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859433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559859433 ; 978-7-5598-5943-3
本书特色
【本书卖点】学术价值: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在本书中,黄文弼将1930年在吐鲁番考古期间搜集到的124方墓志全部按年代编排、录文,并附录70方墓志图版。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高昌国以及西域历史、民族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黄文弼根据这些墓志作了《高昌国麹氏纪年》《高昌国官制表》,考证了高昌国王的世系、高昌国官制等,弥补了罗振玉《高昌麹氏年表》的不足。 内容珍稀:本书是黄文弼重要代表作之一,是1951年版《高昌砖集》的全新再版,也是1951年首版以来的首次再版,重现中国学者*早在新疆考古的重大成果。 可读性:本书**部分《吐鲁番发现墓砖记》生动记述了黄文弼发现墓砖的详细过程,其文笔简洁凝练,语言优美,使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神秘的考古现场气氛。 文化性:吐鲁番,古称高昌。吐鲁番出土墓砖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这些书有墓志的墓砖也被称为“高昌砖志”。高昌砖志具有巨大的文物、历史、学术、文化和艺术价值,与同地出土的古文书,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构建了中国古代西域文化的丰富样貌和成就。 艺术性:书中所刊布的墓砖年代横跨5世纪中期的北朝至8世纪后期的唐朝约300余年,其中又以麹氏高昌王朝和唐朝为主。这些墓砖多为三四十厘米见方,以石、木或泥坯为材质。其上撰书墓志,简略记述逝者身世,书写文字为汉字,书体包括大量魏楷、唐楷和少量隶楷,虽也有写后镌刻,但大部分是写后未刻的墨书状态。由于当地的干燥环境,这些楷书墨迹多有留存,保存了原初的书写痕迹,不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原始遗物,而且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活”文献。启功先生对此称赞道:“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编辑推荐】 吐鲁番,古称高昌。吐鲁番出土墓砖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这些书有墓志的墓砖也被称为“高昌砖志”。高昌砖志具有巨大的文物、历史、学术、文化和艺术价值,与同地出土的古文书,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构建了中国古代西域文化的丰富样貌和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在本书中,黄文弼将1930年在吐鲁番考古期间搜集到的124方墓志全部按年代编排、录文,并附录70方墓志图版。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高昌国以及西域历史、民族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黄文弼根据这些墓志作了《高昌国麴氏纪年》《高昌国官制表》,考证了高昌国王的世系、高昌国官制等,弥补了罗振玉《高昌麴氏年表》的不足。
目录
作者简介
黄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
黄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发现了大量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他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尽毕生精力整理编撰刊布考古报告,并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收成果。
著有《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
作者小传
黄文弼(1893—1966),原名黄芬,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黄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
黄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发现了大量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他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尽毕生精力整理编撰刊布考古报告,并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收成果。
著有《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
作者小传
黄文弼(1893—1966),原名黄芬,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
1915年,黄文弼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毕业留校,历任国学门助教、讲师、副教授。黄文弼在帝制消亡及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思潮涌动的特殊时代背景里成长起来,很早就树立起追求新知的信念。在他求学与任教的时期,北京大学国学门人文荟萃,通过与李大钊、胡适、沈兼士、马叙伦、黄侃等人的交往与学习,黄文弼打下了牢固的传统学术根基,也培养了宏通开放的学术视野。
黄文弼*重要的成就和贡献,是对我国西北考古,尤其是对新疆考古事业的开拓与奠基。他一生曾四次至新疆考察。1927年,中国、瑞典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黄文弼以唯一一名中国考古学者的身份加入考查团,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野外考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考古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33—1934年,黄文弼以国民政府*育部考察新疆教育文化专员的身份再赴新疆。
1943年,黄文弼受西北大学委托,随“国父实业计划考察团”第三次赴新疆。新中国成立后,黄文弼于1957年率领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又一次前往新疆进行考古工作,带动并培养了一批西北考古的后备力量。从1927年开始,黄文弼在新疆考古学领域耕耘了近40年,他的四次西北考察,仅在新疆境内的总行程就超过38000公里,从**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次将足印留在罗布泊土垠遗址、**次发现干涸的塔里木南河……天山南北几乎所有的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是在新疆考察延续时间*长、范围*广、涉及遗址类型*多的中国学者,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新疆考古**人”。
除了考古工作,黄文弼在文化、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1935年,他以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担任西安办事处主任,主持西安碑林的整理工作。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西北联大、四川大学教授,1942年起担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系主任。抗战胜利后,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以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继续从事新疆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1965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
黄文弼因其深厚的传统学问功底,又受过新思潮与治学方法的陶冶,在他的西北史地研究中,往往包含着考古、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并且走出了一条守正出新的研究道路,即将考古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结合在一起,以考古学实物、传世文献与实地考察相印证的“三重证据法”,从而开创了中国西北史地研究的新格局。
1966年12月18日,黄文弼先生赍志以殁。幸运的是,他生前就已经把毕生研究的心得结集为“三记两集”,即《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后人又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学术论文编为《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西北史地论丛》《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西域史地考古论集》,成为新疆考古、西北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笔宝贵遗产,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
明末农民战争史-修订版
¥18.5¥4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5.4¥48.0 -
安史之乱
¥30.6¥68.0 -
华戎交汇在敦煌
¥29.9¥58.0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41.8¥6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6.9¥49.8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清朝穿越指南
¥15.4¥45.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3.0¥68.8 -
1956:觉醒的世界
¥19.6¥58.0 -
法国大革命
¥20.0¥56.0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7.8¥25.0 -
中国历史:大明王朝三百年
¥21.9¥69.8 -
中国通史
¥16.3¥45.0 -
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
¥19.6¥58.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8.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