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背后的习惯:习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打破

包邮习惯背后的习惯:习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打破

¥40.4 (5.9折) ?
1星价 ¥40.4
2星价¥40.4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7405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559674050 ; 978-7-5596-7405-0

本书特色

有人说,疯狂就是一遍遍重复相同的事情,却期望不同的结果。
在糟糕的习惯面前,我们往往就是如此,想要改变又躺平摆烂,却期待人生幸福美好有意义。 当习惯不再有帮助,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时,我们却还在坚持,为什么?
因为人像海鞘一样,有着“避免痛苦、寻求快乐、节省能量”的本能,这种本能*初对我们有益,却在我们想要改变时制造各式心理冲突,带我们走阻力*小的那条路——维持原状——继续着糟糕习惯。

很多人活在“左边”,真相却在“右边”
活在落差中——衡量进步的方法是看你距离起点有多远,而不是距离理想有多远。
盲目积极乐观——如果什么错都没犯却一直输,你就该换个游戏了。
喜欢比较——比较是偷走快乐的贼。
习惯性焦虑——担心就像坐在摇椅上,看似有事可做,实则原地踏步。
…… 我们并不是必须如此,
我们可以摆脱精神内耗,披荆斩棘地落实改变!
习惯可以毁掉我们,习惯也可以成就我们。 请审视我们的默认习惯:这个习惯能否给我带来我渴望的结果?
如果能,允许它继续存在。
如果不能,那什么样的新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达到目的?我们要去寻找、落实,将它夯实为全新的下意识行为。 习惯是我们的身份
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要建立怎样的习惯

内容简介

《习惯背后的习惯》为我们提供了贴合人性,甚至切合生理、心态、脑部构造、人类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真正全面了解习惯,拆解现代人面对的各类思维困境和负面习惯。 习惯可以毁掉我们,习惯也可以成就我们。我们如果能理解习惯的运作方式,就可以重塑健康、财富、生活、事业以及幸福,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目录

