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公)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年及标准卷语文(高级中学)

包邮(中公)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年及标准卷语文(高级中学)

1星价 ¥24.1 (5.7折)
2星价¥24.1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21028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6-06-07
  • 条形码:9787519210281 ; 978-7-5192-1028-1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试题精心研发而成。
本书精选了2019年至2024年的10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试题,并对每套试题做了详细解答,利于考生熟悉掌握试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考试试题研发的5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考试试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本书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包含10套考试试题,5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本试卷试题解析详细,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脉搏;标准预测试卷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编写,网罗重要考点,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突破知识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通过本试卷我们切实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掌握考试要点。
模拟试题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的题型题量与难易程度编写,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题型。题目难易度与考试试题契合,直击考试现场。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书目录如下: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包含10套考试试题,5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本试卷试题解析详细,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脉搏;标准预测试卷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编写,网罗重要考点,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突破知识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通过本试卷我们切实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掌握考试要点。
模拟试题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的题型题量与难易程度编写,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题型。题目难易度与考试试题契合,直击考试现场。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书目录如下: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精选)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五)

目录

目录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2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11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21
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31
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精选)/41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1
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11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21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32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43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1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二)/10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三)/18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四)/29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五)/3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在讲《离骚》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作品同为“骚体诗”。下列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是()。
A.《九歌》 B.《九章》
C.《天问》 D.《采薇》
2.教学“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以自然之景抒内心之情的散文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A.《故都的秋》 B.《梅岭三章》
C.《我与地坛》 D.《荷塘月色》
3.在学习完《烛之武退秦师》后,学生对出自《左传》的成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搜集出自《左传》的成语。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叹为观止 B.沐猴而冠
C.病入膏肓 D.一鼓作气
4.古诗词专题教学中,学生整理含有“水”意象的句子。下列诗句中的“水”意象指时光流逝的是()。
A.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
B.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C.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在讲《离骚》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作品同为“骚体诗”。下列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是()。
A.《九歌》 B.《九章》
C.《天问》 D.《采薇》
2.教学“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以自然之景抒内心之情的散文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A.《故都的秋》 B.《梅岭三章》
C.《我与地坛》 D.《荷塘月色》
3.在学习完《烛之武退秦师》后,学生对出自《左传》的成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搜集出自《左传》的成语。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叹为观止 B.沐猴而冠
C.病入膏肓 D.一鼓作气
4.古诗词专题教学中,学生整理含有“水”意象的句子。下列诗句中的“水”意象指时光流逝的是()。
A.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
B.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C.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D.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5.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学过的被动句。下列适合的是()。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赋》)
B.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C.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6.学完《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字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不恰当的是()。
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7.赏析《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教师让学生积累同样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在探究传统节日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搜集名著名篇中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语段。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家家户户提前吃了晌午饭便去上坟烧纸,然后集中到祠堂里聚族祭奠老辈子祖宗,随后就不拘一格地簇拥到碾子场上。(陈忠实《白鹿原》)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C.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远者三二百里去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将灯到城货卖。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施耐庵《水浒传》)
D.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梁实秋《雅舍谈吃》)
9.学习《荷塘月色》,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展示了盛开荷花的图片,播放了名家朗读录音。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A.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散文内涵
C.展示图片、播放录音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D.与作品的意境不相符,违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原则
10.教研组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展开讨论。下列不正确的是()。
A.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B.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作品,参阅相关研究论著,确定专题并研讨
C.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D.提高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11.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片段一:
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
片段二:
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
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
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
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的。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地想。
师:我**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充满情感的声像,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导入与作者有关,蕴含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C.升华式的提问,点燃学生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
D.教师谈自己的读后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12.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高二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二是教师对语文的认识不到位。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的事,平常只注重课内文言文的教学,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3.阅读某教师关于《氓》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结合初中所学,回顾了《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还结合教材注释,明确了“怒”“耽”“爽”“贰”“罔”“二三”等字词的含义,为后面的文本细读打好了字词层面的基础。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基本准确回答后,我简单进行了总结。接着研读“婚恋”部分——**、二章。我提问:人们常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么本诗中,男女双方在恋爱阶段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男女生分别齐读后,我要求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用诗歌原文来回答。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从动词入手,理解恋爱阶段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然后,我又及时链接了教材“学习提示”的助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表现手法,即《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并链接了相关知识简介。
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安排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提前了解本课学习难点
B.回顾旧知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C.用诗歌原文回答问题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D.借助学习提示理解诗歌表现手法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体现
14.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今天开始了文言文单元的教学,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本单元的史传文学。这些作品均是人物传记,而且都是历史上或者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关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不放过基本字词句的翻译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有辩论色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许可以激发学生亲近文本的热情。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在三个小故事上做文章: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讨论这一故事的理亏一方是秦王还是蔺相如(不设唯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让学生思考“秦王为之击缶”背后的国家背景、政治意义;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让学生体味廉颇及时反省、知错能改的优点。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要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15.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其中有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照片)
师: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
生:当时女生的打扮以黑白为主,很朴素。白衫黑裙。
生:像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很自然,不造作。
师:黑白,*常见的色彩,是如此的协调、美丽。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你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纯真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永恒的美。作家孔庆东这样热烈的歌颂,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
师:阳光依旧浪漫,花儿正在怒放,青春如此妩媚,美好正被憧憬。有谁能料到,罗网正在张开,恶魔露出狰狞。八十八年前的春天,是如此的寒冷和罪恶。刺穿耳膜的警笛,寒光闪闪的大刀,阴森怕人的棍棒,还有呼啸而飞的子弹,使得鲜花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