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孙犁传

孙犁传

1星价 ¥52.2 (5.8折)
2星价¥52.2 定价¥9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66886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38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516668863 ; 978-7-5166-6886-3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对于当代作家和广大读者有启发有教益的传记。记录了传主丰富多彩的人生,可以看到近60年中国文坛缩影。

作者用工笔画的手法描绘了传主的一生,读来会深入传主的情感体验,感悟一位大作家、文学家之所以成功的奥秘。同时也能获得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内容简介

作者在深入阅读、研究孙犁作品和关于孙犁的一切现有材料、评论的基础上,以客观、平实的态度对待孙犁及其创作成就,写出了孙犁从出生到逝世整个近90年人生的经历、所作所为以及其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心理因素的分析,使得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孙犁呈现在我们面前,便于我们了解孙犁,学习孙犁、继承孙犁。这是一部对于当代作家有启发有教益的传记,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目录

**章 故乡黄花 001

东辽城 001

惊风疾 006

洋学堂 008

安国县 013

永吉昌 015

第二章 育德钟声 018

古城保定 018

天作之合 022

年少习作 025

初恋故事 029

苦雨愁城 033

第三章 北平流浪 038

工务局 038

大公报 043

事务员 045

死魂灵 050

第四章 同口旧事 054

同口三元 054

小镇危楼 057

冯村刘氏 064

第五章 冀中烽烟 066

携笔从戎 066

抗战学院 075

第六章 阜平山水 083

新闻工作 083

雁北之行 087

抗敌报社 092

边区文协 096

第七章 太行内外 102

冀中一日 102

光荣入党 107

华北联大 112

第八章 延安窑洞 117

走西南 117

在鲁艺 122

荷花淀 131

第九章 重返故地 136

回故乡 136

去刘村 140

在河间 147

第十章 投身土改 153

白洋淀 153

大西章 159

搬石头 163

大官厅 168

到深县 172



......



第三十二章 朋友彩笔 573

彩笔之讥 573

映山抚慰 577

克明申辩 579

炭笔素描 582

第三十三章 欲说还休 585

相忘江湖 585

死里逃生 592

文集初成 598

第三十四章 病句纠缠 604

一封书信 604

老而不死 608

被迫出手 611

兀坐楼台 617

第三十五章 曲终峰青 619

断然封笔 619

斯人远行 624

并非幻灭 630
展开全部

节选

莲池荷韵

从1979年到1984年,孙犁的很多文章,发表在一份地级的文学刊物上,这就是保定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莲池》。《莲池》创办于1979年,一开始是内部刊物,1981年起正式公开发行。主要创办者和支持者,是一位资深编辑苑纪久。

创办之初,为了办好《莲池》,在冉淮舟的陪同下,苑纪久到天津拜会了孙犁,征求他对办好这份刊物的意见。孙犁很高兴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几天后,冉淮舟到孙犁那里取他为《莲池》写的稿子,他对冉淮舟说:“那天你带纪久来看我,因为多年不见,不是你介绍,我还以为是你带来一位老家的农民,淳朴实在。做事踏实认真,不张扬,不浮躁,我愿和这样的人交往。”

1979年的《莲池》创刊号,刊登了孙犁的七封信,冠以《孙犁书简》总标题,而且加了编者按:“本刊选发了孙犁同志的几封书信。这些信写得亲切感人,使我们看到作家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青年作者的关怀。信中谈到的创作问题,虽只三言两语,却是见解独到、精辟,给人教益颇深。”

《莲池》第二期,刊发了孙犁所写的京剧脚本《莲花淀》,同时刊发了《京剧脚本〈莲花淀〉自序》,这篇序言收入《秀露集》时,改名《戏的梦》,该文长达六千余字,是孙犁的一篇散文力作,这时的《莲池》还是一份内部刊物,孙犁把这样重要的文章拿来发表,足以看出他对《莲池》的厚爱。

1980年,孙犁连续在《莲池》上发表了《谈校对工作》《三烈士事略》《〈三烈士事略〉的后记》等文章。1981年起,《莲池》公开发行,在**期上,刊登了孙犁的《〈善闇室纪年〉摘抄》,这是他所写的自传,《莲池》发表了其中的两节:在安国、在北平。

第三期上,刊发了孙犁写的《读冉淮舟近作散文》,对冉淮舟到铁道兵文化部后,下部队体验生活所写的一组散文进行了评论,讲了一些鼓励的话,也指出了创作中的不足。在第四期上,刊发了孙犁的《生辰自述》,这是一篇四言韵文,叙述了自己的大半生经历,融入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刻感悟。

第六期上,刊登了孙犁的回忆散文《同口旧事》,这也是孙犁的一篇散文力作,约有五千字,是为《琴和箫》一书写的代序。《琴和箫》是孙犁关于白洋淀的作品集,由冉淮舟编辑,就在这一期的《莲池》上,还刊发了冉淮舟为这本集子撰写的编后记《白洋淀的歌》。

