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541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0
- 出版时间:2023-01-06
- 条形码:9787030654168 ; 978-7-03-065416-8
内容简介
釆用先进教学模式,将真实、典型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体现当代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研究成果,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符合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的需要,满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 重视实践,贴近岗位,配套教学大纲,紧跟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的命题方向。 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焕然一新的医学类系列教材。 配套出版思维导图与复习考试指南;同步数字化教学资源,扫描《病理学》二维码,尊享免费增值服务。
目录
绪论 1
**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4
**节 适应 4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0
第三节 细胞可逆性损伤 15
第四节 细胞死亡 20
第五节 细胞老化 26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30
**节 再生 30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39
第三节 创伤愈合 4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8
**节 充血和淤血 48
第二节 出血 51
第三节 血栓形成 51
第四节 栓塞 57
第五节 梗死 61
第六节 水肿 64
第四章 炎症 66
**节 炎症概述 66
第二节 急性炎症 69
第三节 慢性炎症 82
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86
**节 自身免疫病 8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93
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96
第六章 肿瘤 100
**节 肿瘤的概念 100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101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06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08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114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14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15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117
第九节 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123
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125
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 129
第十二节 肿瘤与遗传 132
第七章 环境和营养性疾病 135
**节 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 135
第二节个人暴露——成瘾及其相关疾病 140
第三节营养性疾病 144
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 149
**节 遗传性疾病 149
第二节 儿童疾病 159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64
**节 动脉粥样硬化 164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69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72
第四节 风湿病 177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81
第六节 慢性心瓣膜病 183
第七节 心肌病与心肌炎 186
第八节 心包炎 188
第九节 其他血管疾病 189
第十节 心脏肿瘤 190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192
**节 炎症性疾病 192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0
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病 206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9
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 211
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212
第七节 胸膜疾病 218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220
**节 食管疾病 220
第二节 胃炎 221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223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225
第五节 肝硬化 231
第六节 酒精性肝病 234
第七节 肝代谢性疾病 235
第八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 236
第九节 胰腺炎 237
第十节 阑尾炎 238
第十一节 非特异性肠炎 239
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240
第十二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52
**节 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252
第二节 淋巴瘤 255
第三节 髓系肿瘤 263
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266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 269
**节 肾小球肾炎 270
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282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285
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90
**节 子宫颈疾病 290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293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295
第四节 卵巢肿瘤 299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303
第六节 阴茎和睾丸肿瘤 304
第七节 乳腺疾病 305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310
**节 垂体疾病 310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313
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 319
第四节 胰岛疾病 321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325
**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325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 327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 328
第四节 变性疾病 333
第五节 缺氧与脑血管病 334
第六节 神经系统肿瘤 336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342
**节 结核病 342
第二节 伤寒 352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355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357
第五节 性传播性疾病 358
第六节 阿米巴病 360
第七节 血吸虫病 364
第十八章 病理学常用方法与技术 369
**节 大体、组织和细胞病理学方法 369
第二节 组织与细胞化学技术 369
第三节 免疫组织与细胞化学技术 370
第四节 免疫印迹 372
第五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373
第六节 显微切割技术 374
第七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374
第八节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375
第九节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377
第十节 流式细胞术 377
第十一节 图像采集和数字分析技术 378
第十二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379
第十三节 生物芯片技术 379
第十四节 第二代测序技术 381
第十五节 生物信息学技术 381
第十六节 人工智能技术 381
主要参考文献 383
索引 385
节选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分支。病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学,etiology)、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发病学,pathogenesi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以及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及其转归和结局(临床病理联系,clinical pathologicalrelations)等。病理学的*终目的,就是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个体等不同水平来研究确定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规律,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在病理学内容中,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免疫性疾病、肿瘤、环境和营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等章节,论述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称为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属于总论性质(本书第1~8章)。其后章节内容以心血管、呼吸、消化、淋巴造血、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感染性疾病等为顺序,阐述各系统具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与临床病理联系的特殊规律,称为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属于各论性质(本书第9~18章)。 病理学的学习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提倡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方式。病理理论课以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讲授为主,注重基本病理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类型及它们与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疾病转归的整体联系。病理实验课则以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主,注重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主线,旨在提高医学生实际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同学们在学习病理学课程时要经常提醒自己,病理学总论与各论各章节内容之间,病理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病理组织形态与功能代谢变化之间,病理静态图像与疾病动态发展之间,疾病局部病变与全身影响之间,疾病内因外因与不同病理变化之间,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以及病理学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知识之间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性、相关性、规律性等辩证关系,同学们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分别掌握,相互联系,逻辑推理,融会贯通。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主干课程和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是医学课程中**门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也是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知识基础,因此病理学被称为“现代医学之本”。 (一)病理学是一门与医学各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以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为基础,运用正常人体形态、功能、代谢等各种知识,综合分析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病理学又为以后同学们将要学习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以及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神经与精神病学等临床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可见,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医学各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 (二)病理学是医学院校课程中**门系统讲授疾病的学科 病理学研究的是人体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而疾病是指机体在体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正是体内组织细胞发生了一系列异常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等病理变化,才使得疾病在临床上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学习并学好系统讲授疾病病变及其原理的病理学,不仅可以汇集和综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内涵,还可培养全面、科学、有序地认识疾病及其特征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无论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还是全国硕博士研究生人学考试等,都必定少不了病理学这门医学核心主干课程的内容。 (三)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十分突出的学科 病理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这不仅体现在实验教学占据病理学教学相当的时数,更体现在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例如,损伤、修复、炎症、肿瘤和血液循环障碍等基本病理现象,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症状、体征和综合征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不了解这些知识,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疾病发展的脉络。又如,临床诊疗中经常使用的内镜、影像学和生化学等检查手段,虽然在发现和诊断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诊断(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又称为外科病理学或诊断病理学),仍然是*后确诊许多疑难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的金标准。同时,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和病理尸体解剖等方式,也经常为提高临床医生诊治水平、处置医疗纠纷和某些司法裁定等,提供*终的权威评判依据。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的不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实验病理学和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三大类,分别可在机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利用大体肉眼巨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常规组织学和细胞学染色、组织(细胞)化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技术,以及核酸、蛋白质、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水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human pathology)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特别是病理学变化的分析,来认识疾病从而指导其诊断、治疗的方法。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等。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不仅是医学生学习病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常用方法,同时也是病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主要来源。 1.尸体解剖(autopsy)简称尸检,即在具有合法性和医学需要的前提下,对死亡者遗体进行剖验检查,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主要有:①查明病因和病变,确定死因,分析各种病变的主次和相互关系,协助临床总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教训。②发现和确定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疾病病种,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学资料,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或为医疗事故鉴定收集证据。④有助于推进器官组织移植手术的开展。 2.活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内镜钳取、细针穿刺等方法,取得患者活体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活检的目的在于:①取得新鲜标本,在活体、原貌情况下对患者疾病性质做出诊断,并提示病情的分期和分级状况。②活组织快速冷冻切片法,可对手术中的患者做出即时病理诊断,指导临床医生术中选择术式和范围。③多次定期活检,可随诊动态观察病情演变转化,修正原有诊断并判断治疗效果。④新鲜活组织检查,还可对病变组织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酶、糖、核酸等的构成和功能进行实时测定。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简称细胞诊,即采集患者泌尿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等病变部位自然分泌液(如痰液、乳腺液、前列腺液),渗出物(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排泄物(如尿、粪),或人工获取(如针吸、涂抹、搔刮)的各种病变部位脱落细胞,通过涂片染色在光镜下进行细胞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遗传学等观察并做出疾病诊断。此法较活检法创伤小,简便易行,适宜较大规模人群的疾病普查,但有时需配合活组织检查证实后方能*终确立诊断。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 pathology)研究方法是运用动物疾病模型和细胞、组织或器官体外培养等手段,进行疾病病因学、发病学和病理改变研究的方法。 1.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主要目的是:①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通过复制疾病过程和人为干预,研究疾病病因、发病和转归的规律。②利用动物自发性疾病,人为控制某些条件对其进行病程观察和实验治疗。③进行一些不宜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如致癌、致畸和毒物致病等,并与人类疾病进行对照观察。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应用于人体,需比较分析整合后,才能作为人体疾病研究的补充。 2.细胞、组织和器官体外培养将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可研究不同病因作用下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优点是周期短,耗资少,干预因素易于控制;缺点是离开了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其结果必然与体内过程有别。例如,可利用体外培养的人体和动物的正常或肿瘤细胞系,观察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发生了哪些分子生物学改变,以及有无可能利用物理化学治疗抑制或逆转其转化过程等。r(三)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个体或群体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患者作周密细致的临床病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性疗效的随诊,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病理资料,探索疾病动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判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以及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面所获得疾病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综合性、前瞻性、规律性的信息。 人体病理学、实验病理学和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别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来认识疾病、认识病变。只有将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综合应用,才能全面理解病理学的全部真谪。 四、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是*古老的医学学科之一。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唐时代的《诸病源候论》等,都曾对病因和病机提出了具有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理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机体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损伤机体而致病。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详细地描述了伤痕病变、尸体剖验、中毒鉴定等特点,体现了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的萌芽。在西方,古希腊Hippocrates提出了体液病理学(humoral pathology)学说,认为疾病是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分泌失衡所致。这些朴素唯物论思想对医学特别是病理学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现代医学是以病理学为学科知识基础和*终客观依据的科学。18世纪中叶意大利的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位置和原因》;19世纪初意大利的Rokitansky写出了巨著《病理解剖学》,通过大量尸体解剖详细记录了患病器官发生的大体形态变化,创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同时代,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开始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孕育了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此后,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在19世纪中叶又进一步提出,具有局部性、定位性和独立性等特点的细胞改变和功能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创立了有划时代意义的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新兴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引人,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病理学分支。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ure pathology)、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和日臻成熟的分子病理学(molecularpathology)、数字病理学(digitalpathology)等,都使疾病的病因与病变、形态与功能、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细胞与分子、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研究,更加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具有了更好的客观性、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72.7¥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