①。除此之外,我国在教育培训、网络游戏等领域的严监管政策也为相关行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前沿,也*直接地面临着政策监管趋严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加合规发展,处理好企业利益与公共政策和公众利益的要求,是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1.2 国家新发展战略凸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1.2.1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大湾区发挥“桥头堡”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②。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桥头堡”的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基数庞大、内需潜力广阔、产业链条完整、基础设施完备、政策空间充足,是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合与对接区,其开放经济结构可有效降低内外对接的制度性摩擦成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梯度带动中国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互促发展,迎接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产业链升级和强化国内大循环的独*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发展好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的领先优势,不仅有利于保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开放性与创新力,也有利于保障极端情况下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运行,稳定国内大循环。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后疫情时代,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区域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但重大区域内部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内部结构问题突出。在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将成为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节点枢纽,而且将通过产业链转移、升级、重构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实现内部均衡发展。 1.2.2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作用凸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凸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科技创新肩负着国家生存发展、民族崛起振兴的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改变资源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效用。科技创新能培育新兴产业,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劲活力。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2.3 “双碳”战略加速大湾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化石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未来一个阶段内二氧化碳排放势必继续增长。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且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实行全民总动员节能减排。而要想实现“碳中和”,还要着力开辟新的清洁能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唯有通过减少能耗和提高效率来实现,归根到底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时也要求进行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 纵观人类历史,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直交互进行。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上依赖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要实现“双碳”目标,已有的技术体系仍有很大困难。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因此,跨领域系统化布局双碳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间,必将带来巨大的发展驱动力,并改善总体的节能减排效果。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方面先行示范,做好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区域典范。大湾区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上,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基础研究、行业标准制定,还是对全球市场的引领,都有较强优势。大湾区应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向中高端跃迁,推动单位GDP能源强度大幅降低、清洁能源比例明显提高、能源价格成本持续降低,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引领。 1.3 区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