1983年的《莲池》第三期上,刊登了孙犁的《芸斋短简》,是分别写给三位业余作者的三封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除了刊发孙犁本人的作品外,《莲池》还格外注意组织对孙犁作品的评论文章。冉淮舟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写过一部《论孙犁的文学道路》的书稿,后来几经润色,尤其是经过孙犁本人亲自审阅后,冉淮舟又做出了重大修改,即将付梓出版。《莲池》选发了其中的若干章节。在1980年的**期上,以《孙犁的文学道路》为题,发表了这部书稿的“小引”和**章“通往艺术殿堂的路—孙犁生平和文学活动概述”。在第三期上,发表了金梅撰写的《学习孙犁散文札记》;在五、六期合刊上,发表了飞燕的《精心培育幼苗的人—记老作家孙犁对我的关怀》。在1981年的**期上,发表了冉淮舟那部书稿的第四章“新生活的颂歌—关于《村歌》”,发表时题目修改为《略论〈村歌〉—兼评对孙犁作品的评价问题》。在1982年的第三期,刊发了张东焱的《极有情致 极有分寸—读孙犁为别人写的序言》;在第六期,刊发了冉淮舟的《关于〈平原杂志〉的通信》。那年秋天,冉淮舟在保定,意外发现了孙犁1946年在河间主编的《平原杂志》,而且是完整的六期,上面刊登了孙犁的多篇文字,他立刻给《天津日报》社的邹明写了一封信。

2004年,莫言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他*早的五篇小说,都是在《莲池》上发表的,也正是通过《莲池》,孙犁发现并评论了莫言的创作,对莫言的文学道路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1979年秋天,莫言从渤海湾调到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里担任政治教员。业余时间写小说,写完了就往《莲池》编辑部寄,寄了退,退了寄,终于有一天,接到《莲池》的来信,让他到编辑部谈谈。第二天一大早,莫言坐上长途汽车,赶到了保定,接待他的是文学编辑毛兆晃,他说稿子有一定的基础,让他回去再改一改。莫言感到稿子不好改,就另写了一篇送到编辑部,毛兆晃看了,觉得还不如**稿。莫言很受打击,但是决心继续改,他把两篇稿子合成一篇,写出了《春夜雨霏霏》,苑纪久看过这篇作品,大加赞赏,于是,莫言的处女作以头条刊发于1981年第五期《莲池》上,编辑部还按*高标准给莫言发了稿酬。莫言的这篇作品长达万言,描写了一位守卫海岛的边防军战士的年轻妻子,新婚二十天便和丈夫分别,转眼过了两年,在一个春雨霏霏之夜,这位年轻的妻子思念起了在海岛驻防的丈夫。整篇作品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冲突,但洋溢着一种荡人心扉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苑纪久看到了莫言的文学才华,嘱咐毛兆晃加强和莫言的联系,鼓励他多写多寄。紧接着,莫言又寄来了自己的《丑兵》,作品描写了一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士,这位战士爱好文学创作,出发前,他把创作的小说投到出版社,等出版社发出约他面谈的信件时,这位战士已经牺牲在前线了。这篇作品在1982年**期的《莲池》上刊出,苑纪久特意加了一个“编者附记”,向读者推荐了莫言和他的作品:

作者莫言,是驻军某部的一位年轻战士,本刊去年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得到读者的好评。这一期的《丑兵》写得也不错。作者熟悉兵的生活,对解放军战士洋溢着深情厚爱。其作品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笔调细腻,语言明快。写作技巧虽还不很成熟,但态度是认真的,用力的。如果不懈地坚持下去,定会写出佳作。

毛兆晃专门到部队看望了莫言,对他进行鼓励,后来又带他到白洋淀体验生活。1982年第五期《莲池》,刊发了莫言的第三篇小说《因为孩子》,描写了农村邻居两家因为孩子打架,又因为孩子而和好,写出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在1983年第三期《莲池》上,头条刊发了莫言的《售棉大路》,同时配发了对这篇作品的评论文章《努力开掘生活》,指出小说塑造了一组鲜活丰富的农村男女青年形象,性格各异,绝不雷同。天津的《小说月报》转载了这篇小说。

同年第五期的《莲池》,再次以头条刊发莫言的第五篇小说《民间音乐》。这篇作品引起了孙犁的注意,1984年4月14日,他在《读小说札记》中点评了这篇小说:

去年的一期《莲池》,登了莫言作的一篇小说,题为《民间音乐》。我读过后,觉得写得不错。他写一个小瞎子,好乐器,天黑到达一个小镇,为一女店主收留。女店主想利用他的音乐天才,作为店堂一种生财之道。小瞎子不愿意,很悲哀,一个人又向远方走去了。事情虽不甚典型,但也反映了当前农村集镇的一些生活风貌,以及从事商业的人们的一些心理变化。小说的写法,有些欧化,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小说的气氛,还是不同一般的,小瞎子的形象,有些飘飘欲仙的空灵之感。

有一次,毛兆晃下部队回来,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说莫言有可能要从部队复员,回山东老家去。苑纪久一听很着急,让毛兆晃把莫言在《莲池》发表的五篇作品都带上,把孙犁的评论也带上,让毛兆晃到部队去说情。毛兆晃坐上开往山区的长途汽车,找到部队领导,请他们重视和保留人才。或许是这次造访起了一定作用,后来,莫言不仅没有退伍,还被提拔为干部。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开设了作家班,莫言得知军艺招生消息,报名已经结束。在军艺,他没有认识的人,只能把随身携带的《莲池》和孙犁的评论文章,通过工作人员,留给了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徐怀中慧眼识珠,为莫言组织了专门的一场考试,并*终录取了他,使他成为军艺文学系**届学生。

也就是在这一年,由于铁道兵撤销,冉淮舟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参与组建文学系的工作,并教授文学理论课。军艺的这届学员共有三十五名,学习两年,莫言的毕业作品就是那部尽人皆知的《红高粱》。

作者简介

苑英科,男,1964年5月出生,河北高阳县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党委书记,电力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曾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从青年时代起从事孙犁及其著作研究,出版有《散兵弦歌:孙犁论稿》《崛然独立:孙犁纷争》等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文学批评》等刊物发表孙犁研究论文多篇。出版有散文集《喜鹊的鸣叫》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