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母乳成分特征
1星价
¥127.8
(6.8折)
2星价¥127.8
定价¥1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4200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423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122442000 ; 978-7-122-44200-0
本书特色
1.《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改善与应用前言》丛书荣获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2.丛书系统概述了我国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改善与营养研究的工作和成果,国际上的*新进展,提出了慢性病“双零”预防的创新性理论,将对我国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丛书作者包括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医学临床一线专家、产业界研发人员,内容包含大量科研成果、实验数据和临床经验,突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4.本分册目前唯*一可利用的较全面的中国母乳特征性成分中文出版物。可为我国乳品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可利用的较全面的中国母乳特征性成分中文出版物。作者在完成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强化食品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10AA023004)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母乳成分研究应用和产品安全性控制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课题编号2013BAD18B03)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近半个世纪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母乳特征性成分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母乳中的特征性成分,包括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效的成分以及污染成分,这些成分具有的功能或危害、存在形式、含量以及影响因素等,获得的研究数据可为制(修)订我国婴幼儿营养素需要量、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污染物限量,某些特殊成分的可能特殊医学应用前景以及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创制适合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的配方产品,提高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品质。
本书适用于关注或需要母乳特征性成分数据方面的学者、婴幼儿配方食品研发技术人员、营养师和相关法规制定者,可作为工具书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中 乳特征性营养成分研究概况001
1.1 中 乳成分相关研究历程002
1.1.1 中 乳营养成分的区域性研究003
1.1.2 中 乳营养成分其他相关研究003
1.1.3 母乳中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研究004
1.1.4 母乳中抗氧化和抗感染因子的研究004
1.2 乳母膳食、乳汁营养及婴儿生长的早期研究005
1.2.1 乳母膳食与乳汁营养状况005
1.2.2 乳母营养状况、乳成分、泌乳量与婴儿生长发育006
1.2.3 母乳中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含量006
1.3 近年开展的相关研究007
1.3.1 支持项目研究007
1.3.2 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项目研究007
1.3.3 产学研联合项目研究007
1.3.4 分析方法学研究008
1.4 母乳成分研究展望008
1.4.1 组学研究008
1.4.2 生物活性成分研究009
1.4.3 生长因子研究009
1.4.4 母乳低聚糖研究009
1.4.5 母乳微生态环境研究010
1.4.6 母乳样品储存时间和条件研究010
1.4.7 母乳营养素适宜摄入量的研究010
1.4.8 母乳中环境污染物011
参考文献011
第2章 乳母营养状况对母乳成分和喂养婴儿的影响015
2.1 生命 初1000天016
2.1.1 孕前期(孕前6~3个月)016
2.1.2 孕期(9~0个月)017
2.1.3 哺乳期(0~23个月)018
2.2 母乳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发育的贡献019
2.2.1 对母乳喂养儿的贡献019
2.2.2 乳母肠道和母乳微生物群对婴儿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019
2.3 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生活方式等对婴儿的影响020
2.3.1 吸烟020
2.3.2 饮酒021
2.3.3 肥胖021
2.4 环境化学污染物对母乳及婴儿的影响022
2.5 结论022
参考文献023
第3章 中 乳宏量营养素和能量027
3.1 中 乳成分宏量营养素和能量数据库028
3.1.1 受试者和样本来源028
3.1.2 受试者基本情况028
3.1.3 不同泌乳阶段宏量营养素和能量含量028
3.2 其他研究报告中母乳宏量营养素和能量含量031
3.2.1 蛋白质031
3.2.2 脂肪031
3.2.3 碳水化合物032
3.2.4 能量033
