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7944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208179448 ; 978-7-208-17944-8

本书特色

多年以来,王晓阳围绕物理主义与意识这一哲学热点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和思考,为他自己的相关主张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论证;尤为可贵的是,在当今国内学术界内部讨论鲜少的环境里,他不避亲疏,不断与同行对话、争论,大大拓宽了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视野。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非主观心灵的物理主义”可以说是王晓阳的一枚学术标签。他不甘寂寞,不畏挑战,对心物关系这个亘古常新的难题穷追不舍长达十余年。我相信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并给出有力论证的心智能力:虽然你未必接受我的论断,但我一定追求概念清晰且能自圆其说。这本富有洞见的论文集,是一个展示了如何从基本问题出发,关注认知科学前沿、跨界做好哲学研究的精致样本。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当代美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说,人类的意识是不可计算的;当代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莫斯则说,意识问题是哲学上的“难问题”。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议,系统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思维科学中的意识难题。当代中国青年哲学家王晓阳则提出了解决传统“心—身问题”的新方案,即他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这本文集就是他对这个新方案的集中阐述,从意识与心灵、物理与心理、他心与世界的关系中,系统探索了传统哲学以及当代哲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心—身问题”,以独特的方式捍卫了当代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物理主义/唯物主义立场。文集观点新颖,论证翔实,分析到位,具有鲜明的哲学分析特征,特别推荐哲学专业人士、认知科学领域专家以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普通读者阅读。 ——江怡(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晓阳教授的《心物一如——物理主义视域中的心—身问题》收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有关论文,这些论文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其深度在于,论文直面心—身问题的关键性难点,对于当代前沿理论加以评介,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方案。其可读性在于,观点明确,条理分明,论证清晰,文字流畅,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自笛卡尔以降,心—身问题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今心灵哲学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物理主义和非物理主义之间。王晓阳持有一种温和的物理主义立场即非还原物理主义,虽然此主张早已有之,但他给出一种新颖的并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证。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结论,他的论证是富有启发性的,值得认真对待。 与作者的立场不同,本人持有非物理主义的主张,一边读着此书,一边产生一种冲动,即执笔撰文进行商榷。激发我的动力就是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可证伪性”,在波普尔看来,可证伪性是严谨学术理论的**特征,也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水岭。王晓阳的文章概念清晰,论证细腻,要么你被说服,要么你知道不服在哪里,从而激发与之辩论的欲望。 由于此书所收集的文章具有以上特点,对于热衷于哲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资深学者读之有清风拂面的感觉,有助于启迪新思路;初涉哲学者读之,算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有助于直奔主题,少走弯路。 ——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十多年前,王晓阳开始了关于意识问题的探究。今天,在这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论文集中,汇聚了他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心智状态与物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传统哲学难题,想要推陈出新绝非易事,但王晓阳却向前迈了不止一步。 ——何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代意识研究*核心的哲学问题在于如何在物理主义框架下说明意识的现象本质,本论文集是解答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种种困难提供了诸多新的辩护。这项研究是极富学术意义的,既推进了传统的心—身问题研究,又为意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心—身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主题。这本论文集在意识难题、还原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心身因果性、他心等相关问题上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展开了一幅色彩纷呈的问题地图。如果读者期待在这片历久弥新的论域读到一些不同凡响乃至颇具刺激性的观点,那么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刘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心灵哲学可以被看成是当代哲学在语言哲学之后的新的“**哲学”,意识问题和物理主义问题则是心灵哲学中的核心领域和基础问题,前者处理心灵的根本特征,后者则意在确定所有关于心灵的有意义的思考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应有的限度和可以被允许的方法。晓阳兄自博士阶段开始就一直在这个问题领域中工作,而这本论文集,则体现他这十五年间对这个聚讼纷纭的领域的贡献。 虽然哲学家们常被按照先知、智者、启蒙者或者思想领袖来加以期待,但对于哲学家自己来说,思想却首先是一种工作。从这点上看,与专著相比,论文集也许反而是一种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工作中的哲学家”的工作面貌的出版物。即使是对话题本身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这本论文集中窥见哲学家“们”对思考工作——特别是当一个哲学家需要通过概念和逻辑分析来展开立论所需的理论空间的时候——应该达到何种标准所秉持的认知。 按照基本立场划分,晓阳兄应被归入物理主义“阵营”。不过,这个“阵营”里其实有两种人。一种认为“物理主义”这个框架本身已经是完善的,于是所需要的工作,就是对这个已经完善的框架作澄清和说明,以及按照这个既定的真理框架来一一分辨种种“意见”。晓阳兄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认为这个框架本身仍然有修正的余地,动机则应该是要尽可能地保留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许还有它的神奇和奇妙)。虽然这两种“路线”的工作难度大概难分上下,但后者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概念陷阱的可能性,却远远超出前者。从这个角度看,这本论文集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晓阳兄十五年来的一个“跳(进又跳出)坑集锦”——不管是后来者还是旁观者,都可以在这里收获一份重要而精彩的记录。 ——陆丁(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内容简介

