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珠楼主评传

还珠楼主评传

1星价 ¥70.4 (5.5折)
2星价¥70.4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78669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08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37866934 ; 978-7-5378-6693-4

本书特色

还珠楼主是一代传奇武侠小说作家,是现代通俗小说巨擘,他的生平成就与他的作品一样耀眼,综观其一生,与之相知相交或打过交道的各界名流甚多,在这些不同时期的风云际会中,有些“故事”至今仍是难解之“谜”,但更多的则是传世之“奇”。

内容简介

80多年来,人们都在试图破译环绕在还珠楼主身上的这些“谜”与“奇”。本书作者通过近30年的积累,在收集众多罕见史料和走访许多当事人的基础上,经过5年多的写作、修改,*终完成了这部由引言、10章40节、尾声组成的43万字的《还珠楼主评传》。书中囊括了海内外目前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史料,运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完整地再现了传主波折跌宕的传奇一生。全书不但史料详实、内容精彩引人入胜,而且评判精当、客观公正,是目前海内外首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还珠楼主评传,实为一部填补现代文学作家研究空白之作。 全书配有传主各时期的相关图片百余幅。

目录

001?? 引言?? 还珠楼主的『谜』与『奇』

019?? **章?? 川东古城,神童降生壮游名山

021 **节 官宦世家诞下“虎崽”

032 第二节 李家祠堂里的“神童”

041 第三节 拜师古怪的王二爷

050 第四节 三上峨眉 四登青城

059?? 第二章?? 少年失怙,姑苏城里那场戛然而止的初恋

061 **节 客居苏州 识“珠”生情

070 第二节 众说纷纭的丧父年月

076 第三节 未来岳父伸出援手

086 第四节 失怙少年眼中的“世态炎凉”

093?? 第三章?? 饥躯北游, 京城仗义行侠的失恋青年

095 **节 沽上省亲谋事受阻 京华顾曲入职《晨报》

107 第二节 “应差”内务部的“护花侠客”

118 第三节 孤身远游 上书吴佩孚“开发西北”

127 第四节 情殇初恋 厕身戎幕

139 第四章?? 踏进津门,涉足梨园再入行伍

141 **节 《大公报》馆的杂学编辑

151 第二节 沽上过戏瘾 成了尚小云“专职编剧”

161 第三节 结拜段茂澜 受聘傅作义中文秘书

171 第四节 与朱贞木一同任职电话局

181 第五章?? 师生相恋,轰动平津的『拐带良家妇女案』

183 **节 紧闭的情窗再次开启

198 第二节 气功制服阻挠“师生相恋”的“混混”

208 第三节 打赢了与大中银行创办人的“拐带”官司

226 第四节 《天风报》重金预订“旷世奇书”

243 第六章?? 操觚鬻文,《蜀山剑侠传》横空出世

245 **节 “还珠楼主”笔名寓意与由来

257 第二节 “蜀山”杀青誉满平津

269 第三节 《蜀山剑侠传》超凡魔力解密

284 第四节 亘古未有的“大神怪”

299 第七章?? 小报苦耕,推出《还珠楼丛谈》与《蛮荒侠隐》

301 **节 披露众多掌故的《还珠楼丛谈》

315 第二节 为刘云若献出《蛮荒侠隐》

333 第三节 接手“天风” 一人独编《黑旋风》

351 第四节 病中撰新著 援手“富连成”

363 第八章?? 北平罹难,《青城十九侠》名震南北

365 **节 “青城”爆红 移居北平

381 第二节 辅佐宋哲元 沦陷中开写《云海争奇记》

397 第三节 “十九侠”大闹红氍毹 陆小曼来函述仰慕

414 第四节 与张君秋先后身陷日本宪兵队

431 第九章?? 客居江南,营造纷繁『蜀山系列』

433 **节 只身南下 沪上鬻字获“买断”

451 第二节 申城刮起“还珠旋风”

468 第三节 翁婿相认 双珠重逢

481 第四节 隆隆炮声中携眷离沪

493 第十章?? 欣逢盛世,挥笔别旧有新篇

495 **节 姑苏教子中迎来政权鼎革

511 第二节 履新“天蟾” 痛别“武侠”

