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詹姆逊、拉克劳到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从詹姆逊、拉克劳到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1星价 ¥60.8 (7.8折)
2星价¥60.8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2531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8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522725314 ; 978-7-5227-2531-4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意识形态如何被认识(认识论层面)、意识形态如何运作(功能论层面)以及如何走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这三大问题,从“无意识”(“政治无意识”“霸权无意识”和“幻象无意识”)、“主体”(“零散化”“链接”和“符号化”)和“差异性”(“总体性”“异质性”和“特殊性”)三大核心范畴来把握詹姆逊、拉克劳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比较研究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录

绪论 一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概念内涵 二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生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三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现状 四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章 无意识:后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分析 **节 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的文化历史特征 一 文本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政治无意识的分析性前提 二 意识形态阐释学:凸显政治无意识的分析方法 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无意识的双重阐释学中的解放力量 第二节 霸权无意识: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 一 新社会运动与身份政治:意识形态无意识的背景 二 阶级意识的消解:作为能指的无意识意识形态 三 从能指的逻辑到政治的逻辑:话语分析中的霸权无意识 第三节 幻象无意识: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特征 一 梦的阐释学:无意识的形式分析 二 商品:作为无意识的误认逻辑 三 商品拜物教:无意识的意识形态 四 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 小结:无意识的三 重特征 第二章 主体:后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分析 **节 后现代文化中的零散化主体:詹姆逊的主体理论 一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渗透: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 二 主体零散化的路径和机制: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 三 批评距离的消失:主体之于意识形态的认知困境 第二节 意识形态霸权中的链接主体:拉克劳的主体理论 一 对三种传统的主体概念的批判:拉克劳主体理论的分析前提 二 意识形态话语对主体身份的建构及其链接机制 三 意识形态霸权:主体身份的支撑物 第三节 意识形态幻象中的“缝合”主体:齐泽克的主体理论 一 实在界的应答:分裂的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生成 二 主体能指的建构:意识形态幻象对主体的崇高缝合 三 主体的认同与信仰:幻象意识形态的辅助支撑与内化逻辑 小结:主体的三种样态 第三章 差异性逻辑: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节 文化意识形态抵抗空间的重建:詹姆逊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总体性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 二 从认知测绘到未来考古学:差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总体策略 三 全球化批判与第三 世界文化实践: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霸权意识形态抵抗中的异质性与多元民主想象:拉克劳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社会对抗与错位关系中的差异性:霸权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二 从差异性到异质性:霸权意识形态的批判策略 三 差异性与多元民主:霸权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路径 第三节 幻象意识形态穿越中的征兆阐释与实在界行动: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法: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 二 从征兆阐释到穿越幻象: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 三 不可能性的差异性与实在界行动: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策略 小结: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三种路径 结论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总体特征与当代审视 一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总体特征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郭咔咔(1986-),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法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理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研究。近年来在《思想教育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级、厅级项目各一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