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家情感哲学研究——基于伦理与政教的视角

包邮先秦儒家情感哲学研究——基于伦理与政教的视角

1星价 ¥67.2 (7.8折)
2星价¥67.2 定价¥8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3329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5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100233293 ; 978-7-100-23329-3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在国际情感主义伦理学蔚为流行的学术背景之下,在民国以来钱穆、梁漱溟、朱谦之、牟宗三、李泽厚、蒙培元等诸家关于“美情”“情本体”“道德情感”、情感的超越性与理性化情感等论述的问题意识之下,对先秦儒家“礼”与“情”之关系,“情”与“德”之关系(情感在美德发生学上的作用机制)作了哲学与伦理学的分析,同时立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将先秦儒家的情感哲学与康德的道德情感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同情”论以及迈克尔·斯洛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进行了哲学比较与会通,探索基于“超越性情感”概念的中国式情感形而上学与“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的礼乐教化机制。 作者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儒家情论,归纳了中国哲学史儒学研究中的情感研究情况,认为先秦儒家具有重情论、美情论的特质,并指出情感哲学史理解中西哲学差异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全书的主题从情的伦理建构延伸至政教体系建构。较之以往的伦理学比较维度,该书从政治哲学角度的论述,视野更为宏大。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对先秦儒家情感哲学进行中西哲学会通式的系统性诠释。本书首先基于先秦儒家文献,借鉴李泽厚情本体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等理论,阐发了先秦儒家哲学重情主义的特质;继而对先秦儒家的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展开了伦理学、现象学的分析,并与相关西方哲学会通;*后探讨了先秦儒家基于感通之情的政教建构机制。

目录

绪 论  **章 对先秦儒家重情特质的一种思想史解读  **节 道术将为天下裂与诸子哲学的回应  第二节 先秦儒家重情、美情的体现  第三节 儒家所谈的情与西方理解的情之不同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情感的哲学分析  **节 忧患意识与原罪意识  第二节 德性之乐  第三节 德福一致:儒家的圆善如何实现?  第四节 诚敬之情  第五节 恻隐之心:中西哲学的比较  第六节 对羞耻感的现象学分析  第三章 从情感到伦理:先秦儒家对自然情感的伦理建构  **节 怨的现象学分析  第二节 施与报  第三节 仁与好恶喜怒哀乐  第四节 仁与爱  第四章 道德的来源、基础与判断根据  **节 道德的来源:心安与理得  第二节 孝悌与仁:本末抑或体用  第三节 性体情用架构导致的问题  第四节 美德发生学上的情感作用  第五节 儒家情感伦理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会通  第五章 情的感通—基于情的政教体系建构  **节 对感通的界定  第二节 情感驯化:以中导和的政教与工夫  第三节 兴于诗:诗教之感通  第四节 立于礼:基于情的秩序建构  第五节 成于乐:声乐与政通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凯歌,1988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儒家哲学、中国哲学史、比较哲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哲学。在《哲学与文化》《暨南学报》《文化纵横》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