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见大都市未来

预见大都市未来

1星价 ¥88.5 (7.5折)
2星价¥88.5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67935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2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2679352 ; 978-7-5426-7935-2

内容简介

全球竞争格局加速推动大都市发展的同时,疫情、战争等社会经济不确定性事件频发,而技术进步与战略应对是确定性因素,从中也涌现出一系列创新事件与机制变革。本书基于作者十年的研究历程,以“如何利用分析方法来应对未来大都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核心命题,遵循未来趋势的分析路线提出全球都市竞争模型(MCM),对全球大都市的规模能级加以分析,筛选出置顶、防御、振荡、进取的4型26城,进而对其中120个空间战略进行提炼形成以“对象、角色、目标、动力和路径”为导向的五维方法论。下一步,“预见大都市未来”平台将随着多元跨界的全球大都市战略逐步拓展,跨越专业覆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更新迭代的节奏将从复频高频迈向实时动态,政府、专家、企业以及市民都将可能参与本书的“再创作”,使得关于未来的共识持续增长。

目录

**章 大都市为什么需要预测分析方法? 一: 应对 竞争 1. 城市群落理论 2. 规模能级演变过程 3. 要素联动网络态势 4. 网络竞争格局 二: 明确未来趋势 1. 城市理想未来趋势 2. 科技创新战略 3. 未来分析方法路径 第二章 大都市如何建构预测分析方法? 一: 建构理论基础 1. 未来的不确定性 2. 未来学思想理论 3. 战略趋势预测分析工具 二: 确认研究对象 1. 大都市指数MI 2. 大都市竞争模型 3. 四类大都市 4. 选择分析工具 三: 运用分析工具 1. 战略对象与过程 2. 战略方法和路径 3. 分析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 对象研究: 规律与利益 1. 梳理战略要素 2. 发现未来趋势 3. 逻辑推导与趋势分析 4. 德尔菲法促进开放式讨论 5. 模型预测融合定性定量 第四章 角色明确: 治理与经营 1. 权益带动相关分析 2. 主体强调政策分析 3. 客体顺应类比分析 4. 政策选择促进公共治理 5. 城市经营实现公私合作 6. 公众参与获取社会支撑 7. 多元融合动态空间平台 第五章 目标博弈: 确认与分解 1. 视角下的网络分析 2. 多元时空观的逻辑分析 3. 竞争分析确定目标 4. 反推论证分解目标 5. 矩阵分析综合因素 第六章 动力争夺: 技术与社会 1. 科技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 2. 社会动力: 以文化为支撑 3. 技术预见获取科技动力 4. 数据挖掘依托群体智能 5. 整合创新推动战略平台 第七章 路径探寻: 情景与数据 1. 促进安全与公平的宜居战略 2. 兼顾效律与效益的交通战略 3. 应对危机与发展的韧性战略 4. 线性结合非线性规划路径 5. 情景分析实现多元推演 6. 智能平台整合模拟仿真 第八章 五维分析方法 1. 分析方法演进 2. 分析方法论构成 3. 战略模式选择 4. 战略预测轮理论构想 5. 战略预测轮应用模式 第九章 未来预见智能平台 1. 视角与路径 2. 战略创新 3. 方法模块 4. 智能平台 5. 智能系统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专业教指分委会主任委员、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召集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吴志强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任联席主席。吴志强院士面向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实践一线,积极探索和扎实推进理性城市规划,通过一系列重大规划工程实践不断进行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其规划成果为城市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对我国城镇化和城市规划的理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迪,城乡规划学博士、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兼具规划建筑、景观交互等专业背景,师从吴志强院士,研究“预见大都市未来”的预测分析方法理论多年,并将持续管理创新机构以及后续开发应用平台。郑迪曾在上海规划院、万科等企业推动多元创新业务,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