译者序 1
序言 你想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还是想改变世界来顺应自己 7
引言 要想改变习惯,必须对习惯充满好奇 11 第1部分 对习惯充满好奇
第1章 我们是习惯的集合体
我们不过是无数习惯的集合体。
研究习惯的实验:“流口水的狗”和“跳舞的鸽子” 006
是什么驱动我们形成习惯 010
旧大脑与新大脑 017
情绪、记忆和行动 018
成瘾之后,习惯开始背弃你 021 第2章 将习惯拆分重组
无聊的解药是好奇心。好奇心没有解药。
沙丘上的小径——神经通路 032
好奇心具有魔力 034
默认习惯循环 036
将“焦虑的触发点”视为“激发好奇心的信号” 038
留心结果——想想*近一次习惯给你带来了什么 039
为你的“无限循环”找到你的“潮汐习惯” 043
第3章 重新审视你的默认习惯
疯狂就是一遍遍重复相同的事情,却期望不同的结果。
行动带来答案 054
习惯—替换 055
对提示信号保持好奇 064
第2部分 奇怪的习惯
第4章 待在舒适区
舒适区——待在一个地方太久,就会成为常态。要学会适应不舒服的状态。
繁重的苦力一定要去做 075
不尝试的结果是遗憾 077 第5章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梦想的杀手,因为它不过是恐惧的乔装打扮, 假装自己正在努力做到*好。
舒适不等于快乐 086
期待会孕育怨恨 087
寻找卡洛斯 089
第6章 拖延
如果可以拖到明天,为什么要今天做呢?
痛苦与无聊——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100
如果……我就会开始?直接去做吧 101
巧妙利用“刻意拖延” 105
第7章 自我对话
我脑袋里那个声音就是个混蛋。
弄清楚是谁在说话 112
清楚自己的*佳版本 114
你是否在喂养你的克星 117
冒充者综合征是个悖论 119
第8章 积极乐观
如果什么错都没犯却一直输,你就该换个游戏了。
有毒的积极性 126
残酷的乐观主义 129
第9章 活在落差中
衡量进步的方法是看你距离起点有多远,而不是距离理想有多远。
落差与收获 138
解构“GAP”,缩小落差 139
第10章 比较
比较是偷走快乐的贼。
用食物缓解压力 158
苹果只能与苹果做比较 161
因为失去强连接,所以在比较后绝望 163
人们喜欢感受自己是“部落”的一分子 166
第11章 被社交媒体掠夺注意力
大量的时间浪费都起始于一次小小的注意力分散。
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分散的 175
建立自己的降噪习惯 181
尝试“阶段性禁食” 182
第12章 自己扛
你活得很痛苦,不意味着你是个负担,不意味着你不被爱、不受欢迎或不值得关心,也不意味着你让人无法承受、过度敏感或需求太多。它只意味着你是个人。
很多人都会在需要别人时选择退缩 188
请求并接受帮助是完全可以的 190
第13章 害怕恐惧
我们都会害怕,但我们的勇气远胜于恐惧。
我们对于恐惧的奇怪恐惧 196
战胜内心的“**恐惧” 197
第14 章 只“浇水”,不“换盆”
当花朵不绽放的时候,你需要调整的是环境,而非花朵。
我被诊断为抑郁症 203
“换盆”后我很快恢复了活力 206
第15章 习惯性焦虑
担心就像坐在摇椅上,看似有事可做,实则原地踏步。
焦虑只是你的情绪,并不能定义你 214
捕捉,等待,重启 215
第16章 喂食压力怪兽
食物是*被滥用(且无效)的抗焦虑药物,而运动则是*少被使用的抗抑郁药物。
“去他的”效应 224
建立容错机制 225
第17章 醉酒
我喝酒是为了让其他人显得更有趣。
既然记不住,那意义何在 231
“无趣之人” 232
酒后短视 234
第18章 用成就定义价值
并不是面对了,任何事情都能改变,但是如果不面对, 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不快乐的成就者 243
进化和确认感 245
从错误的地方寻求确认感 248
第19章 避免艰难的对话
当我们回避艰难的对话时,我们便将短期的不适置换成了长期的紊乱。
冲突不可怕,争斗没必要 256
“但我可能让他们不开心” 257
第20章 敷衍了事
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爱的相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是不屑一顾。
后记 269
致谢 273
参考文献 275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译者序
你想要改变自己吗?
想到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自己身上各类不讨人喜欢的地方。也许你认为自己需要更努力,需要多读书、多运动、早睡早起、健康饮食……也许你觉得自己没有毅力,也许你指责自己不够勤奋,也许你责怪自己只想“躺平”、毫无斗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无法改变恰好是因为你太想改变?
暂停一下,不妨回头看一看,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眉头是不是皱了起来,嘴角是不是也无意识地绷紧了?甚至可能在这样的时刻,你都感受不到身体正做出一种并不舒服的姿势?
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看到自身很多的坏习惯时,我们想要改变自己,这明明是一个非常良善的意图,却导致我们内心纠结、心情烦躁,甚至连身体都僵硬紧绷。真实的原因在于,当我们太想要改变自己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恰好来自“匮乏”“指责”“评判”等负面视角。看似无害的评判,让我们和自己产生了对立,让我们成为自己*强悍的敌人。在这种视角之下,想要改变的心越强烈,就越具侵略性地将自己推到“不够好”的状态。在这种拉锯战中,双方力量此消彼长。那么,本就缺乏力量的我们,要如何在顶住压力的同时拥有额外的力量落实改变呢?
这种看似正向的思维,却在一开始就将长期改变的可能性完全封闭了起来。
我们如果真的想要改变自己,就得先了解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建立“坏”习惯的动机,也得了解这些习惯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贴合人性,甚至切合生理、心态、脑部构造、人类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真正全面了解习惯。
你看看周围的世界,尽管仍旧有很多的不完美,但是总体进入了一个可以吃饱穿暖的年代。至少有能力购买书籍的人,也往往有能力承担自己*基础的温饱问题。然而从进化的角度看来,我们却并没有抛弃曾经帮助人类在史前时代幸存下来的基因。那些骁勇善战、机智勇猛的人才可能幸存并成为我们的祖先。除了勇猛,他们其实还得谨慎、多疑、居安思危,甚至焦虑不安。只有足够谨慎才能活命的本能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保留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本能中战斗、逃跑、觅食和繁衍的天性从未消亡,与之相伴的还有——即时满足。这些“焦虑不安”的基因让我们只看眼前,而顾不得更长远的目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活下来才是**要务,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得退居后方。这导致我们更加关注建立各种“避免痛苦、寻求快乐、节省能量”的习惯。而恰是这些守护我们安危的本能,却在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不断地制造各式冲突。
当我们出于“良好意图”去改变自己的时候,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内在指责会让我们格外不适,这种不适感激活了“避免痛苦”的本能——“这么不舒服,我为什么要去触碰这个话题?”
暂时的摆烂又是那么诱人,电视剧、薯片、短视频、游戏,各种休闲娱乐可以快速地让我们舒服起来,这又激活了我们“寻求快乐”的本能。
而当我们需要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节省能量”的本能又被激活了——“多努力一次,明天又没有成果,我干吗要现在就行动?”
这也不奇怪,我们时刻奋进,又时刻懈怠。
其实,改变自己的**步就是:真实、客观又全面地了解自己。
而改变自己的第二步就是:放下自我对抗。我们需要足够的能量去行动,不要把能量浪费在跟自己的斗争上。接纳内在的本能固化的现实,才可以脱离本能的禁锢。
如何做到呢?这个答案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好奇心。
现在,开始让好奇心闪耀光芒吧。带着好奇心和接纳的态度去看待自认为“糟糕透顶”的习惯,充满慈爱地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太累了,我想休息,还是因为我需要关爱,我需要鼓励?”像关爱一个真正挚爱的朋友一样去呵护自己:“我一开始建立这个习惯的时候,想要获得的究竟是什么呢?”
关怀的视角让我们开始了对自我的接纳,而好奇心则可以直达龙潭,挖掘出潜意识当中建立这个习惯*初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带着好奇心和接纳之心去了解自己,你就会发现,所有习惯都有其正向目的。也许,习惯给你带来了痛苦中的一线快乐,或绝望中的一丝生机……你找到真实的原因,才能着手去研究,这个习惯现在的状态能否达成你*初的目的?
走到这一步,你就真的敲开了改变的大门。现在,我们只需要邀请你充满智慧的“理智头脑”进场,你就可以披荆斩棘地落实改变了。请运用逻辑、理性,客观地去审视一下:“这个习惯能否给我带来我渴望的结果?”如果能,也许它并不是一个那么糟糕的习惯,而是你放松心情的调味品或者成功人生的助推器,你可以允许它继续存在。如果不能,那什么样的新习惯可以帮助你真正达到目的呢?你要如何寻找,如何落实,如何将它夯实为全新的神经回路,让它成为你的下意识行为呢?
这些答案,都藏在作者诙谐幽默的文字中。改变,本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让我们越发地享受生活的过程。
身为译者,除了很享受作者为我们层层揭开内心构造的过程以外,也真实地体会到了作者毫不晦涩的文风营造出的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作者从生物进化学聊到脑神经科学,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穿插到正念冥想,从斯多葛学派(Stoic)哲学到当前时代的网络用语。他善用年轻人的喜好,比如运用体育、音乐等搭建共情的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知识。他在**部分的内容中整体概括了有关改变习惯的理论知识;在后续的内容中,一个一个为我们拆解现代人共同面对的各类思维困境和负面习惯。
相信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会逐渐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习惯拆解逐渐熟悉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获得健康的生活,学会如何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从而迎来毫不费力的喜悦人生。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也没有逐步计分,我们都会犯错,也都会成长。改变,始于发自内心地爱自己,感恩自己的遗憾,感谢自己的坚持。从内在丰盛的角度,获得你想要的一切,以更放松的形式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相信本书会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帮助你从“我怎么这么糟糕,我要更好”一步步走向“原来我真的很不错,我还可以这么优秀”。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爱上自己,爱上人生,爱上每一次挫折,爱上每一个恩典

