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3607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5
  • 出版时间:2024-01-01
  • 条形码:9787111736073 ; 978-7-111-73607-3

本书特色

1.本书编写团队长期从事于汽车热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十年已承担或完成二十余项新能源汽车热系统相关的科研项目。
2.本书在内容创新上,针对电动汽车车室前挡玻璃结雾和全新风防雾能耗高问题,提出了基于前挡玻璃防雾的智能回风控制方法,发展了车室热湿环境源-场之间耦合关系理论;针对空气源热泵低温制热衰减和宽温区难协同问题,首次开展电动汽车用准二级压缩低温热泵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了宽温区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理论体系
;针对动力电池温控及热失控防控需求,研制了轻量化的热管式和微通道式电池温控装置,提高电池的充放速率,提出了CO2喷射制冷的电池包温控与快速降温方法;将车室空调与电池热管理需求有机结合,提出新回风智能调节,开发了纯电动轿车一体式热管理机组;将准二级压缩热泵与余热回收有机结合,开发了纯电动客车/轨道车辆宽温区热泵空调系统,可在车外环境-25~45℃宽温区高效稳定工作,车外温度-20℃低温环境下制热COP达到1.63,提升续航里程大于20%,技术处于靠前地位;提出电动卡车用中间补气热泵系统,开发了纯电动卡车高效低温型冷暖一体化热泵空调系统,热泵空调机组满足全气候条件下(-20℃~40℃)驾驶室的供暖供冷需求。
3.本书*后两章分别针对电动乘用车和电动商用车不同热系统需求,详细列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热系统设计方法与开发过程,并给出设计开发示例,力图帮助行业技术人员熟悉掌握新能源汽车热系统设计方法。
4. 本书介绍的宽温区热泵、一体化热管理、环保工质系统等新技术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技术引领作用,相信该书出版将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热系统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应有积极作用。



