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包邮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1星价 ¥84.2 (6.1折)
2星价¥84.2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807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09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305280719 ; 978-7-305-28071-9

本书特色

本书曾获得《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2009年度好书,一经出版就备受关注,获得《出版人周刊》《书签杂志》《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本例证翔实、考察范围广泛的文化史研究著作,对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回顾,并就那个时代的作品的特点、作品对时代的影响、人们为何喜爱某些作品做出了分析。 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它提醒我们,个人命运与时代走向紧密相连。透过大萧条时期的历史镜鉴,我们或许能找到应对当下挑战的灵感。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刻,重拾信心和勇气,在变革的浪潮中,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黑暗中继续舞蹈。 当当专享附赠思维导图(限量发售,售完不补)。梳理历史脉络,看清193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图景。 大萧条时期的阴霾催生了灿烂的文化繁荣,本书作者对大萧条的全景进行了审视,他发现这一场景充满了丰富的矛盾——外向的自然主义与内省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与逃避主义,苦闷的个人主义与集体团结的新理念——这些矛盾以某种方式汇聚成一些非凡的探索,让人们振作起来或清醒过来。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遥远时代的迷人画卷,而这个时代与我们息息相关。——《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ey) 迪克斯坦通过他对大萧条时期文化的评述,有力地阐明了“文化在国家危机时期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书签杂志》(Bookmarks Magazine) 迪克斯坦对那个时期的看法完全正确:决定大萧条时期的情绪的不仅是艰苦的日子和即将到来的世界危机,也包括许多让人们振作起来的非凡尝试——这些尝试是为了让人们清醒地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早已消逝在朦胧的远方。然而回忆一再成为新的现实,全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于那个年代。被诺曼·梅勒称为“杰出美国文学评论家”的莫里斯·迪克斯坦,在这部大萧条文化史中,探讨了饱受创伤的民众的焦虑与绝望、希望与惊人的乐观。

前言

序言
**章 绪论:大萧条文化
**部分 发现贫困
第二章 廉租公寓与世界:移民生活
第三章 饥饿大军
第四章 乡村与城市
第五章 诗人的艰难时世
第六章 黑女孩与土生子
第二部分 成功与失败
第七章 美国梦之外
第八章 好莱坞的代价
第九章 1930年代的*后一部电影:有一种成功叫失败
第三部分 优雅文化
第十章 幻想、优雅和流动性:1930年代的梦想生活
第十一章 大众的品位:平民化的高雅文化
第四部分 寻找共同体
第十二章 平民主义转向:科普兰和人民阵线
第十三章 《谁在乎?》:《波吉与贝丝》的世界
第十四章 人民与弗兰克·卡普拉:平民主义反对自身
第十五章 穿工装的莎士比亚:一位美国民谣歌手的故事
第十六章 性别问题:揭露知识分子
第十七章 结论: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目录

序言
**章 绪论:大萧条文化
**部分 发现贫困
第二章 廉租公寓与世界:移民生活
第三章 饥饿大军
第四章 乡村与城市
第五章 诗人的艰难时世
第六章 黑女孩与土生子
第二部分 成功与失败
第七章 美国梦之外
第八章 好莱坞的代价
第九章 1930年代的*后一部电影:有一种成功叫失败
第三部分 优雅文化
第十章 幻想、优雅和流动性:1930年代的梦想生活
第十一章 大众的品位:平民化的高雅文化
第四部分 寻找共同体
第十二章 平民主义转向:科普兰和人民阵线
第十三章 《谁在乎?》:《波吉与贝丝》的世界
第十四章 人民与弗兰克·卡普拉:平民主义反对自身
第十五章 穿工装的莎士比亚:一位美国民谣歌手的故事
第十六章 性别问题:揭露知识分子
第十七章 结论: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贵菊,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译著有《泄密的心》《一纸瞒天》《处心积虑》《梦幻之巅》(合译)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