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的跃迁 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包邮传播的跃迁 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1星价 ¥69.3 (7.0折)
2星价¥69.3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715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4-09-01
  • 条形码:9787302671503 ; 978-7-302-67150-3

本书特色

1.人工智能技术正按照它自身的自主性逻辑野蛮生长; 2.人类文明如何通过加重存在性的分量; 3.让结构化的技术重新回到人类能够接纳的轨道上来。

内容简介

在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与技术一直处于一种互相牵制博弈的状态中。尽管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技术貌似脱离人类的掌控而有了逃逸的趋势,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不管是通过技术逻辑还是商业逻辑的矫正,抑或是直接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又将技术重新俘获使之回到正轨。技术拥有的加速度虽然给了它逃离地心引力向外逃逸的潜力,但是在过去总是没能摆脱地球的重力而彻底自由。在那些当时似乎漫不经心,后来看来却关键之极的时刻,人类文明通过加重存在性的分量,让结构化的技术重新回到人类能够接纳的轨道上来。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存在,一个需要人类直面的“他者”它已然从不动声色的发展进入风驰电掣的革新,技术正按照它自身的自主性逻辑野蛮生长。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重力系统”把它重新俘获回来呢?这种存在性层面的重力系统又包含哪些?我们应当如何打造它?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尝试回答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创新性的跨学科视角将人工智能技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以及人文思辨有机结合起来,在解答既有问题的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将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交流这一话题不断深入推进。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也适合对智能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话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导言 001 **节从不动声色的发展到风驰电掣的革新 002 第二节再出发:从问题到答案再到问题 004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 005 **部分应用·场景 **章机器创作艺术与审美 008 **节人类的防线 009 第二节 公众的评价 013 第三节 艺术生产、审美品位与AIGC 025 第二章 值得信任的AI与人机信任 034 **节信任或不信任?这是个问题 035 第二节值得信任的AI 041 第三节如何对机器产生信任? 049 第三章 数据分享与公私域信息 059 **节人类信息:公共 VS.私密 060 第二节公共信息:人类生产 VS. AIGC 068 第三节信息流动:未来人类的位置在哪里? 074 第四章 机器人的人类外表与人类的数字外表 080 **节机器人需要是人形的吗? 081 第二节机器人的性别及其影响 087 第三节人类的数字外表 098 第五章机器的人格与人性 104 **节机器的人格 106 第二节机器人人格的设计与效应 109 第三节机器的人性 134 第六章人机传播中的真相、现实与原真性 140 **节 何为“真实”? 142 第二节AI时代的真相与现实 145 第三节人机交流的原真性 154 第七章人机关系与协作 167 **节人机关系的多维度探讨 168 第二节人机协作 173 第三节人机之恋 179 第二部分理论·未来 第八章人机传播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90 **节媒体等同理论与CASA范式 192 第二节MAIN模型 198 第三节从机器到人的规则反向流动范式 204 第九章未来已来? 216 **节魔鬼的名字 217 第二节从信息分享到共同体验 219 第三节元宇宙的创新扩散与三大储备 226 第四节传播范式革新下重构的重要研究议题 231 第十章传播的跃迁 238 **节传播的基础设施革新 240 第二节传播的软件革新 248 第三节传播2.0 254 后记 26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牟怡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媒体与人机传播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2017),上海市社科新人(2019)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12022、2023),同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理事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机传播和科技传播,近年来关注人工智能对用户心理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位游走于理工文之间的学习者思考者和研究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