3.2.5 宏量营养素含量的城乡间差异033
3.3 母乳能量、成分及含量的影响因素034
3.3.1 母乳中蛋白质的影响因素034
3.3.2 母乳中脂肪的影响因素035
3.3.3 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因素036
3.3.4 母乳中能量的影响因素037
参考文献037
第4章 中 乳蛋白质组分041
4.1 中 乳蛋白质组分的相关研究042
4.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043
4.1.2 母乳中不同蛋白质组分含量043
4.1.3 不同泌乳期母乳不同蛋白质组分含量044
4.1.4 城乡母乳不同蛋白质组分含量045
4.2 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含量研究045
4.2.1 乳清蛋白045
4.2.2 酪蛋白049
4.3 母乳中蛋白质组分及含量变化051
4.3.1 母乳中蛋白质组分概要051
4.3.2 α-乳清蛋白含量及变化051
4.3.3 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变化052
4.3.4 溶菌酶含量及变化052
4.3.5 酪蛋白含量及变化052
4.3.6 城乡差异052
参考文献053
第5章 中 乳氨基酸057
5.1 母乳氨基酸基本概念058
5.1.1 母乳氨基酸的分类058
5.1.2 母乳氨基酸的功能和营养作用058
5.1.3 母乳氨基酸的评价模式058
5.2 母乳氨基酸分析060
5.2.1 母乳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和比例060
5.2.2 母乳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因素061
5.3 中 乳氨基酸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比较067
5.4 展望069
5.4.1 方法学研究069
5.4.2 婴儿体内代谢过程研究069
5.4.3 乳母膳食的影响研究069
参考文献070
第6章 中 乳脂类073
6.1 母乳脂肪酸074
6.1.1 母乳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074
6.1.2 母乳中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与婴儿配方乳粉的差异086
6.2 母乳三酰甘油088
6.2.1 三酰甘油的分子种类088
6.2.2 不同地区母乳中三酰甘油分子种类的差异088
6.2.3 不同泌乳阶段三酰甘油分子种类的变化089
6.2.4 母乳与婴儿配方乳粉中三酰甘油的差异090
6.3 母乳磷脂090
6.4 母乳胆固醇和胆固醇酯090
6.5 母乳乳脂肪球膜091
6.6 展望091
参考文献092
第7章 中 乳胆固醇095
7.1 胆固醇的重要生物学作用096
7.2 中 乳胆固醇组成及含量研究096
7.2.1 中 乳胆固醇早期研究096
7.2.2 母乳中胆固醇及胆固醇组成研究096
7.2.3 母乳与婴儿配方乳粉中胆固醇比较097
7.2.4 中国代表性母乳样本胆固醇含量研究097
7.3 母乳胆固醇浓度的影响因素100
7.3.1 哺乳阶段101
7.3.2 膳食102
7.3.3 方法学102
7.3.4 民族差异102
7.3.5 相关分析103
参考文献103
第8章 中 乳磷脂107
8.1 母乳磷脂存在形式及种类108
8.1.1 母乳磷脂存在形式108
8.1.2 母乳磷脂种类108
8.2 母乳磷脂功能109
8.2.1 维持乳脂肪球膜膜稳定性109
8.2.2 影响学习认知能力109
8.2.3 提供胆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109
8.2.4 促进脂肪吸收利用109
8.2.5 其他作用110
8.3 母乳磷脂含量与组成研究110
8.3.1 中国的研究工作110
8.3.2 上的研究工作115
8.3.3 母乳中磷脂含量的影响因素115
8.4 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应用117
8.4.1 母乳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磷脂组成的比较117
8.4.2 应用118
参考文献118
第9章 中 乳碳水化合物121
9.1 母乳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作用122
9.1.1 母乳碳水化合物组成122
9.1.2 母乳碳水化合物作用122
9.2 母乳碳水化合物的检测及含量123
9.2.1 乳糖124
9.2.2 低聚糖124
9.3 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因素131
9.3.1 胎儿成熟程度与出生体重131
9.3.2 不同哺乳期的影响132
9.3.3 地区差异的影响132
9.3.4 个体差异与昼夜节律性变化132
9.3.5 疾病状况的影响132
9.4 展望132
9.4.1 母乳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对喂养儿的影响133
9.4.2 发展灵敏快速微量检测方法133
9.4.3 母乳低聚糖研究133
参考文献134
0章 中 乳矿物质139
10.1 母乳矿物质的概念140
10.1.1 母乳矿物质的分类140
10.1.2 母乳矿物质的功能和营养作用140
10.2 中 乳矿物质研究进展142
10.2.1 母乳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142
10.2.2 中 乳成分数据库研究143
10.2.3 母乳矿物质相关研究147
10.2.4 影响母乳矿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因素150
10.3 中 乳与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矿物质含量的比较154
10.4 展望155
10.4.1 方法学研究155
10.4.2 母乳矿物质与喂养儿营养和健康的关系155
10.4.3 母乳矿物质生物学意义的解读156
10.4.4 母乳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156
参考文献156
1章 中 乳脂溶性维生素161
11.1 中国代表性母乳成分数据库研究162
