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插画版)/快乐读书吧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插画版)/快乐读书吧

1星价 ¥16.1 (5.4折)
2星价¥16.1 定价¥29.9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308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220130847 ; 978-7-220-13084-7

本书特色

本书从“神创论”开篇,在进化论取代了“神创论”之后,“猿人同祖”的观念深入人心。作者运用了正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写作手法以及亲切、幽默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研究人类起源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作者笔下,生硬冰冷的石头也变得异常亲切、可爱起来。因此,晦涩难懂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脊椎动物学升华到了文学的境界。在作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其高尚的人格之光在闪耀: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为了实现理想坚持不懈地追求;对劳动人民体贴入微的关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热爱;对困境乐观坚强地面对并勇于去克服……这些也是作者的经历给予我们的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可以丰富孩子的历史知识,增进他们对人类发展与演变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展望未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乐享知识滋养。本书设有“阅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等栏目并配有精美插画,对关键情节进行提示和分析,以帮助孩子把握阅读重点,明辨阅读方向。

目录

目 录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
二、“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
三、北京人头盖骨
四、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之谜
五、北京人是*早的人吗?
六、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
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八、人类使用工具也是人类起源的证据
九、人类诞生在地球历史上的位置
十、21世纪古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
十一、保护北京人遗址
悠长的岁月
我的童年
断断续续的学校生活
考上练习生
初到周口店
狗骨架和两本书
难忘的升级考试
学会“四条腿走路”
刻在心间的名字
主持周口店发掘
发现了3个头盖骨
辗转云南行
升为技士
周口店日寇大开杀戒
进修解剖学
北京人失踪
“偷”出北京人遗址图
重振周口店
一场长达4年之久的争论
发现了丁村遗址
寻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
广西探洞寻“巨猿”
寻找细石器的起源
从死神身边逃脱
路途依然遥远
流逝的岁月留下了什么?
我的读后感
展开全部

节选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 人很早就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由于科学的落后,人们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说人是用泥土造的,也就是“神创论”。“神创论”在世界上流传很广,东西方都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传播。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抟土造人。古人认为,世界上*初没有万物,后来出现了盘古氏,他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天一天天加高,地一日日增厚,盘古氏也一天天跟着长大。万年之后,就有了天高不可测、地厚不可量的世界,盘古氏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与地。他死后化成了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和草木。天地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出现了,只是世界上还没有人。这时女娲出现了,她取土和水,抟成泥,捏成人,从此世上就有了人。 在国外的神话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埃及神话中,人是由鹿面人身的神哈奴姆用泥土塑造成的,并与女神赫脱一起给了这些泥人生命。在希腊的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出了动物和人,又从天上偷来火种交给了人类,并教会了人类生存技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神话传说被宗教利用,成为宗教的经典,并被撰成教义,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不管是女娲抟土造人,还是普罗米修斯造人,这些神话传说都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因为人们很想了解自己是怎么来的,但又不得其解,才造出了“神创论”。 我小时是在农村度过的。逮蝈蝈、掏蛐蛐、捉鸟、拍黄土盖房是我们那个时代儿童*普遍的游戏。每逢我玩后回家,母亲都要为我冲洗,有时一天两三遍。母亲边搓边唠叨:“要不怎么说人是用土捏的呢!无论怎么搓,都能搓下泥来。”我6岁时到离我家不远的外祖母家读私塾,也常听老师和外祖母这样说。可见“人是泥捏的”的传说流传得多广、多深了。 何时出现的传说,不得而知,想来在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与“神创论”唱反调的还得说是中国的学者。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的管仲就在《管子·水地篇》上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意思是说,水是万物的根本,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于水。他的这句话说出了生命的起源。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诗歌《天问》中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对女娲抟土造人也提出了质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女娲氏既然也有身体,又是谁造的呢? *使人惊奇的是,山东省微山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鱼、猿、人”的石刻画,原石横长1.86米,纵高0.85米,作者不知是谁。在原石的左半部,从右向左并排着鱼、猿、人的刻像,让人看了之后,很自然地会想到“从鱼到人”的进化过程。 18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比丰虽然也曾指出,生命首先诞生于海洋,以后才发展到了陆地——生物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器官在不同的使用程度上也会发生变化的科学论证,但是并没有指出从鱼到人的演化关系。 指出从鱼到人的演化关系并发表名著的是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威廉·格雷戈里。1929年他发表的《从鱼到人》,把人的面貌和构造与猿、猴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相比较,把人的面形一直追溯到鱼类。在当时,由于获得的材料有限,在演化过程中缺少的环节太多,有人嫌他的说法不充分,甚至指责他的某些看法是错误的。把从鱼演化到人的一枝一节都串联起来,谈何容易,你知道演化经过了多少时间吗?鱼类的出现,从地质时代的泥盆纪起,到现在已有3.7亿年了,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哪! 能够说明演化过程的资料,并非是虚构的,而是来自于地下。地层就是一部巨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有许多许多东西是由地下取得的,就拿脊椎动物化石来说吧,这其实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龙骨”。它们绝大多数是哺乳动物的骨骼,由于在地下埋藏的时间较长,得以钙化。但是要成为化石,还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死亡后,能尽快地被埋藏起来,不曝露,然后,经过风吹雨淋,久而久之即可成为化石——我们所要研究的材料。 虽然许多人将脊椎动物的骨骼叫作“龙骨”,但从来也没人见过想象中的“龙”。我跑遍除西藏之外的很多省份也找不到“龙”的蛛丝马迹。所谓的“恐龙”,原意为巨大的爬行动物蜥蜴之类,原是日本学者用的译名,我们也就随之使用了。 化石除了形成,还要能被发现。把它们一点一点地发掘出来,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从发掘到修理,使之完整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再加上翻制模型,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很高超的技术。P2-5

作者简介

作者: 贾兰坡(1908年—2001年),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贾兰坡于1929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1936年11月连续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7月8日逝世。 贾兰坡主要从事中国的石器考古学研究,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有特殊的贡献。著有《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等。2022年4月,入选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2021年度很受欢迎十大作家榜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