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报告

包邮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报告

¥74.5 (7.6折) ?
1星价 ¥74.5
2星价¥74.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524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52475 ; 978-7-03-075247-5

内容简介

《2021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报告》持续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包括主题报告和技术报告两大部分。主题报告以"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分析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政策与举措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的政策取向。技术报告运用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从创新实力和创新效力两个方面表征制造业创新能力,从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创新产出、创新影响四个方面表征创新实力和创新效力,从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创新效力、创新激励政策等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态势与特征;遴选27个行业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重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激励政策演进态势与特征,并对重点产业中的典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及提升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强化制造业创新能力,支撑智慧可持续发展 1
**节 创新驱动全球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态势 1
一、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本格局 2
二、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发展 3
三、产业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4
四、政策法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5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政策实践 7
一、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前瞻部署 8
二、推进关键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0
三、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1
四、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基础设施保障 13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现状 14
一、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14
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9
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1
四、绿色低碳发展生产体系不断健全 22
第四节 中国制造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政策取向 24
一、强化数字赋能绿色创新能力建设 24
二、强化数字赋能绿色设计能力建设 25
三、强化数字赋能绿色生产能力建设  25
四、强化数字赋能绿色服务能力建设 26
五、培育数字赋能绿色科技领军企业 26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绩效评估 28
**节 制造业创新发展绩效内涵 28
第二节 制造业创新发展绩效测度方法 29
一、制造业创新发展绩效评估框架 29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 30
三、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 31
四、计算方法和资料来源 32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格局分析 34
一、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分析 34
二、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分析 36
三、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格局 38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演进 48
**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 48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实力指数 51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效力指数 53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实力与效力 56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实力演进 62
**节 创新投入实力指数 62
第二节 创新条件实力指数 65
第三节 创新产出实力指数 67
第四节 创新影响实力指数 70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效力演进 73
**节 创新投入效力指数 73
第二节 创新条件效力指数 76
第三节 创新产出效力指数 78
第四节 创新影响效力指数 81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84
**节 创新发展指数 84
第二节 科技发展指数 87
第三节 经济发展指数 89
第四节 环境发展指数 92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95
**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激励指数 95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激励指数解析 98
一、中国制造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 98
二、中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 101
三、中国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 104
第八章 中国重点行业创新发展绩效与激励政策演进 109
**节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9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09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14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16
第二节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21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21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25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27
第三节 汽车制造业 132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32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36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38
第四节 专用设备制造业 143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43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47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49
第五节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53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53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57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60
第六节 医药制造业 164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64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69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71
第七节 仪器仪表制造业 176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76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80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82
第八节 通用设备制造业 186
一、创新能力指数演进 186
二、创新发展指数演进 191
三、创新激励指数演进 192
展开全部