11.1.1 样本基本特征162
11.1.2 维生素A(视黄醇)含量162
11.1.3 维生素E(α-生育酚)含量162
11.2 其他母乳脂溶性维生素含量的相关研究164
11.2.1 维生素A164
11.2.2 类胡萝卜素167
11.2.3 维生素D169
11.2.4 维生素E171
11.2.5 维生素K176
11.3 展望178
参考文献180
2章 中 乳水溶性维生素187
12.1 中 乳水溶性维生素的相关研究188
12.1.1 样本基本特征188
12.1.2 B族维生素含量188
12.1.3 不同哺乳期母乳中B族维生素含量192
12.1.4 与已发表结果的比较192
12.2 母乳水溶性维生素的其他相关研究195
12.2.1 开展的相关研究196
12.2.2 上开展的相关工作196
12.3 母乳中水溶性维生素影响因素199
12.3.1 哺乳阶段199
12.3.2 昼夜节律变化200
12.3.3 乳母营养状况与膳食摄入量200
12.3.4 早产201
12.3.5 其他因素202
12.4 展望202
12.4.1 方法学研究2
12.4.2 存在形式202
12.4.3 母乳水溶性维生素对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影响203
参考文献203
3章 中 乳乳铁蛋白209
13.1 乳铁蛋白一般特征210
13.2 乳缺蛋白功能210
13.2.1 作用211
13.2.2 抗病毒作用213
13.2.3 抗寄生虫作用214
13.2.4 刺激健康菌群生长定植215
13.2.5 促进细胞增殖215
13.2.6 抗炎活性215
13.2.7 促进早期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发育216
13.3 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216
13.3.1 中国代表性母乳样本中乳铁蛋白含量216
13.3.2 相关研究中乳铁蛋白含量218
13.4 中 乳乳铁蛋白影响因素219
13.4.1 哺乳阶段219
13.4.2 孕产妇膳食与营养状况220
13.4.3 婴儿出生状况220
13.4.4 地区差异221
13.4.5 其他影响因素221
13.5 展望221
参考文献222
4章 中 乳骨桥蛋白229
14.1 骨桥蛋白的一般特性230
14.2 骨桥蛋白的功能230
14.2.1 参与乳腺的发育和分化231
14.2.2 与乳铁蛋白等协同参与免疫功能发育231
14.2.3 其他功能232
14.3 中国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232
14.3.1 母乳骨桥蛋白的含量232
14.3.2 不同地区母乳中骨桥蛋白的含量233
14.3.3 母乳骨桥蛋白影响因素分析233
14.4 上开展的相关研究233
14.5 骨桥蛋白在婴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效果234
14.5.1 动物实验234
14.5.2 喂养试验235
14.6 展望235
14.6.1 方法学研究235
14.6.2 影响因素研究235
14.6.3 骨桥蛋白与其他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研究236
14.6.4 骨桥蛋白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研究236
参考文献236
5章 母乳中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研究239
15.1 母乳中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240
15.1.1 生物活性成分的抗感染作用241
15.1.2 免疫活性成分帮助婴儿抵抗疾病241
15.1.3 活性细胞因子的作用242
15.1.4 参与机体的主动免疫,调节被动免疫242
15.2 免疫球蛋白242
15.2.1 功能243
15.2.2 含量及影响因素244
15.3 核苷酸和核苷244
15.3.1 母乳中可检出的核苷和核苷酸245
15.3.2 功能245
15.3.3 含量247
15.3.4 影响因素249
15.4 唾液酸250
15.4.1 一般特征250
15.4.2 功能251
15.4.3 含量及影响因素252
15.5 乳脂肪球膜253
15.5.1 乳脂肪球及膜结构254
15.5.2 功能254
15.5.3 主要成分256
15.6 细胞因子257
15.6.1 分类257
15.6.2 功能258
15.6.3 在新生儿和婴儿免疫功能中的作用262
15.6.4 含量及影响因素264
15.7 小分子核糖核酸267
15.7.1 功能作用268
15.7.2 种类269
15.7.3 含量272
15.7.4 影响因素273
参考文献274
6章 激素及类激素成分289
16.1 种类290
16.1.1 生长发育相关激素290
16.1.2 雌激素292
16.1.3 其他激素292
16.2 功能292
16.2.1 生长发育相关激素292
16.2.2 雌激素294
16.2.3 糖皮质激素295
16.2.4 甲状腺激素295
16.3 含量295
16.3.1 生长发育相关激素295
16.3.2 雌激素297
16.3.3 其他激素298
16.4 影响因素299
16.4.1 生长发育相关激素299
16.4.2 雌激素301
16.4.3 其他激素301
参考文献302
7章 细胞成分307
17.1 种类及影响因素308
17.1.1 丰富的微生物菌群308
17.1.2 乳房乳腺细胞308
17.1.3 影响因素309
17.2 免疫细胞及影响因素309
17.2.1 哺乳阶段的变化309
17.2.2 乳母感染对乳汁细胞成分的影响310
17.3 非免疫细胞和干祖人乳细胞及影响因素310
17.3.1 腔细胞和肌上皮细胞310
17.3.2 干细胞祖细胞311
17.3.3 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311
17.3.4 影响因素312
17.4 益生菌312
17.4.1 母乳中 常见的细菌312
17.4.2 母乳中存在的益生菌312
17.5 母乳细胞成分的作用313
17.5.1 白细胞313
17.5.2 干细胞314
17.5.3 miRNA314
17.5.4 益生菌314
17.5.5 传染性颗粒的致病性315
参考文献315
8章 母乳中的 和 成分319
18.1 蛋白质320
18.1.1 酪蛋白320
18.1.2 乳铁蛋白320
