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779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23-06-01
- 条形码:9787201177922 ; 978-7-201-17792-2
本书特色
茅盾、鲁迅、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工作者的思想转变及贡献。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史上,茅盾、郭沫若、鲁迅三位现代作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书借助传播学的过程模式思维,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剖析了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行为,其与文学及其作家身份的深度关联,以及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作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书特点有三:一、将作家的思想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探寻作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主观上的前因后果;二、描摹作家所处传播位置的移动及其意义;三、对三位作家接受和传播的特点,进行了整体性的比较。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交融性的深化研究。
目录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选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现代作家马克思主义转向模式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创新点)、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创新点)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章 行动的诱惑:从浪漫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节 《东方杂志》与文艺化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与文艺“两结合”
二、昔尘:同时提倡社会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与浪漫主义:阿历克·韦斯特的观点
二、威廉·莫里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及其思想的中国传播
第三节 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作家早年对浪漫主义的提倡
一、鲁迅对旧浪漫主义的提倡
二、茅盾、郭沫若、田汉对新浪漫主义的提倡
第二章 茅盾:职业的传播者
**节 作为传播渠道的文艺批评
一、自然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传播渠道主体意义的显现:与《中国青年》的观点若即若离
第二节 茅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渠道与内容的张力:茅盾的自主阐释
一、互为表里的两条主线:阶级立场与文学自主性
二、“经验了人生”之后的理论连贯性
第三章 郭沫若:从受者到主体
**节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一、浪漫主义的革命观
二、从一元论到“客体优先”:郭沫若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
第二节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与文学作品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郭沫若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的成果
一、与孤军社论战中自然显示的粗糙辩证法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论”
第四章 鲁迅:坚持文艺本位的“落后者”
**节 鲁迅“向左转”原因新论
一、鲁迅思维模式同马克思主义的接近性
二、“窃火煮肉”与长堀祐造论证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鲁迅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被遗忘的《出了象牙之塔》
二、在论争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主体意义:以木刻为例
一、《(新俄画选)小引》的形而上学解读与辩证法解读
二、木刻艺术与“连环图画”
三、木刻*后的价值与文艺特殊的地位
结语: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与传播的特点与风格
一、茅盾
二、郭沫若
三、鲁迅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董仕衍,男,1988年出生,河南鹤壁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播、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多篇。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门
¥14.4¥42.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到山中去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随想录-版本摭谈
¥17.3¥65.0 -
浮生六记
¥10.0¥36.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