内容简介

针对新能源汽车车室空调、电池/电机/电控温度控制、一体式热管理、环保工质等技术需求,本书较为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热系统技术体系、技术研究进展和热系统设计方法。全书共8章:第1章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热系统定义、组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章为低能耗安全舒适车室环境构建与分析;第3章介绍了各类新能源汽车空调冷热源系统的研究进展;第4章展示了近年来环保工质制冷/热泵系统的研究成果;第5章为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第6章详述了新能源汽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结果;第7章和第8章分别系统阐述了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热系统设计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空调方向)、车辆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汽车与汽车空调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系统产品设计、生产和安装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用书,还可供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系统行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章 绪论1
1.1 新能源汽车1
1.1.1 新能源汽车定义与分类1
1.1.2 新能源汽车历史回顾与发展现状3
1.2 新能源汽车热系统8
1.2.1 新能源汽车热系统定义与组成8
1.2.2 新能源汽车对热系统的需求分析9
1.3 新能源汽车热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11
1.3.1 新能源汽车热系统研究进展11
1.3.2 新能源汽车热系统发展趋势15
参考文献16
第章 低能耗安全舒适车室环境构建与分析17
2.1 概述17
2.2 车窗玻璃结雾试验研究19
2.2.1 前风窗玻璃内表面防结雾试验研究19
2.2.2 侧窗凝结特性试验研究27
2.3 车内热湿环境模拟分析33
2.3.1 车内热湿环境建模与仿真分析33
2.3.2 车室气流组织仿真44
2.4 车室分区环境构建与分析48
2.4.1 车室分区环境构建思路48
2.4.2 前风窗玻璃采用连续防雾风幕的回风利用分析50
2.4.3 不同表面润湿性能玻璃车窗分区布置56
2.5 本章小结59
参考文献60
第章 新能源汽车空调冷热源系统61
3.1 单冷型冷热源系统61
3.1.1 纯电动汽车单冷与加热器组合系统61
3.1.2 燃料电池汽车的冷热源系统65
3.2 热泵系统66
3.2.1 纯电动汽车热泵系统66
3.2.2 混合动力汽车冷热源系统78
3.3 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80
3.3.1 制冷剂喷射压缩机81
3.3.2 电动轿车准二级压缩热泵100
3.3.3 电动客车准二级压缩热泵122
3.4 本章小结129
参考文献130
第章 环保工质制冷/热泵系统132
4.1 汽车热系统工质发展概述133
4.1.1 保护臭氧层汽车空调行动133
4.1.2 温室气体减排及汽车空调用低GWP制冷工质要求134
4.2 R1234yf工质及应用136
4.2.1 R1234yf工质特性136
4.2.2 R1234yf热泵系统137
4.2.3 R1234yf与R134a系统性能对比139
4.2.4 R1234yf制热性能分析141
4.3 R290工质及应用148
4.3.1 R290工质特性148
4.3.2 R290热泵系统149
4.4 R744(CO2)工质及应用157
4.4.1 R744工质特性157
4.4.2 R744热泵系统159
4.5 本章小结171
参考文献172
第章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175
5.1 动力电池对热管理的需求175
5.1.1 动力电池的温控需求175
5.1.2 电池温控负荷计算178
5.2 动力电池冷却方式190
5.2.1 风冷190
5.2.2 相变材料冷却192
5.2.3 直冷192
5.2.4 液冷194
5.2.5 热管冷却198
5.3 平板微热管阵列在电池散热中的应用研究202
5.3.1 热管的选择202
5.3.2 动力电池模块散热数值模拟202
5.3.3 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动力电池散热试验研究206
5.4 本章小结218
参考文献219
第章 新能源汽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222
6.1 整车热管理能量关系及系统架构223
6.1.1 能量关系223
6.1.2 系统架构224
6.2 电动乘用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性能试验研究226
6.2.1 试验系统简介226
6.2.2 制冷性能试验研究228
6.2.3 制热性能试验研究232
6.3 电动乘用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性能仿真研究233
6.3.1 模型验证234
6.3.2 制冷性能模拟分析236
6.3.3 制热性能模拟分析238
6.4 电动乘用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241
6.4.1 制冷模式241
6.4.2 制热模式242
6.5 电动客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性能试验研究245
6.5.1 余热回收一体式热泵热管理系统构建245
6.5.2 电动客车余热回收热泵热管理试验系统247
6.5.3 余热换热器串联在补气支路的热力循环性能分析251
6.5.4 余热量对余热换热器串联在补气支路系统性能影响254
6.5.5 车外环境温度对余热换热器串联在补气支路系统
性能影响256
6.5.6 余热换热器串联在吸气主路的热力循环分析259
6.5.7 车外环境温度和余热量对余热换热器串联在吸气主路
系统性能影响261
6.5.8 余热换热器串联在吸气主路的换热器阻力特性影响264
6.5.9 串联在补气支路与串联在吸气主路的余热回收系统
制热性能比较266
6.6 本章小结272
参考文献273
第章 新能源乘用车热系统设计275
7.1 乘用车热系统的设计需求276
7.1.1 车室热湿环境设计要求 276
7.1.2 车窗除霜防雾设计要求276
7.1.3 制冷测试条件及性能要求277
7.1.4 供暖测试条件及性能要求278
7.2 车室空调负荷278
7.2.1 冷负荷278
7.2.2 热负荷282
7.3 电机与电控散热负荷284
7.3.1 电机散热负荷284
7.3.2 电控散热负荷285
7.4 热系统设计286
7.4.1 热泵空调系统设计286
7.4.2 电池温控系统设计311
7.4.3 电机及控制器散热系统设计313
7.5 本章小结314
参考文献314
第章 新能源商用车热系统设计318
8.1 电动客车热系统的设计需求318
8.1.1 车室环境设计要求319
8.1.2 车窗除霜防雾设计要求320
8.1.3 制冷性能要求及测试条件321
8.1.4 供暖性能要求及测试条件323
8.2 系统设计324
8.2.1 系统流程及原理325
8.2.2 零部件设计与选型330
8.2.3 设计示例338
8.3 本章小结353
参考文献35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田长青,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冷与人工环境课题组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