529 第三节 北上加盟总政“解放实验京剧团”

547 第四节 燃情岁月新作连连

567 尾声?? 『跃进』声中一病不起

583 参考文献

591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1949 年春节过后的二三月间,即将易帜的上海,风行一本名为《还珠楼主论》的小册子。该书开篇,便是以下文字: 三十七年十二月下旬,上海大公报的地方通信版面,登载着一篇台湾的通信稿。说有十三个日本人,在台湾探险,内中十一个人不知所往而终,只活着两个人还来,写得非常神秘。 全文如下: 【本报花莲通信】山地同胞有一个褪色的故事:他们说台湾屏东与台东之间有一个大湖,祖先传说称为“天上大湖”;面积较之日月潭尤广,从来无人敢去凭眺。卅三年春天,这个神秘的传说把日本人诱惑了,当时就有十三个日本人邀着山地同胞领路,准备实践探险之梦。这条路也是神秘的,一路崇山险峻,人烟断绝,触目都是荒凉的原始森林。他们越过一山,山风刮得咄咄逼人,只见古木参天,森林阴暗,一种恐怖的景象,几乎已非人间。山地同胞指着说:“祖先相传,由此上去望大湖,从没有一人回来,我们至此也无法领路了。”日本人闻此并不气馁,便奋勇自往。他们十一人著黑衣,两人著白衣。走过几里,两人忽然失足钻入地下,全身不见了。他们大惊,掘开看,原来是堆积着的千年古叶,深已数丈。此时四面围绕毒虫的声音,凄厉如哭泣,森林层层黑暗,人与树木几乎都不可辨别。须臾之间,几个人又钻坠积叶中了。当晚他们仍未出这惊恐的森林。阴风怒号,一举火即被熄灭,大家只 得相唤坐到天明。但到天明,几个人又已失踪。再过一日,他们力竭之余,不负众望,果然见一大湖坦然,风光旖旎,独存天地怀抱之间。但是留下的仅四个人,而且都已迷糊不知归路,徒唤负负。就凭着各人的命运摸索而返,不幸半路两人竟又失踪。直到远见人烟,方知是误入屏东境界了。剩下两人就是当初著白衣的。后来县政府闻知此事,曾想集团探险,利用湖上的水力发电。但因战争正凶,这事也搁置了。据说回来的两个日本人,并画了路线,可惜并未为我们所接收,已经带去日本。 这篇通信,说来头头是道,似乎不是完全出于向壁虚构。只要有几分真实性的话,那真是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了。故事虽然很简短,倒是包括着神怪小说中的各项要素:恐怖、 神秘、阴森、诡异等等。简直有如一篇雏形的还珠楼主笔下的神怪小说。 现在是科学昌明的时代,可是,以宇宙万物之浩淼无际而言,人类克服自然的智力,终究还是有限得很。卑之无甚高论,连一个和人类本身*关切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未打破。谁是不死的?为什么非死不可?为什么不能不死呢?死了谁又知道是怎样的?为什么不能活转来呢?于是神怪小说就寄托在这些问号之下而生存了。 宇宙是一个大谜,神怪小说为科学昌明时代的流行小说,是一个小谜而已。〔《还珠楼主论》,徐国桢,上海正气书局 1949年 2 月出版,第 1—2 页〕 此段文字中,作者所引《大公报》上有关 1944 年春天日本人恐怖探险的报道,是否真有其事,当时无人核实,现在也很难考证了,但此来自台湾的“花莲通信”见诸《大公报》上海版报端,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不过刊出时间不是“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下旬”,而是 1949 年的“一月五日”,但此“通信稿”文末确有“慧十二月廿日寄”的标注〔《台湖 上传奇“天上大湖”——十三个日本人去探险只剩了两个平安回来》,《大公报·上海版》1949 年 1月 5 日第 5 版〕。在这篇刊于报纸第二张第 5 版、标题为《台东湖上传奇“天上大湖”——十三个日本人去探险只剩了两个平安回来》的“通信”中,集“恐怖、神秘、阴森、诡异”等匪夷所思的内容,足以让人惊骇,但诚如作者所言:这仅是还珠楼主笔下神怪小说的一个“雏形”。那么,还珠楼主又是何许人也?其神怪小说到底比这匪夷所思的“雏形”还要“恐怖、神秘、阴森、诡异”多少呢? 数十年来,其作为一个神奇之“谜”,始终在拨弄着人们的“好奇”心弦。即使到了今日,敲开“百度”,输入“蜀山”二字,其相关网页也是高达近三百万〔《蜀山剑侠之孽海情天》导读《情·侠·魔——别具一格的武侠世界》,陈洪,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6 月出版,第 1 页〕。虽然上文作者认为,在“科学昌明”时代,此“谜”只是“一个小谜而已”,但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其所述的前提——那是与“宇宙”这个“大谜”相较而言。 