节选

**章强化制造业创新能力,支撑智慧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是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系统推进、数字赋能、价值共创、协同发展”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全球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借鉴主要国家绿色转型政策实践经验,针对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制造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取向,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创新体系,开创中国制造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 **节 创新驱动全球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态势 当前,全球能源和金融危机加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发展方向,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支持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支持产业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标准和碳交易机制,呈现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态势。 一、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本格局 1.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2010~2020年,全球环境创新发展取得进展,人均CO2排放量由2010年的4.92吨降至2020年的4.62吨,单位CO2排放量对应的GDP产出由2010年的2857.14美元增至2020年的3571.43美元,单位能耗对应的GDP产出由2010年的7.35美元增至2019年的8.77美元。受疫情影响,2021年人均CO2排放量增至4.81吨。a尽管面临经济低迷、国际地缘政治格局调整等挑战,各国仍然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2021年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197个国家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Glasgow Climate Pact),承诺到2030年全球CO2排放量相对于2010年减少45%,并在21世纪中叶左右降至净零,同时大幅度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 2.全球投资稳步增长,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目前,在清洁能源技术、先进储能材料、输电基础设施、化石燃料低碳利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以及其他绿色低碳技术方面,主要国家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资本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获得的多渠道、多样化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21年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1:投资可持续的复苏》(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1: Investing in Sustainable Recovery)显示,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产品总值达3.2万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逾80%c。在2021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能源问题高级别对话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提交了150多份“能源契约”,并承诺提供4000多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推动到2030年实现“人人享有清洁、负担得起的能源”等目标。 二、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发展 1.数字技术推动终端用能高效化,支撑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制造流程的自动解决方案,使生产自动化建模分析、实时监控和控制优化更加高效,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例如,波士顿咨询集团、微软集团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解决方案,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深度应用,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制造业企业加快实现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报告预测,到2030年,数字技术有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有效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脱钩。 2.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持续提升能源系统利用效率 全球碳减排推动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长期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全球电力行业正在经历从以化石燃料发电为主向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转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轮电气化变革开始加速。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灵活柔性、数字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取得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和供应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能源系统面临深刻变革。目前,大多数能源企业配备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等控制层软件或系统,可实时采集控制数据和生产数据,准确分析当前和未来能源生产情况。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预测,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将带动超过50万亿美元投资,各大洲电网有望于2030~2050年实现初步连通,全球能源互联网将逐渐成形。 三、产业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领先跨国公司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为响应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各领先企业将绿色低碳转型视为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协同合作方式带动上下游共建绿色供应链。例如,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英国石油(BP)公司、壳牌公司、力拓集团等跨国公司均为净零排放设定了至2050年的时间线。2021年7月,GE公司发布《GE可持续发展报告: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Building a World that Works for Tomorrow),指出不仅要在其运营过程中实现净零排放,而且在其产品使用过程中的间接排放也要实现净零。2022年8月,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BHP Group)签署了镍供应协议,必和必拓集团旗下位于西澳大利亚的西部镍业(Nickel West)公司将为福特汽车公司供应镍;与杜克能源(Duke Energy)公司合作开展车辆到电网(V2G)试点项目,后者将分析电动汽车电池和电网之间的能量流动,并与福特汽车公司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密切合作,研究双向充电集成的全部功能。随着“碳中和”理念不断融入绿色研发、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绿色创新伙伴关系延伸至产业间合作,形成了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及循环经济体系。例如,2021年以来,华沙理工大学孵化的波兰初创公司EcoBean与星巴克咖啡公司、巴西石油和天然气公司PRIO和葡萄牙达美咖啡(Delta Cafés)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合作设计和开发以咖啡渣为原材料的可生物降解吸管、用于烧烤和生物柴油的团矿,提供了减少咖啡碳足迹的循环经济解决方案。 四、政策法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绿色标准不断完善,引领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绿色低碳对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标准是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础政策工具,主要国家和标准组织逐步出台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标准发展战略。例如,2018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ISO 14067: Greenhouse Gases—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为企业评估产品碳排放提供了统一的国际标准,被视为推动绿色产品或服务评价的有效工具。2021年1月,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公开发布了*新版《美国标准战略》(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将“加强各级政府通过公私伙伴关系参与制定和使用自愿共识标准”和“在制定自愿共识标准时继续解决环境、健康和安全问题”作为前两项战略行动。2021年11月,美国环境保护署为大幅减少甲烷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拟定新的性能标准和排放准则,旨在扩大和加强对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减排要求,并首次要求各州减少甲烷排放。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标准化战略——制定全球标准以支撑韧性、绿色与数字化的欧盟单一市场》,强调了对关键原材料回收、清洁氢气价值链、低碳水泥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 2.国际成熟市场碳定价机制有力推动制造业智慧可持续发展 碳定价是对温室气体排放以每吨二氧化碳为单位给予明确定价的机制,主要包括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碳信用机制、基于结果的气候金融(RBCF)、内部碳定价五种形式,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推动低碳发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2022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2022年碳定价现状及趋势》(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报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