18.1.3 乳过氧化物酶321
18.1.4 溶菌酶321
18.1.5 免疫球蛋白321
18.2 肽321
18.2.1 已识别的母乳中 肽322
18.2.2 防御素322
18.2.3 组织蛋白酶抑制素324
18.3 细胞326
18.4 其他成分326
参考文献326
9章 母乳中微生物329
19.1 母乳中存在的细菌种类330
19.1.1 母乳中存在细菌的发现过程330
19.1.2 细菌数量和种类330
19.1.3 文献系统综述331
19.2 影响母乳中细菌菌群组成的因素334
19.2.1 分娩方式334
19.2.2 喂养方式和不同泌乳期334
19.2.3 母乳低聚糖含量334
19.2.4 乳母肥胖335
19.2.5 生活环境335
19.2.6 其他影响因素335
19.3 母乳中微生物对婴儿及乳母的影响335
19.3.1 作用335
19.3.2 益生作用336
19.3.3 抗感染作用336
19.3.4 母乳喂养对哺乳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336
参考文献337
第20章 母乳挥发性组分341
20.1 定义和种类342
20.2 外母乳中挥发性组分研究概况342
20.2.1 母乳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比较342
20.2.2 人乳与牛乳的比较342
20.2.3 中 乳研究343
20.2.4 挥发性组分差别343
20.2.5 研究母乳中挥发性组分的目的和意义343
20.3 母乳挥发性组分研究方法344
20.3.1 挥发性组分提取、分离技术344
20.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345
20.4 母乳挥发性组分的具体研究346
20.4.1 母乳中挥发性组分分析346
20.4.2 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差异351
20.5 展望354
20.5.1 提取测定方法学355
20.5.2 泌乳阶段的变化355
20.5.3 乳母膳食的影响355
20.5.4 代表性母乳成分的研究355
参考文献355
第21章 母乳中反式脂肪酸359
21.1 母乳反式脂肪酸定义、分类及来源360
21.1.1 母乳反式脂肪酸定义360
21.1.2 母乳反式脂肪酸分类360
21.1.3 母乳反式脂肪酸来源360
21.2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361
21.2.1 对母乳必需脂肪酸(EFA)的影响361
21.2.2 影响宫内生长发育362
21.2.3 影响婴儿生长发育363
21.2.4 其他危害363
21.3 母乳中反式脂肪酸含量364
21.3.1 中国关于母乳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研究364
21.3.2 国外反式脂肪酸相关研究365
21.4 展望365
参考文献366
第22章 母乳样品的采集和贮存369
22.1 获得代表性母乳样品的方法370
22.1.1 获得代表性母乳样品时需要考虑的问题370
22.1.2 母乳样品的采集方法371
22.2 贮存期间母乳成分变化的来源373
22.2.1 乳汁结构373
22.2.2 检测方式373
22.2.3 冷冻和解冻过程374
22.3 乳样贮存的建议376
22.3.1 贮存容器的选择377
22.3.2 保存温度的选择377
22.3.3 其他贮存注意事项377
22.3.4 乳样的处理377
22.3.5 总结378
参考文献378
第23章 母乳中环境污染物381
2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383
23.1.1 持久性有机氯化合物污染物383
23.1.2 溴系阻燃剂385
23.1.3 高氯酸盐387
23.1.4 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388
23.2 重金属污染物388
23.2.1 铅388
23.2.2 镉390
23.2.3 汞392
23.2.4 其他重金属393
23.3 霉菌毒素污染物394
23.3.1 黄曲霉毒素394
23.3.2 赭曲霉毒素A396
23.3.3 其他霉菌毒素397
23.4 其他环境污染物397
23.4.1 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398
23.4.2 药物399
23.4.3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胺401
参考文献401
附录41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任发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功能乳品实验室主任, 乳品联合会(IDF)中国 委员会执行 等。一直致力于乳品科学研究与应用工作,在全国筛选优良乳酸菌三十年,建立了中国上万株优良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解决了乳酸菌高密度发酵与稳态化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优良益生菌与发酵剂实现了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垄断;完善了奶酪凝乳基础理论,解决了奶酪熔化、拉伸与成熟等技术难题;建立了中国牦牛乳数据库,制订了牦牛乳产业相关管理规范,实现了高原牧区牦牛乳规模化加工利用,开发了高品质牦牛乳曲拉酪蛋白产品,相关产品打入 市场,带动了藏牧民增收致富。发表 SCI/EI 论文 150 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60 余项。
荫士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入选 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第五届、第六届主任委员,负责完成卫生部0-5 岁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制定,负责制定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标准-2010 等五项 食品安全标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