因此,我们可以说,还珠楼主与其神怪武侠小说自出现之日起,便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谜”与“奇”。——八十余年前人们这样说,今天我们 仍作如是言。 一部《蜀山剑侠传》连写十七年出书五十五集达四百五十万言仍未终结,已令人叹奇称谜;其一生共撰武侠小说四十余部总字数高达一千七百万言,更是奇上加谜、谜上加奇;而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剑仙飞侠、神兵利器、佛典道藏、医卜星相、奇珍异宝、珠宫贝厥、灵禽异兽、山精海魅、瘴气毒雾、奇峰险境、魑魅魍魉、凶神恶煞等不可羁勒的想象力与描绘力,则更是将这种“奇”与“谜”推到巅峰,令人叹为观止,连称:“奇!奇!奇!”“谜!谜!谜!” 然而,其“奇”与“谜”远非止此。 曾无枪挥笔身着戎装四入国共两党军队的经历便是一个“谜”,答案 当然是“奇”。 其一生游历过多少河山,足迹到过哪些地方,也是一“谜”,粗略统计后,又是一“奇”。 《蜀山剑侠传》写了五十五集而未终,那么他是否写完该书,遗稿何方,仍是一“谜”,而答案亦堪称“奇”。 “拐带良家妇女案”与“还珠楼主”笔名之由来,未知究竟是个“谜”,知其真相更可称“奇”。 他让“蜀山系列”风靡南北、倾倒朝野的“法宝”是个“谜”,而知道了“秘诀”,那简直就是一部智慧传“奇”! 综观其一生,与之相知相交或打过交道的各界名流甚多,如吴佩孚、傅作义、宋哲元、张自忠、胡景翼、徐树铮、段茂澜、周作人、张季鸾、陆小曼、尚小云、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张君秋、胡金铨、贾植芳、阿甲、冯至、王晓棠,等等。在这些不同时期的风云际会中,有些“故事”至今仍是难解之“谜”,但更多的则是传世之“奇”。 对其作品臧否轩轾各至极点,则更是这种“奇”与“谜”的具体体现:褒者称其为“成年人的童话”〔数学家华罗庚语,详见 1985 年 1 月 3 日《光明日报》〕,七十余年前便有人认为,“中国*著称的章回长篇神怪小说”不是《西游记》,不是《封神演义》,而是还珠楼主的长篇巨制。“《西游》《封神》尤属小神怪,《蜀山》《青城》才是大神怪。”〔《还珠楼主论》,徐国桢,上海正气书局 1949 年 2 月出版,第 14 页〕当今海外更有学者断言其作品“乃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还珠楼主小传及作品分卷说明》,叶洪生,载《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还珠楼主卷》,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4 年出版,第 4 页〕 而贬者则斥其小说“荒诞不经”“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就是作者自己也曾在1949 年后,于主流媒体上公开检讨说:“我所写的这些所谓‘武侠’的荒诞小说,内容都是凭空捏造的,也都是具有反动本质的。”“今天回想过去我写的那些坏书和它们对读者的毒害,我真不寒而栗,日夜不安。”〔《一个荒诞、神怪小说制造者的自白》,李寿民(还珠楼主),《北京日报》1955 年12 月25 日,第三版〕 虽然对其作品褒贬不一,但却有一个特殊现象颇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他写的“故事”,越是在高知识阶层越是受到青睐,有些甚至成了业内后起“大咖”们的范本。六十余年前香港媒体便称:“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打进了知识分子的书斋,那是‘唐人传奇’以后的仅有现象。比诸同时代的那些武侠小说,他的作品有书卷气,有想象力,还有浩瀚的人生境界。他的成名作《蜀山剑侠传》,看似荒诞不经,但他并不是‘为荒诞而荒诞’——媚俗,那里 面其实都是人生的境界。书中随处皆是佛道思想,但到他笔下,也都是入世的了。”〔《哀还珠楼主》,高翔,(香港)《真报》,1959 年4 月12 日〕而南怀瑾则认为:“现在写武侠小说的都是乱写,很多都是偷还珠的东西。”近年更是有学者指出:“在金庸纵横江湖之前,武侠小说江湖上*亮的金字招牌是什么呢?毫无争议,《蜀山剑侠传》!”“‘点珠成金’,……意在指出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金庸大量(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偷意’于还珠楼主。”“在金庸的系列小说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情节:外人搅闹少林寺。……而这些故事的重要源头恰在《蜀山剑侠传》之中。”