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75571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07557152 ; 978-7-5075-5715-2
本书特色
辅广,朱熹弟子,传播朱子之学的布衣圣贤,桐乡文教的开山大儒。本书以辅氏生平为线索,以相关文献为骨干,全面呈现以辅广为中心,包括朱熹、吕祖谦以及黄榦、魏了翁等相关师友门人在内的南宋士大夫群体的生活与思想世界,以及崇德(桐乡、石门)自宋以来历代士绅对辅氏传贻精神的弘扬。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十个章节,讲述了南宋思想家辅广的主要事迹和学术思想。辅广,字汉卿,学者称传贻先生,曾先后师事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和朱熹,与朱子传人黄榦并称“黄辅”。庆元年间(1195—1200),朱子之学被斥为“伪学”,学者多避去,辅广不为所动,率其堂弟辅万同往武夷山向朱子问学。晚年回崇德县城,筑传贻堂,讲学受徒,后来发展成为传贻书院,直到清末才被改为崇德小学。辅广所著《诗童子问》与所辑《晦庵先生语录》《朱子读书法》,均被收入《四库全书》。清光绪五年,辅广从祀孔庙,在黄榦之次。
目录
**章 辅姓渊源久
第二章 崇德有少年
第三章 从游吕东莱
第四章 问学朱文公
第五章 二上武夷山
第六章 考亭诸生老
第七章 归筑传贻堂
第八章 著述为己任
第九章 浅草掩真儒
第十章 庶几曾闵徒
附录
年表
小传
从祀孔庙资料
参考文献
跋
节选
**章 辅姓渊源久 姓氏,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辅,是一个稀姓,但重量级的人物却不少,其中*著名的便是宋朝的辅广,朱熹门人,开宗立派,著作等身,后又获得从祀孔庙的殊荣;辅广之父辅逵,虽是一介武夫,却官至泰州知州。 辅姓,一般认为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晋国的知(“知”同“智”,《资治通鉴》作“智”)姓。知氏,晋国六卿之一,得姓始祖为晋国上卿知庄子。春秋初,晋国相国荀息之孙苟首(又称知首、智首,谥号“庄”),食采于知邑,官至中军佐,史称知庄子,其后别为知氏。知氏世代为卿,六世即知宣子知申(又作荀申),七世知襄子知瑶(前506—前453,又称荀瑶、智伯,谥号“襄”),先后担任正卿。据《国语·晋语》记载: 知宣子将以瑶为后,知果日:“不如宵也。”宣子曰:“宵也狠。”对曰:“宵之狠在面,瑶之狠在心。心狠败国,面狠不害,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知宗必灭。”弗听。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及知氏之亡,唯辅果在。 这段题为《知果论知瑶必灭族》,大致意思是说,晋国的知宣子准备把自己晋国上卿的位置传给知瑶,但知果认为,知瑶这个人品德极差,他做了卿,将来可能有灭族的危险,不如传给知宵比较稳妥。可惜知宣子没有听从。于是知果为了规避风险,就到太史那里重新登记,另立宗庙,把自己的姓氏由“知”改成了“辅”,从此,“知果”就成了“辅果”。 果然,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联手杀了知襄子,并将知襄子的头颅漆为酒器,还将知氏一门灭族。知果因为事先改了姓氏,躲过一劫。这就是诸葛亮说的“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宗之福”,成为中国历史上审时度势、知几其神的常用典故。与辅果相反,则有豫让复仇一事。豫让不忘知襄子国士之遇,曾多次刺杀赵襄子,甚至不惜漆身吞炭,*后失败自杀,这就是千古传颂的“士为知己者死”,还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刺客列传》。 《国语》的这个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放在了*前面,作为“三家分晋”的前奏,过去的读书人,大概都是熟悉的。据元初学者胡三省的推测,知文子传位给知襄子,大概发生在公元前496年至前472年之间,这是可信的。准此,则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这个事件,应该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换句话说,辅氏虽然是一个稀姓,但其产生的年代,却大致可以考证出来,也即在公元前496年至前472年这二十四年之间。 知果为什么要别族,而改为辅氏?这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灭族是春秋战国常见的政治现象。不说其他国家,单说晋国,在知果之前,就发生过很多灭族事件,*著名的就是赵氏孤儿案,要不是赵武(前589—前541)被保护了下来,晋国的赵氏从此也就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了,后来的“三家分晋”也就无从谈起。在如此残酷血腥的政治背景之下,知果的别族,既是先见之明,亦是无奈之举。 知果别族,从常理来讲,可选择的空间特别大,他为什么不改其他姓氏,而偏偏改作辅氏呢?这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从《左传》中找寻到的一些蛛丝马迹,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左传》记载了晋国、秦国之间一场著名的战争,叫“辅氏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94年,比辅姓产生的年代早一百多年。辅氏,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靠近黄河,当时是晋国的领土,辅氏之战的具体情况,因非本文主题所关,这里就不介绍了。 辅氏之战,对于研究辅姓的来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我们知道,《左传》中凡是带“氏”字的地名,都是古国名的遗存,可见辅氏这个地方,本是一个国家,但至少在公元前594年以前,辅国已经被晋国灭了,成为晋国的土地。到春秋末期的时候,辅氏这块土地,*有可能已经在知氏家族的封地之内。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倒过来推测一下。首先,知氏家族的封地,政治核心在“知邑”,也就是今山西省永济市的西北,与辅氏所在的陕西省大荔县隔黄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远。其次,知果为什么不改其他姓氏,而偏偏别族为辅氏,已足以说明辅氏乃是知氏家族封地的一部分了,以采邑为氏族,是当时人的一个习惯,《元和姓纂》与《通志·氏族略》等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既然辅氏是被晋朝所灭的一个古国,那么,按照当时人以国为氏的强大传统,在公元前594年以前,晋国的土地上应该早已有“辅”这个姓氏了,可惜时代太过久远,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辅氏的来源,至少有两大系统,一支来自古辅国,一支来自辅果。因为辅果的影响大,后来的姓氏书上,说到辅姓的起源,就只写了他这一支。 辅氏的早期分布,因为起源于晋国,大多在今陕西、山西一带,唐朝人林宝的《元和姓纂》说“河东有此姓”,河东即今天的山西省。据此可见,唐朝时候,山西是辅姓的一个聚居区。《元和姓纂》
作者简介
张天杰,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学院教授。著有《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5.4¥4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9.4¥28.0 -
我的前半生-全本
¥52.2¥128.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0.5¥29.8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12.5¥36.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0.3¥29.0 -
毛姆自传
¥15.1¥38.0 -
曾国藩传
¥13.8¥29.8 -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8.6¥26.0 -
老舍自述-注疏本
¥23.1¥65.0 -
毛姆:一只贴满标签的旅行箱
¥14.5¥45.0 -
三毛传
¥9.0¥38.0 -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
¥10.6¥32.0 -
拓荒的夏娃
¥17.6¥52.0 -
宇宙中最微小的光
¥26.9¥59.0 -
陶渊明传论
¥9.3¥26.0 -
在中国二十五年:上海《密靳氏评论报》主持人鲍惠尔回忆录
¥19.8¥36.0 -
梁晓声自述
¥14.0¥48.0 -
梁启超传
¥14.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