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目光掠过新闻的湖面

文学的目光掠过新闻的湖面

1星价 ¥43.2 (7.2折)
2星价¥43.2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0309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55030973 ; 978-7-5550-3097-3

本书特色

当我们谈论对新闻的印象时,究竟在谈什么?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思想的表达,或者只是那些铭刻在我们脑海中的记忆?为什么有些新闻如蜉蝣般朝生暮死,有的却拥有不朽生命力。新闻记录着发生的一切,但文学的目光赋予了新闻生命的脉搏,真正有生命的新闻是具备了文学的影子的。而这本《文学的目光掠过新闻的湖面》,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是新闻,有文学。本书吸引读者的不仅是那一个个充满勇气、坚韧的人,一件件布满酸楚、艰辛的事,还有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独具个人色彩的文学表达和幽默的运用。收入其中的文章,有的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出版过单行本;有的由新华社全文转载播发通稿,多家省级党报刊登;有的由《新华文摘》《大公报》(香港)等转载;有的入选过年度报告文学选本。

目录

**辑 一群人的风华
塞罕坝:好一个大“林子”
附塞罕坝之歌
紧紧抓住一个“本”字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向“慢的精神”致敬
作家、摄影人、记者谈塞罕坝
一片叶子的重量
附在普安寻访“白茶姑娘”
把脉江河默默芬芳
附让人忘不了的那些水文人
小两口一座岛
一口老井的见证
大禹故里来了年轻的“治水人”
福建将乐:水文人有了存在感
福建南平:电话968985开始流行
手中无“剑”也要“亮剑”
第二辑 一个人的光芒
兰辉:一枚铺路的石子
廖俊波:一个温暖的“发光体”
周炳耀:“细细”做事“轻轻”为人
在“江村”,读费孝通
袁隆平说健康
樊锦诗:驻心大漠护敦煌
尚长荣:虎虎生气闯梨园
第三辑 一方水土的神采
律动之美尽在湾区
美丽的村庄在说话
一心一意是三明
本固枝荣晋江之魂
附家训,那些闪亮的句子
姑苏文脉春意常在
常熟:文化传承成熟质地
织里织里,桥上的风景
展开全部

节选

塞罕坝:好一个大“林子” 塞罕坝人喜欢说“林子”。 指着一片小树林,他们会说,“这个‘林子’长的都是云杉”,或者说,“那个‘林子’,是我看着长起来的”。 他们心目中的“林子”富有弹性,可远可近,可大可小。 整个林场,林地面积112万亩,在塞罕坝人说来,也是个“林子”。比如,他们说,“我们这个‘林子’很特别,七月份油菜花开得正好”。 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坝人也被人亲切地喊着“林子”。 司铁林、李振林、于瑞林、张林、刘庆林、谷庆林、孟庆林、王树林、杨国林、姜清林、李清林、张清林、李占林、孙占林、孙建林、张建林、张玉林、窦宝林、李大林、李凤林、刘凤林、陆爱林、穆秀林、鹿德林、吴德林、邵和林、孙有林、闫晓林、张晓林…… 这些塞罕坝人,有的名字里边原本就带有“林”字,来到塞罕坝,成了务林人,延续着与树木、森林的缘分。有的属于“林二代”,父辈不约而同地“就地取材”,给他们的名字镶上这个“林子”的印记。 同一片“林子”,同一汪绿色,同一个家园。人与树的关系图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轨迹,中国人环境意识与生态理念的升华历程,在塞罕坝这片“林子”里,彰显得动人而清晰。 一个见证历史变迁的“林子”,喟叹着王朝的落寞又奏响民族的强音 北京人,东北望,是坝上。 “塞罕坝”,蒙古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曾经这里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主要用于“肄武、绥藩、狩猎”,清廷鼎盛时期,几乎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并列入国家典制,即“木兰秋狝”。 那时“美丽的高岭”究竟有多美? 《围场厅志》记载,当年这一带,“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好一个“寸人豆马”,就像现代人在高空飞行时透过舷窗俯瞰大地,饱览天地间的辽阔。 康熙则站在地面上,对这方水土多有歌咏,“……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 现在,塞罕坝留有亮兵台。一块巨石凌空凸起,形如卧虎。相传乌兰布通之战大获全胜之际,康熙登临此地,检阅凯旋的清军将士。无法想象,那时的康熙,内心起着怎样的波澜。 他还有一首《塞外偶述》:“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 乾隆续写着《出塞杂咏》:“*爱枫林新似染,折来题句手亲书。” 嘉庆则跟风般来一首《塞山行》:“秋风猎猎吹山云,奇峰倏起林木分。明霞五色互炫耀,欲写岚黛难成文。” 明明知道“难成文”,还要硬着头皮上,都是因为眼前的景让人心潮难平。 帝王热衷于借笔抒怀,其他人等也没有闲着。 黄钺的《木兰纪事》见出清雅:“香草丰茸三尺赢,据鞍似踏绿波行。怪它马耳双尖没,尽作春江风雨声。” 陆元娘的《塞上夜坐》一片天籁,“松声入夜常疑雨,虫语鸣秋惯近人”。 赵翼是个实诚人,没有那么多的辞藻与讲究,一句“木兰草*肥,饲马不用豆”,径直把当年木兰围场的风情端了出来。 惜乎时光如刀,将延续着的荣光强行剪断。1824年,即道光四年,木兰秋狝这一“万世当遵守”的家法,被断然废止。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已经顾不上什么“鹿鸣”与“菊花”,什么“香草”与“松声”,反而虎视眈眈,把这里视为一块肥肉。 同治年间,就有声音要“就近招佃展垦,尚足以济兵饷不足”。光绪年间,还在惦记着“热河围场地亩,可否令京旗人丁迁往耕种”,后来直接说了,“开垦围场各地藉筹军饷,实为寓兵于民之善策”。 热河都统崇绮心在泣血,斗胆上奏:“树木一空,牲畜四散……林木将何日而蕃昌?牲畜更何时而萃止?空空围座,何所用之?” 大势已去,再可贵的声音也如草芥。 成群成群的参天大树颤抖着,被连根拔起,运走了。 如茵的绿草被蛮横地腰斩,“春风吹不生”,远走了。 山火燃起,呼哧呼哧,噼里啪啦,空留一缕青烟,飘走了。 土匪来了,一通彻头彻尾的残暴,逃走了。 绿色大厦轰然坍塌,风沙来了,住下了,不走了。 P3-5

作者简介

王国平,男,1980年6月出生,江西九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光明日报主任编辑、文学评论版主编;入选2019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中国报人散文奖等;著有报告文学《一枚铺路的石子》《当代焦裕禄:廖俊波》、人物传记合集《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散文随笔集《汪曾祺的味道》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