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一直都是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议题,也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基础难题之一。简言之,心-身问题探讨的是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用更一般的话来说,探讨的是意识状态/心理状态与脑神经状态/物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2008-2022)的相关研究论文。尽管这些论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当前心灵哲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常见的一种立场——物理主义——出发,围绕心-身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针对其中涉及的主要困难,一一给出了具体应对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处理心-身问题的常见理论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综合比较了各种常见方案的具体优劣,尝试构造了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non-reductive physicalism)新方案,并且论证了新方案不仅能有效避开目前常见方案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而且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关于心-身问题及其相关论题的理解,因而代表了一种更加具有理论优势的新进路。

目录

目录
序(叶峰)
**编意识与心灵
论意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及哲学思考
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主要困难及其可能出路
意识之谜
非主观的心灵
第二编物理与心理
从私人语言论证到物理主义纲领: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
学派
论现象概念
——解析当前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争论的一个
焦点
如何应对“知识论证”?
——一种温和物理主义观点
如何解释“解释鸿沟”?
——一种*小物理主义方案
后天物理主义与解释鸿沟
——劳尔(Brian Loar)版现象概念策略的拓展分析
无律则一元论再思考
——关于心—身殊型同一论与心—身随附型的一个
新看法
心理因果性、排他性论证与非还原物理主义
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表述物理主义的一个新方案
附录:对《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一文的部分商榷的
答复
为什么还是物理主义?
第三编他心与世界
为他心辩护
——处理他心问题的复合方案
对《斐多》篇中灵魂不朽论证的批判性分析
自然界没有奇迹吗?
——自然主义与奇迹的兼容论
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多年以来,王晓阳围绕物理主义与意识这一哲学热点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和思考,为他自己的相关主张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论证;尤为可贵的是,在当今国内学术界内部讨论鲜少的环境里,他不避亲疏,不断与同行对话、争论,大大拓宽了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视野。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非主观心灵的物理主义”可以说是王晓阳的一枚学术标签。他不甘寂寞,不畏挑战,对心物关系这个亘古常新的难题穷追不舍长达十余年。我相信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并给出有力论证的心智能力:虽然你未必接受我的论断,但我一定追求概念清晰且能自圆其说。这本富有洞见的论文集,是一个展示了如何从基本问题出发,关注认知科学前沿、跨界做好哲学研究的精致样本。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当代美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说,人类的意识是不可计算的;当代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莫斯则说,意识问题是哲学上的“难问题”。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议,系统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思维科学中的意识难题。当代中国青年哲学家王晓阳则提出了解决传统“心—身问题”的新方案,即他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这本文集就是他对这个新方案的集中阐述,从意识与心灵、物理与心理、他心与世界的关系中,系统探索了传统哲学以及当代哲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心—身问题”,以独特的方式捍卫了当代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物理主义/唯物主义立场。文集观点新颖,论证翔实,分析到位,具有鲜明的哲学分析特征,特别推荐哲学专业人士、认知科学领域专家以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普通读者阅读。