作者简介

作者
[澳]卢克·马瑟斯(Luke Mathers)
英国眼镜品牌Specsavers澳大利亚分公司的*初董事之一。31岁时,终于熬出头的他退休了,本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快乐似神仙,结果躁动不安与无聊在一年半后接踵而至。于是,新一波目标择选开始!
左眼天生缺少一块肌肉,这让他向右看时会重影。直到九年级才学会阅读的他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是:我不擅长英语。但他后来为自己选择的工作又都围绕着书籍。
他觉得自己的“大头”更适合电台节目,还一直与可乐、巧克力饼干搏斗,但现在他的网络课程进行得还不错,他还学会了吃“空气汉堡”。
要么在惯性中沉溺,要么重新审视惯性。他的选择,不言自明。
近十年,他热衷于通过其个人辅导、研讨会和活动,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习惯,更好地管理习惯并克服它们可能造成的压力。
他著有三本书:《习惯背后的习惯:习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打破》(Curious Habits),《压力特氟龙》(Stress Teflon,与人合著),《重启》(Reset,与人合著)。作者
[澳]卢克·马瑟斯(Luke Mathers)
英国眼镜品牌Specsavers澳大利亚分公司的*初董事之一。31岁时,终于熬出头的他退休了,本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快乐似神仙,结果躁动不安与无聊在一年半后接踵而至。于是,新一波目标择选开始!
左眼天生缺少一块肌肉,这让他向右看时会重影。直到九年级才学会阅读的他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是:我不擅长英语。但他后来为自己选择的工作又都围绕着书籍。
他觉得自己的“大头”更适合电台节目,还一直与可乐、巧克力饼干搏斗,但现在他的网络课程进行得还不错,他还学会了吃“空气汉堡”。
要么在惯性中沉溺,要么重新审视惯性。他的选择,不言自明。
近十年,他热衷于通过其个人辅导、研讨会和活动,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习惯,更好地管理习惯并克服它们可能造成的压力。
他著有三本书:《习惯背后的习惯:习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打破》(Curious Habits),《压力特氟龙》(Stress Teflon,与人合著),《重启》(Reset,与人合著)。 译者
韩 凝
长期专注心理学翻译工作,为众多心理学专家进行现场口译,其中包括:心灵导师奥南朵(Anando)、静心导师安尼肯特(Anekant)、“戏剧三角”之父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完形心理学家史蒂夫·冈瑟(Steve Gunther)、声音疗愈导师萨拉·沃里克(Sarah Warwick)、五律禅舞导师乔·哈迪(Jo Hardy)等。
第七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第四届世界音乐舞蹈节特聘翻译。
翻译作品:《对生命说是》《读懂依恋:拥抱更好的亲密关系》《信任你的直觉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