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1052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21105261 ; 978-7-5211-0526-1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印度佛教分为原始、部派、大乘、密教四个发展时期,从佛教的起源一直论述到印度佛教的消亡,以及某些人为佛教在印度的复兴所做的努力。对四个发展时期的传承体系、经典、教义理论等皆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对大乘佛教中观、唯识(包括因明)的论述尤详。每章后都列出参考资料及思考课,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全书脉络清晰,史料充足,兼顾学术与大众,通俗易懂。适于作为各级佛学院的学习用书。

目录

**章 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 (1) **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群雄割据 (2) 第二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7) 第二章 释迦牟尼其人 (12) **节 释迦牟尼的生平 (13) 第二节 释迦牟尼的政治主张 (19) 第三节 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 (22)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31) 第四章 佛教经典的形成 (38) **节 佛教史上的四次结集 (38) 第二节 汉文佛典略述 (41) 第五章 佛教发展为世界宗教 (45) **节 阿育王时代的传教活动 (45) 第二节 北传佛教 (49) 第三节 南传佛教 (52) 第六章 部派佛教 (58) **节 部派分裂的时间和原因 (58) 第二节 分裂的经过 (64) 第三节 各派教义 (68) 第四节 上座部佛教 (74) 第七章 大乘佛教 (78) 第八章 **位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马鸣 (86) **节 马鸣其人 (86) 第二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问题 (87)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的争论及其思想渊源 (87) 二 、别具一格的唯识主张 (89) 三、《大乘起信论》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95) 第九章 **个大乘佛教学派——中观 (103) **节 中观派的传承体系 (104) 第二节 中观派的主要著作 (108) 第三节 中观探源 (112) 第四节 中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16) 一 、代表空论的八不思想 (116) 二 、中观学派的二谛论 (118) 三 、中道实相 (121) 四 、中观与因明 (123) 五 、中观学派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125) 第十章 第二个大乘学派——唯识 (129) **节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129) 第二节 印度唯识的思想渊源 (137) 一 、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 (137) 二、阿赖耶识的前身——补特伽罗、有分识和细意识 (140) 三、种子的前身——一味蕴和穷生死蕴 (144) 四 、唯识派对说一切有部的继承关系 (146) 五 、四缘、五果和种子论 (146) 第三节 “六离合释”略解 (152) 第四节 唯识的哲学理论 (155) 一 、唯识的八识论 (156) 二 、唯识的三性论 (159) 三 、唯识的四分论 (164) 四 、唯识的种子论 (167) 五 、唯识的五位百法 (177) 第五节 陈那的新因明 (182) 一 、宗支 (183) 二 、因支 (184) 三、喻支 (188) 第十一章 佛教寺院大学和密教金刚乘 (192) **节 印度古代的佛教*高学府——那烂陀寺 (192) 第二节 密 教 (197) 第十二章 印度佛教的消亡 (203) **节 印度教简介 (203) 第二节 佛教被印度教同化 (210) 第十三章 印度近现代佛教 (21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廷杰,汉族,1939年12月生,河北省蠡县人。1960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赴斯里兰卡进修巴利文和上座部佛教。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主要著作:《三论玄义校释》(中华书局)、《成唯识论校释》(中华书局)、《印度佛教史》(台湾文津出版社)、《三论宗通论》(台湾文津出版社)、《唯识学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新译大乘起信论》(台湾三民书局)、《南传上座部佛教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佛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梵文佛典研究(一)》(宗教文化出版社),还有译自梵文的《惊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岛史》(中国藏学出版社)等,还有几部译著待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