〔详见陈洪所撰《蜀山剑侠之英琼传》导读《巾帼须眉**人——还珠塑造的**位“女一号”》,第 11 页;《蜀山剑侠之孽海情天》导读《情·侠·魔——别具一格的武侠世界》,第 1 页。两书均由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6 月出版〕 此外,21 世纪之初,由《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揭晓,赫然在列者,除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锺书的《围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等新文学作品外,还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对此,诚如论者近年所言:“还珠楼主的作品上榜,并非评委们制造噱头,而是反映出了评选标准更趋全面,更趋合理。若从社会影响力、文化传承,以及独创性来看,还珠上榜实在是实至名归。”〔《云海争奇之儿女恩仇记》导读《恩仇肝胆——还珠系列中*耀眼的明珠》,陈洪,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6 月出版,第 1 页〕 褒贬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其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谜”,而且这个“谜”的答案,绝对可称拍案惊“奇”! 也正因此,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在试图破译环绕在还珠楼主身上的这些“谜”与“奇”。 然而世事无常亦诡异。大红大紫于民间的还珠楼主,诚然让各色人等既“猜谜”又“叹奇”,但由于托举其“谜”与“奇”的一千七百万言神怪武侠作品,无论是在 1949 年以前或以后,均处于游离“普世价值”之外且“难登大雅”的文学“妾身”地位,故而造成“小报小刊”及民间市井喝彩者众、“主流媒体”与研究机构评骘者寡的局面。这种局面酿成的 结果,那便是人们在对还珠楼主既“猜谜”又“叹奇”的同时,也试图揭开笼罩在其身世之上的神秘之纱。 其实,自还珠楼主神怪武侠小说面世之日起,对其人其书的褒贬与争 论便已开始。 民国以降,与其作品畅销相伴而生的“褒贬”虽已频现南北“小报小刊”,然而目前除了个别篇目被发现并为研究者所反复引用外〔如牛史的《还珠楼主受警告,能否在上海保持小说家地位》(《风光》1946 年 3 月 24 日);羽生的《还珠楼主像袁世凯?》(《大地》1946 年 6 月 21 日);《还珠楼主的怪事》(香港《大公报》1956 年 3 月 1 日);高翔的《哀还珠楼主》(香港《真报》,1959 年 4 月 12 日)等,都是对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的评骘〕,其余则大多湮没于尘封的故纸堆中,有的沉睡经年尚待开发,更多的则随着历史烟云而灰飞烟灭。现今能看到且被研究者共同认为民国时期较全面评介还珠楼主其人其书的专著,便是本“引言”开篇所摘引的那本小册子——1949 年 2 月上海正气书局出版的徐国桢所著《还珠楼主论》〔《还珠楼主论》乃徐国桢根据他 1948 年在上海《宇宙》杂志复刊号第 3、4、5 期上连载的《还珠楼主及其作品之研究》一文增删整理而成〕。虽然该书极薄,仅有区区五十二页三万余字,但足以称其为民国时期对还珠楼主与其代表作《蜀山剑侠传》进行研究的“权威著作”,至今仍被海内外操此业者频繁垂青并广为 引用。 《还珠楼主论》出版之际,正值国共对决的关键时刻。八个月后,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此后一年,海峡两岸罕见地实施了同一文艺政策:武侠小说遭到全面禁毁。 自此之后,在中国,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地区,武侠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均进入了冰冻期。 大陆武侠小说遭禁,后文将有详述;台湾地区武侠小说被禁,内幕则鲜为人知。据相关研究者近年披露,1949 年以后,台湾地区满天飞的文艺口号是“战斗的时代”,带给文艺以战斗的任务。以政治意识为主导的军中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学创作与整个社会一样,处于僵硬板结的状态。纯粹的类型化的武侠小说受到打压。