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85328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7
  • 出版时间:2024-01-01
  • 条形码:9787521853285 ; 978-7-5218-5328-5

内容简介

知识链是核心企业(盟主)与供应商、经销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一些负面干扰因素,导致知识链内部系统功能紊乱,运行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知识链的有序发展,甚至造成知识链的解体。为了避免和扭转知识链无序发展的不可逆的局面,知识链各主体及其要素应该协同起来,加强知识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和调节知识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并*终形成知识链的协同效应,实现“共赢”。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
2.1 协作、合作与协同
2.2 知识链及其构成
2.3 知识链的协同效应
第3章 知识链的协同演化
3.1 协同演化理论——自组织理论
3.2 知识链的自组织特征
3.3 知识链的协同演化过程
第4章 知识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机理
4.1 协同效应形成的过程
4.2 知识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机理框架
第5章 知识链的主体协同
5.1 战略协同
5.2 组织协同
5.3 管理协同
5.4 文化协同
第6章 知识链的机制协同
6.1 相互信任机制
6.2 激励约束机制
6.3 冲突解决机制
6.4 风险防范机制
第7章 知识链的知识协同
7.1 知识协同
7.2 知识链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
7.3 知识链的知识协同过程机理
7.4 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机制
第8章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与案例分析
8.1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8.2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机理的案例分析——以TDIA为例
第9章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9.1 研究假设
9.2 问卷调查
9.3 实证分析
9.4 研究小结
第10章 知识链协同效应评价
10.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0.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0.3 权重设计
10.4 基于三角模糊-TOPSIS的知识链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
10.5 中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协同效应评价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结论
11.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11.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知识链协同效应的形成机理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3 “知识链协同效应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中石油一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协同效应评价问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顾新(1968--),男(汉),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所长, “新世纪 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从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先后主持 “新世纪 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重大软科学招标项目、四川省重点软科学计划项目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中国软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研管理》、《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知识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知识链管理框架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系统论》4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成果奖三等奖1项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三等奖4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