——江怡(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晓阳教授的《心物一如——物理主义视域中的心—身问题》收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有关论文,这些论文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其深度在于,论文直面心—身问题的关键性难点,对于当代前沿理论加以评介,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方案。其可读性在于,观点明确,条理分明,论证清晰,文字流畅,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自笛卡尔以降,心—身问题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今心灵哲学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物理主义和非物理主义之间。王晓阳持有一种温和的物理主义立场即非还原物理主义,虽然此主张早已有之,但他给出一种新颖的并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证。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结论,他的论证是富有启发性的,值得认真对待。
与作者的立场不同,本人持有非物理主义的主张,一边读着此书,一边产生一种冲动,即执笔撰文进行商榷。激发我的动力就是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可证伪性”,在波普尔看来,可证伪性是严谨学术理论的必 备特征,也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水岭。王晓阳的文章概念清晰,论证细腻,要么你被说服,要么你知道不服在哪里,从而激发与之辩论的欲望。
由于此书所收集的文章具有以上特点,对于热衷于哲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资深学者读之有清风拂面的感觉,有助于启迪新思路;初涉哲学者读之,算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有助于直奔主题,少走弯路。
——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十多年前,王晓阳开始了关于意识问题的探究。今天,在这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论文集中,汇聚了他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心智状态与物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传统哲学难题,想要推陈出新绝非易事,但王晓阳却向前迈了不止一步。
——何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代意识研究*核心的哲学问题在于如何在物理主义框架下说明意识的现象本质,本论文集是解答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种种困难提供了诸多新的辩护。这项研究是极富学术意义的,既推进了传统的心—身问题研究,又为意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心—身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主题。这本论文集在意识难题、还原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心身因果性、他心等相关问题上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展开了一幅色彩纷呈的问题地图。如果读者期待在这片历久弥新的论域读到一些不同凡响乃至颇具刺激性的观点,那么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刘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心灵哲学可以被看成是当代哲学在语言哲学之后的新的“**哲学”,意识问题和物理主义问题则是心灵哲学中的核心领域和基础问题,前者处理心灵的根本特征,后者则意在确定所有关于心灵的有意义的思考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应有的限度和可以被允许的方法。晓阳兄自博士阶段开始就一直在这个问题领域中工作,而这本论文集,则体现他这十五年间对这个聚讼纷纭的领域的贡献。
虽然哲学家们常被按照先知、智者、启蒙者或者思想领袖来加以期待,但对于哲学家自己来说,思想却首先是一种工作。从这点上看,与专著相比,论文集也许反而是一种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工作中的哲学家”的工作面貌的出版物。即使是对话题本身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这本论文集中窥见哲学家“们”对思考工作——特别是当一个哲学家需要通过概念和逻辑分析来展开立论所需的理论空间的时候——应该达到何种标准所秉持的认知。
按照基本立场划分,晓阳兄应被归入物理主义“阵营”。不过,这个“阵营”里其实有两种人。一种认为“物理主义”这个框架本身已经是完善的,于是所需要的工作,就是对这个已经完善的框架作澄清和说明,以及按照这个既定的真理框架来一一分辨种种“意见”。晓阳兄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认为这个框架本身仍然有修正的余地,动机则应该是要尽可能地保留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许还有它的神奇和奇妙)。虽然这两种“路线”的工作难度大概难分上下,但后者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概念陷阱的可能性,却远远超出前者。从这个角度看,这本论文集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晓阳兄十五年来的一个“跳(进又跳出)坑集锦”——不管是后来者还是旁观者,都可以在这里收获一份重要而精彩的记录。
——陆丁(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作者简介

王晓阳,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系访问学者(2009),意大利特伦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系客座教授(2014),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客座研究员(2023)。2019年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心灵哲学、形而上学、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代表作品有:《意识研究》(专著)、《非主观的心灵》(论文)、《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