尤其是 1959 年 12 月 31 日, 由“警总”负责规划执行,专门针对坊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展开了一次扫荡行动。1960 年 2 月 15 日至 17 日,在全省各地同步取缔所谓的“共匪武侠小说”,这次行动被称为“暴雨专案”。据 1960 年 2 月 18 日《中华日报》第三版记载,“警总”于数天之内,就取缔了九十七种十二万余册之多,许多武侠小说出租店,几乎“架上无存书”;而《查禁图书目录》所列“暴雨项目查禁书目”则高达四百多种,其中九成以上是大陆“旧派”及香港地区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国台、港、澳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语境和价值评估》,汤哲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 年第 2 期。参见《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叶洪生、林保淳,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出版,第 133 页〕在大陆“旧派”书目中,还珠楼主的《大侠狄龙子》《青城十九侠》《蜀山剑侠传》(误写为《独山剑侠》)赫然在列〔《台湾查禁武侠小说之“暴雨专案”始末探析》,林保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2 期,第 27 页〕。 香港地区是个例外。在大陆与台湾地区武侠小说噤声期间,港岛一地却独延一脉。不但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报纸连载热闹非凡,创作出版热火朝天,各名家纷纷崛起,竞相于“纸上江湖”摆擂开赛,直杀得硝烟四起、天昏地暗,而且在对武侠小说和还珠楼主研究方面,也是勇于发声,见地非凡。1959 年 12 月,胡适在香港媒体发出“武侠小说是下流的”声音。旋即,身在港地的倪匡便公开撰文表示反对。几乎与此同时,金庸创刊了文史刊物《武侠与历史》。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燕人所写《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一文,其中针锋相对地指出: 一种小说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必有其原因。多少年来,新式的卫道君子们,大声疾呼,反对神怪武侠小说,视如洪水猛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神怪武侠小说的作者面临社会对他们的谴责,似乎极少反抗。本来神怪武侠小说在这一情势之下,早该销声匿迹,无立足之余地了。为什么时至今日,神怪武侠小说不但未见绝迹,而且反而嚣张愈甚呢?这其间,自有配合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必然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先有这么一个畸形的社会,然后才有那些畸形的小说的。 对于还珠楼主,作者更是盛赞曰: 在近代中国许多武侠小说的作者之中,以“还珠楼主”作为笔名的李寿民先生,一直是享誉*盛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但在若干年前的国内影响力极大,就是在今天的海外,仍然不断地流传着,使许多读者爱不忍释。 还珠楼主的作品究竟为什么能这样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呢?在海外我曾经将这个问题请教过他的一位忠实读者,他的答复是这样的: 还珠楼主的小说,不论在文笔上、在结构上、在思想上,都是具有强烈的中国风味。他虽然采用了声光电磁等原理,仍是极其浅近,是把科学硬拉到玄学之内,不是正面的接受科学。不能算是受到了欧西学说的多大影响,无损乎外形内质之同为“中国式”。 尤其是在文笔方面,像他这样富于保守性,在今日的小说作家中已不多了,欧化的句法,他那里决不会发现半句,就是新的名词,也少得几乎没有。不是纯粹的文言,也不是纯粹的 白话,文言白话,常是互相夹杂着,字句很短练,修辞很简单〔《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燕人,(香港)《武侠与历史》第 1 期,1960 年 1 月 11 日出版,第 26、28 页〕。 此文对还珠楼主“讲好中国故事”和其作品的“中国气派”,做了高度赞许。 香港地区的这种“热闹”,也在刺激着海峡两岸。 