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代谢视阈下的低碳城市管理

代谢视阈下的低碳城市管理

1星价 ¥34.2 (7.6折)
2星价¥34.2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607719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4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306077196 ; 978-7-306-07719-6

内容简介

本书拟基于经济社会代谢这一独特视角,向读者系统性地展示城市碳代谢对于全球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发展这一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如下:(1)前言。(2)城市碳代谢管理。(3)跨区域碳代谢管理。(4)碳-水资源代谢管理。(5)能-水-碳耦合资源综合管理。(6)案例探讨与实践应用。(7)总结本书要点,提出未来展望。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碳减排 1.2 城市和城市群碳代谢 1.3 多视角碳足迹及其驱动因素 1.4 减排责任分担机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全球城市分部门碳排放现状与未来减排目标 2.1 全球城市碳核算与合作减排 2.2 全球城市碳排放与减排目标数据 2.3 全球城市分部门碳排放现状 2.3.1 全球城市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2.3.2 全球城市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2.4 全球城市气候研究和减排目标追踪 2.4.1 气候研究与减排目标追踪方法 2.4.2 全球城市气候研究合作和减排目标设定 2.5 全球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解析 2.5.1 经济社会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2.5.2 全球城市碳排放经济社会驱动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消费与控制碳足迹演化及驱动因素 3.1 城市消费与控制碳足迹研究框架及数据 3.1.1 多视角下的城市碳足迹研究框架 3.1.2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3.2 城市的直接碳排放核算 3.2.1 直接碳排放核算方法 3.2.2 城市各部门直接碳排放演变 3.3 城市消费碳足迹核算 3.3.1 消费碳足迹核算方法 3.3.2 城市分部门消费碳足迹演变 3.4 城市控制碳足迹核算 3.4.1 控制碳足迹核算方法 3.4.2 城市分部门控制碳足迹演变 3.4.3 消费碳足迹和控制碳足迹的变化比较 3.5 城市碳足迹的来源和驱动因素 3.5.1 碳足迹结构分解分析 3.5.2 本地、国内和国外生产引起的消费碳足迹 3.5.3 本地、国内和国外生产引起的控制碳足迹 3.5.4 消费碳足迹的驱动因素 3.5.5 控制碳足迹的驱动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群分行业碳足迹分布及来源 4.1 城市群分行业消费端碳足迹背景与研究现状 4.2 城市群消费端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数据 4.2.1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法 4.2.2 城市群消费端碳足迹核算 4.2.3 主要数据来源 4.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消费端碳足迹现状 4.4 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端碳足迹重点来源行业 4.5 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端碳足迹主要来源地分析 4.6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规划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群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 5.1 多视角碳减排责任划分与林业碳汇研究进展 5.2 城市群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研究框架与数据 5.2.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5.2.2 研究对象 5.2.3 研究数据及来源 5.3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碳排放水平与碳汇抵消 5.3.1 生产端碳排放和消费端碳足迹核算方法 5.3.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产端和消费端碳足迹比较 5.3.3 林业碳汇核算方法 5.3.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林业碳汇抵消作用 5.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历史碳减排责任分析 5.4.1 城市碳减排责任划分准则 5.4.2 基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减排责任划分 5.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未来碳排放与减排责任分担预测 5.5.1 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情景设置 5.5.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未来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预测 5.5.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未来碳减排责任分配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及城市群资源利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建议 6.1 连通城市生产和消费各环节,加强区域全产业链碳排放管理 6.1.1 加强重点行业低碳管理,削减全产业链碳足迹 6.1.2 增强产业转移中的低碳制造业技术支持,建立协调互补机制 6.1.3 强化进出口贸易的低碳管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与标识 6.2 从供给和需求端同步优化能源结构,确保城市生活生产能源安全 6.2.1 研发能源供应业深度低碳化技术,提升能源供应与传输效率 6.2.2 多通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6.2.3 提高消费端节能水平和电气化水平,制定差异化的能源低碳发展政策 6.3 建立城市间减排责任分担机制,有效管理跨区碳泄漏和林业碳汇 6.3.1 构建城市群一体化的碳减排责任划分准则,平衡好减排的效率和公平性 6.3.2 限制城市和企业碳排放泄漏,实现生产上下游减排责任公平分摊 6.3.3 加强城市林业碳汇估算,打造区域共同富裕的低碳模式 6.4 建立零碳基础技术协作机制,搭建排放监测与交易管理平台 6.4.1 加强城市间零碳基础技术合作,形成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 6.4.2 统一搭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平台,建立低碳评估标准体系 6.4.3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推广城市群碳排放交易和碳普惠平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绍晴,1987年生,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