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考工格物-齐物:中华考工要论

考工格物-齐物:中华考工要论

1星价 ¥55.9 (5.7折)
2星价¥55.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410426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574104266 ; 978-7-5741-0426-6

本书特色

本书依托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并引入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工学”理论,梳理应用当下*新研究成果,贯通成书,以飨读者,旨在为中华考工学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或部分纲领,对中华考工学理论的研究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目录

引论 考工文化的周边 一 工匠文化原有分析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 二 工匠文化的周边:一种分析框架 三 工匠文化的核心:工匠精神及其展开 **章 《考工记》的知识考古 一 对《考工记》原有分析范式的探讨 二 从《考工记》到“考工记” 三 《考工记》的书写模式 四 “考工记”的书写路径 五 几点启示 第二章 中华考工学:历史、逻辑与形态 一 被引进的设计学:近现代国学衰微之征候 二 从《考工记》到《考工典》:中华考工学的历史与逻辑 三 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形态及其传承创新 四 发掘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从考工记到考工学:考工学的诞生 一 “考工记”的方法论范式 二 内在困难 三 汲取传统方法论路径 四 基本原则与框架 第四章 《考工记》的合“礼”与技术 一 《考工记》研究的社会学限度:东周、齐国与官营 二 《考工记》的考工理论体系及其创构方式 三 《考工记》中的“士”和“工”的基本内涵及其互动 四 “工”与“士”的合“礼”性技术:在互动与区隔中权衡 五 “工”与“士”的合“礼”性区隔及其技术后遗效应 第五章 先秦的关系户:士与匠 一 先秦社会的“士”与“工”:从“文明以止”到“人文化成” 二 先秦学者与工匠的互动机制:从“镜像”到“著述” 三 先秦学者与工匠互动的进程逻辑:互动与区隔的权衡 四 先秦学者与工匠的互动早熟及其反思 第六章 中华考工之问:“学者-工匠问题” 一 学者与工匠的互动体系:结构与逻辑 二 学者与工匠的互动机制:从镜像到著述 三 学者与工匠的互动后遗效应:在区隔中疏离 四 初步结论及当代反思 第七章 《考工记》:中华工匠精神核心基因 一 《考工记》:一个潜藏中华工匠精神的文本 二 中华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图谱:“三序列”与“六要素 三 中华工匠精神基因的遗传:以《髹饰录》为中心 四 发掘中华工匠精神基因的当代价值 第八章 《髹饰录》:中华工匠精神核心理论体系 一 《髹饰录》与它的隐喻叙事 二 《髹饰录》的哲学思想与隐喻的中华工匠精神 三 隐喻的《髹饰录》:中华工匠精神核心理论体系范式 四 初步结论及研究意义 第九章 匠俗的《鲁班经》 一 《鲁班经》与它的民俗信仰 二 《鲁班经》的匠俗文化体系 三 《鲁班经》匠俗文化批判:准科学与科学阉割 第十章 工匠精神,即人文精神 一 工匠精神的时空指向及其人文内涵 二 工匠精神的人文本质:时间向量与空间之维 三 技术理性:工匠精神的人文遮蔽 四 价值理性:工匠精神的人文价值及其解蔽 第十一章 “羞涩”的工匠精神 一 工匠精神与它的社会学限度 二 工匠精神的存在及其特质 三 工匠精神的遮蔽及其原因 四 复兴被遮蔽的工匠精神及其合理性 第十二章 工匠精神:优才制度的暗光 一 广义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及其属性 二 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 三 弘扬工匠精神的悖论化解 四 几点启示 第十三章 工匠精神的重构 一 工匠精神的时间性向度及其实质 二 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作为时间性危机 三 工匠精神重建路径:可能回答 四 工匠精神的时间性考察与当前研究 第十四章 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 一 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二 工匠精神的社会化传承路径:外化与内化 三 工匠精神社会化传承核心:心理机能与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工匠范式:唐代诗学批评 一 唐代诗学批评中的工匠范式 二 唐代诗学批评:特征及原因 三 唐代诗学批评沟通工匠范式的显性与隐性 第十六章 匠作之喻:中国诗学批评的工作方式 一 中国诗学批评:从匠作之事到匠作之喻 二 匠作之喻的诗学批评榄式、功能及意义 三 几点启示 第十七章 考工文化批评:一种解构 一 诊断传统考工文化的几种批判 二 开放边界:考工文化批评的必然选择 三 考工文化的间性批判及其偏向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外译文献 三 外文文献 跋 潘天波《考工格物》书系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潘天波,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江苏师范大学工匠与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负责人,央视百家讲坛《好物有匠心》主讲人,年榜“中版好书”“凤凰好书”和月榜“中国好书”作者,江苏南京社会科学普及公益导师,江苏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