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全新升级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

包邮2022全新升级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

1星价 ¥17.6 (3.4折)
2星价¥17.6 定价¥5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22035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19220358 ; 978-7-5192-2035-8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2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全新升级)》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部分在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深入把握浙江省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历年考情及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区分知识点类别,设置教材知识内容框架,力求每章的考点讲解清晰透彻,做到既有深度的知识分析,又有精彩的考题与习题讲解;既有重要考点的标注,又有相关知识的拓展。使考生能在复习时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考点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终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幼儿园(全新升级)》的考试说明及历年考情,本书共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专门针对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的专用复习教材。整本教材,在内容上根据历年考试重点进行增减,有效覆盖考点;在结构上,考点分配合理,条理清晰,严格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知识要点;在正文部分还添加了考题,并对重点知识进行了下划线标注,使考生能够掌握考试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目录

目录
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1)
考情分析(1)
学习目标(1)
节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1)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5)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14)
强化练习(17)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与卫生保健(19)
考情分析(19)
学习目标(19)
节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19)
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身体疾病(37)
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问题行为(50)
第四节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56)
第五节学前儿童常见伤害事故的防护与急救(65)
第六节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管理(73)
强化练习(76)
第三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79)
考情分析(79)
学习目标(79)
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79)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87)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95)
第四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99)
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4)
第六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6)
第七节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24)
强化练习(125)
第四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8)
考情分析(128)
学习目标(128)
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128)
第二节情绪理解的发展(131)
第三节情绪表达的发展(132)
第四节情绪调节的发展(136)
第五节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138)
第六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与培养(140)
强化练习(142)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44)
考情分析(144)
学习目标(144)
节社会性发展概述(144)
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145)
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149)
第四节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153)
第五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155)
第六节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157)
强化练习(162)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与道德的发展(166)
考情分析(166)
学习目标(166)
节个性概述(166)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168)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172)
第四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175)
第五节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177)
第六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182)
强化练习(186)
第七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189)
考情分析(189)
学习目标(189)
节学前教育概述(189)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92)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205)
第四节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210)
强化练习(214)
第八章学前教育中的儿童与教师(217)
考情分析(217)
学习目标(217)
节儿童观(217)
第二节幼儿教师(219)
第三节师幼关系(232)
强化练习(233)
第九章学前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235)
考情分析(235)
学习目标(235)
节学前教育制度概述(235)
第二节国外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237)
第三节我国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240)
第四节我国的学前教育制度(282)
第五节当代国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287)
强化练习(288)
第十章学前教育目标(291)
考情分析(291)
学习目标(291)
强化练习(295)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内容与实施(298)
考情分析(298)
学习目标(298)
节学前教育内容概述(298)
第二节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300)
第三节幼儿园班级管理(305)
第四节幼儿园常规教育(309)
第五节幼儿园环境创设(311)
强化练习(318)
第十二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320)
考情分析(320)
学习目标(320)
节幼儿园与家庭合作(320)
第二节幼儿园与社区合作(324)
第三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327)
强化练习(331)
附录(33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7)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考情分析
    本章内容以识记、理解、运用为主,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也会以分析应用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幼儿期的年龄特征是重点考查内容。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2.识记儿童发展的特性。
    3.识记并区分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的概念。
    4.了解儿童发展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5.识记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重点识记幼儿期(3~6岁)的年龄特征。
    节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
    1.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如个体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并且个体发展也是遵循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的顺序进行的。
    2.不平衡性

    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考情分析
    本章内容以识记、理解、运用为主,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也会以分析应用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幼儿期的年龄特征是重点考查内容。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2.识记儿童发展的特性。
    3.识记并区分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的概念。
    4.了解儿童发展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5.识记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重点识记幼儿期(3~6岁)的年龄特征。
    节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
    1.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如个体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并且个体发展也是遵循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的顺序进行的。
    2.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出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3.阶段性
    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与其他阶段相比较,这些特点在表现方式、发展速度及发展的结构方面都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婴儿期主要是身体的生长发育的时期,幼儿期则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
    4.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独特之处。这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考点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儿童的全部先天特点及儿童机体所有的生命现象,如遗传、制约机体生长发育的成熟机制以及个体的先天特点和健康状况。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征对其后裔的传递。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遗传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首先,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的体态、生理结构与机能的主要特征。另外,儿童初生时的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化也为儿童出生后的身心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人类幼体的这种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性使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出生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遗传素质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儿童,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其身心发展的阶段和速度基本一致。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就反映了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以及生理的成熟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制约性。
    (2)遗传奠定了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的初基础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的物质性基础。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体貌、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儿童的心理,使儿童的心理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如神经类型方面,天生敏感的孩子就可能对周围的一切变化反应较灵敏和迅速,而神经活动较迟钝的孩子,其心理反应力就可能要慢一些。这都与神经活动的类型密切相关,而这些不同的类型,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和性格的特征。
    2.机体的成熟程度
    成熟是指一个人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和完善。人初生时机体各部分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是极不完备和软弱的,它的成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以及内分泌系统逐渐成熟,各部分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有规律地成熟。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因此,教育要“适时”,还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一定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揠苗助长”。
    3.先天的影响
    先天的影响主要是指胎内环境。母亲妊娠期间的状况,她的自我感觉、生活方式、营养、疾病、用药和情绪等构成一种环境,胎儿(即尚未出生的人)就是这种环境的产物。先天素质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因素,概括为环境和教育两大因素。
    1.环境
    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幼儿的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得到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达到什么水平都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及其影响。幼儿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环境虽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但儿童对于来自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一种特殊环境,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儿童发展的方向。
    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儿童积极参加的活动。一方面,教师通过设计与组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儿童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使每个儿童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正因为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不是的。
    从教育实践经验来看,任何有效的教育都必须以受教育者的自身精神活动作为内因,教育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考点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的参与。因此,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使他们身心真正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儿童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儿童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拓展
    学前儿童脑发育的表现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
    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快的。
    大脑皮质的研究揭示,儿童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出生后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皮质的广度与脑细胞髓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婴幼儿期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中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因此,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地提供良好的、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
    三、儿童发展的特性
    儿童发展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如下特性。
    1.儿童发展的基础性
    儿童发展有快有慢,发展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发展中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然而,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是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前教育是为0~6岁儿童服务的所有教育制度的阶段,学前教育机构是系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场所,儿童的基础性发展已成为儿童的基本权利。
    2.儿童发展的递进性
    儿童发展是各个发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互相促进的递进性发展。儿童发展既不像成年人那样平稳地进入“高原状态”,更不会像老年人那样进入衰退状态,儿童发展是一种快速的、递进性的发展状态。
    3.儿童发展的易感性
    儿童发展一方面容易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朝着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