虽然大陆于 1951 年在新文学家郑振铎的倡导和时任中央文化部部长、新文学家沈雁冰的批准下,自当年 6 月起全面禁止武侠小说,由此造成了此后 30 年武侠小说创作与出版空白期。但在民间,武侠小说却是不胫而走,仍在悄然流行。 相较大陆,台湾地区稍显松动,有禁难止。尤其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不但让成年人难以忘怀,而且由于其光怪陆离的“童话”魅力,反而又重新吸引了一批新的少“蜀山迷”。据台湾武侠小说研究专家叶洪生回忆:“首次听到‘还珠楼主’之名,是来自于先母,一位不折不扣的‘老蜀山迷’。不过她老人家生前闲话家常时,总是这样说:‘不知道 是为啥,当时我们大家都习惯叫还珠楼;大概是真有一座写字楼也说不定,否则怎么有楼主呢?这个还珠楼主呀,可了不得 ! 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他写的《蜀山剑侠传》更是想入非非,无奇不有!敢说远远超过《西游记》《封神榜》,真好看极了 !’”〔《还珠楼主散文集》序一,叶洪生,(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14 年 10 月出版,第 3 页〕 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生活在台湾地区的叶洪生,很小便与还珠楼主 及其《蜀山剑侠传》结缘: 回首前尘,与《蜀山》结下不解之缘,远在 1956 年我正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说来有趣,初见《蜀山》并非在书肆中,而是在孩童们常用来玩耍的圆形纸牌上。那时,“打圆牌”的游戏极为风行,小学生课余均趋之若鹜!我由圆牌上所印的图案而认识《蜀山》人物;继而由“小人书”(连环图画)上,进一步得悉《蜀山》故事——及至看到神驼乙休被困铜椰岛、倒翻地肺这一折,不禁眉飞色舞,神为之夺!然而好景不常,《蜀山剑侠连环图》流行一阵,忽焉绝迹市面。在这当口上,欲罢不能的“小蜀山迷”只好入书肆、寻仙踪,租来一本本《蜀山》原著,埋头苦读那密密麻麻、内蕴玄机的“有字天书”!记得那时年纪太小,识字不多,囫囵吞枣看《蜀山》,只能看热闹而不能看门道;于其中的精微奥妙之处,全然无法领会。及年事稍长,重温《蜀山》,方渐如倒啃甘蔗,真味尽知。〔《蜀山剑侠评传》代序,叶洪生,(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1982 年 10 月出版,第 9—10 页〕 由此可见,在 1950 年以后的台湾地区,武侠小说创作与出版虽然遭禁,但在民间的少儿游戏中,还珠楼主的作品还是变相出现,而且在市井的租书铺中,还珠楼主等武侠名家的小说仍在暗中流传,并由此影响和造就了新一代武侠“粉丝”与“蜀山迷”。 正是在此环境之下,对武侠小说尤其是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情有独钟的叶洪生,开始广为收罗海内外市井民间的还珠楼主作品,“磨剑”二十余载,*终于 1982 年 5 月在台北《民生报》副刊连载《惊神泣鬼——话〈蜀山〉》长文,继 1949 年徐国桢《还珠楼主论》之后,再次向世人彰显了还珠楼主传奇与《蜀山剑侠传》魅力。随后,在此文基础上, 他再贾余勇,经增补改写,完成《蜀山剑侠评传》一书,并于当年 10 月由台湾远景出版公司付梓。对此,他曾言:“为了打破台湾当局无聊的政治禁忌,我刻意在《蜀山剑侠传》的书名中加上一个‘评’字,以达到彰显《蜀山》之目的。”〔《天下**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新序,叶洪生,学林出版社2002 年 2 月出版,第 13 页〕此书之后,叶洪生“再接再厉,又借主编、批校、评点《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的机缘,排除万难,平反《蜀山》,重新出版叶批本,终于使这部绝代武侠奇书在冰封入土三十年后,能够霍然解冻,重见天日!时维 1984 年冬,距拙著《蜀山剑侠评传》之抛砖引玉,仅只两年光景,不可不谓是奇迹”。〔《天下**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新序,叶洪生,学林出版社 2002 年 2 月出版,第 13—14 页〕 这一系列行动带来的后果,便是促使台湾当局对武侠小说的全面解禁。十七年后,回首前尘,对当年情景,叶洪生仍感慨系之:“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单凭区区一股傻劲,仗义为中国通俗文学宝贵遗产——即所谓‘旧派’武侠小说请命,竟一举突破台湾当局‘暴雨专案’禁令,促使‘旧派’武侠名著全面解放,实乃个人一生*大的荣幸!”