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916985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309169850 ; 978-7-309-16985-0
内容简介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粗放”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围绕该研究问题,从“博物馆实物学习”切入,借助博物馆学理论方法来构建起“借助被感知的实物”进行学习的模式,使之与“借助被识别符号”进行学习的模式并驾齐驱。具体而言,分别从“基于认识论的实物学习、基于方法论的模式构建、基于本体论的学科重塑”逐层推进,以期贯彻从现象世界向理念世界深化的哲理逻辑。
目录
作者简介
周婧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曾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系任访问学者,并于上海博物馆挂职,兼任中国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理事。主要从事博物馆资源与儿童利用、博物馆展览策划、观众研究与展览评估及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在《东南文化》《博物馆学季刊》《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博物馆》等期刊以第—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主持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十项课题。独立编写3部著作,参编1部。负责太湖博物馆儿童专区策划,并参与多项展览内容策划。研究成果曾分别获评全国首届博物馆学 学术成果(论文类)、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教育问题”金奖提名奖、钱学森城市学全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金奖提名奖。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经典常谈
¥6.2¥14.8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3.8¥26.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馔馐谭
¥10.9¥23.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讲解北石窟
¥18.6¥55.0 -
千曲川风情:岛崎藤村散文集
¥18.0¥46.0 -
经典常谈
¥16.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