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李彬文集

李彬文集

1星价 ¥490.0 (7.0折)
2星价¥490.0 定价¥70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4774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52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302647744 ; 978-7-302-64774-4

本书特色

李彬教授是中国传播学研究名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博读深思,如今著作颇丰。这套文集中精选了李彬教授*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五本著作,包括:《传播学引论》(第四版);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第二版);传播符号论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修订版)。

内容简介

李彬文集》收录了李彬教授的五本学术代表作。 1.《传播学引论》(第四版)已经畅销了30年,历久弥新,本次推出的是它的第四版。此书是少有的能把学术理论阐释得如此文采斐然之作。书中古今中外的案例丰富,作者旁征博引,论述得才情纵横,笔调引人入胜。书中对传播与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论述,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取精用弘,深入浅出,是一本的**著作。《传播学引论》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屈指可数的经典教材,历来被列为新闻传播考研的复习参考书之一。 2.《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修订版)》,对于唐代新闻传播活动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填补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主要是古代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空白,且不乏创见。 3.《传播符号论》是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既对符号的形态、分类、功能、特征及符号学理论问题做了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论述,又结合国内外大量的传播现象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4.《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重量精品教材,重量规划教材,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总述公元1500年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大历史,专注新闻之际,亦兼及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全球新闻传播史》已畅销二十年,既可做专业教材,也可当普通读物。 5.《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北京市精品教材,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主要讲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勾勒鸦片战争以来新闻业的历史轨迹,同时透视其间纷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动因。通过这些讲述和勾勒,不仅揭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同时也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目录

**讲 绪 论 1
**章 传播学的孕育 2
**节 传播及传播学 3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在条件 10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动因 12
一 、一个问题:信息与信息社会 12
二、两个学派: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17
三、三个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21
第四节 四个先驱 27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27
二、心理学家卢因 32
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37
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40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45
**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46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53
第三节 自西徂东 58
一、**代 58
二、第二代 60
三、第三代 62
四、反思与突破 63
第二讲 传统理论 67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68
**节 语言符号 69
一、语言与文字 69
二、语义与传播 73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86
一、体语 87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91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93
第三节 符号功能 94
第四章 符号互动 98
**节 编码与译码 99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102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 102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 106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111
一、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112
二、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113
三、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115
第四节 人际传播 117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120
一、两级传播论 120
二、创新扩散论 124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129
**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130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133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1947 年) 133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1950 年) 134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959 年) 135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969 年) 137
第三节 深层控制 140
一、编辑部的潜网 140
二、所谓四种控制观念及体制 142
三、批判学派控制观 144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47
**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148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151
第三节 功能分析 154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154
二、“双子星”的负面分析 156
第四节 议程设置 160
一、构想 160
二、研究 162
第五节 隐性功能 164
一、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 164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165
三、媒介环境 167
四、假作真时真亦假 170
第六节 媒介生态 172
一、麦克卢汉:媒介“三论” 173
二、媒介即讯息: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 177
三、汉斯立克:道破谜底的俄狄浦斯? 181
四、师承与师传:英尼斯与波兹曼 185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193
**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195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195
二、魔弹论与靶子论 198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202
一、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
二、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 203
三、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203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205
一、固执的受众(obstinate audience) 205
二、“自助餐厅”(cafeteria) 207
三、矫枉未免过正 209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212
**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213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216
一、传播来源的可信度 216
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218
三、传播来源的动机 219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220
一 、一面还是两面 220
二、先说还是后说 221
三、明示还是暗示 222
四、理智还是情感 224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225
一、听从性(persuasibility) 225
二、恐惧诉求(fear appeal) 226
三、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 228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230
**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232
一、海德的平衡论 232
二、奥斯古德的和谐论 234
第二节 均衡论与 ABX 模式 236
一、纽科姆的均衡论 236
二、韦斯特利与麦克莱恩的 ABX 模式 237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239
一、认知与认知不协调 240
二、重建协调与态度变化 241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246
一、从众现象 246
二、阿西的从众研究 249
三、从众与态度改变 251 第三讲 批判理论 257
第十章 鸟瞰 258
**节 三个层面 259
一、两种人生哲学 260
二、两种现代思潮 261
三、两种学术判断 263
第二节 三路研究 265
一、话语与权力 265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 281
三、文化研究 285
第三节 中国回响 290 第十一章 透视 295
**节 历史沿革 296
一、孕育(1930—1960 年代) 296
二、勃兴(1960 年代以来) 305
第二节 研究内容 306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307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 312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 316
四、传播与帝国主义 321
第三节 差异比较 332
一、概 述 332
二、立 场 334
三、方 法 336
第四讲 中国理论 343
第十二章 缘起 346
**节 新旧“十六字方针” 347
第二节 从梁士纯到斯迈思 350
第三节 反思冷战传播学 354
第四节 超越美国传播学 358
第五节 破立并举觅新路 362
一、芝加哥学派 363
二、欧洲媒介理论 363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 364
第十三章 崛起(上) 366
**节 重构中国传播学 367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370
二、内地与边疆的关系 372
三、古今中西的关系 375
四、本土化与中国化 378
第二节 新时代 新探索 380
一、传播与文化传统 380
二、传播与社会问题 383
三、传播与中国道路 386
第十四章 崛起(下) 400
**节 赵月枝:中国理论先行者 401
一、成长背景与学术旨趣 401
二、顺着说:《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402
三、反着说:“批判之批判” 404
四、正着说:立足中国土,请教马克思 406
第二节 宣传、新闻、传播 413
第三节 精神交往论 416
一、交往与传播 416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418
第十五章 结语 环球同此凉热 424
一、天下与国家 425
二、理解与接受 431 **版后记 439
增补版后记 441
第三版后记 443
第三版跋 448
第四版后记 45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获得“第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研究生“良师益友”;主讲“中国新闻传播史”获得国家精品课;《全球新闻传播史》获得国家精品教材;《中国新闻社会史》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和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大众传播学》获得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传播学引论》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修订版)》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