〔《天下**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新序,叶洪生,学林出版社 2002 年 2 月出版,第 14 页〕 据此可知,武侠小说在台湾地区打破“暴雨专案”,全面解禁,叶洪生先生厥功至伟。而他所执打开“旧派”武侠“禁库”的钥匙,就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与叶洪生“平反”武侠小说同时,还珠楼主旧友、掌故大家唐鲁孙与还珠楼主长子李观承,也分别于 1982 年在台湾地区媒体上发表了《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兼谈〈蜀山〉奇书》《关于我的父亲还珠楼主》两文;随后,定居美国西雅图的还珠楼主研究专家黄汉立,又于 1984 年发表《论〈蜀山〉后传之真伪》一文。由于他们与叶洪生的相互呼应,一时间,“还珠热”升温。 台湾地区武侠小说的解禁,也让大陆文学界和出版业看到了还珠楼主“真面”。尤其是叶批本《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内收还珠楼主小说 6 部,分别为《蜀山剑侠传》《峨眉七矮》《青城十九侠》《柳湖侠隐》《北海屠龙记》《蜀山剑侠新传》),于 1984 年 12 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推出后,随着两岸各种文化交流的展开,“还珠楼主”遂不胫而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陆。尽管这一时期仍是作为“地下读物”,仅在民间传阅,但毕竟聊胜于无,让大陆文学与出版业由此看到了“主流”作品之外的另一道奇幻风景。 转机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繁体本”在大陆民间开始悄然流行。严家炎、冯其庸、章培恒、范伯群、徐斯年、宁宗一、张赣生、潘芜等著名学者,敏锐地洞悉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引起他们对当年阅读“旧派”武侠小说的回忆,并进而发现了两者间的承继关系。尤其是 1987 年 12 月,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了“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标志着武侠小说研究正式进入学术殿堂。此次大会邀请了余英时、刘绍铭、叶洪生、许倬云等诸多著名学者参会。翌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出版的《文艺报》以《武侠小说初登学术殿堂》为题,报道了此次大会。同年,北京等地的《读书》《文艺争鸣》《学林》等学术刊物开始发表评介武侠小说的文章。 学界的发声传递了禁锢松动的信号。自 1951 年 6 月大陆全面取缔武侠小说创作与出版之后,此时国家没有任何“文件”下发,一些出版社便在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派”武侠小说的同时,也“捎带”整理、出版了民国“旧派”武侠小说。而在初期,这些“搭车”出版的“旧武侠”中,十之八九则是直接“盗用”了叶批“大系”。

作者简介

倪斯霆,1961年出生,天津人,编审。曾供职天津市出版研究室。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天津市红楼梦学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民国通俗小说及天津近现代文学史、出版史、新闻史研究三十余年。在《新文学史料》《文史知识》《通俗文学评论》《民国春秋》《纵横》《新闻出版博物馆》《天津文史》等十余家文史刊物、数家大学学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中华读书报》《藏书报》《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数百篇。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摘报》《作家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摘。出版专著《旧人旧事旧小说》《旧文旧史旧版本》《旧报旧刊旧连载》《还珠楼主前传》《文坛书苑忆往录》《老天津的文坛往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