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包邮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1星价 ¥27.4 (5.7折)
2星价¥27.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689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0,206页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569068986 ; 978-7-5690-6898-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文学理论的学术文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概念或命题提出于2004年,之后经过不断的讨论和争论而成长为新世纪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意并非像字面那么绕口,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反对文学研究界根深叶茂的现代性的“文学性”理论,即一种唯美主义的美学,旨在发展一种文学的“社会批判美学”。因而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主要是在一个审美泛化的社会里要不要坚守以及如何看待“文学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展开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以及相应的文化自信的强化和提升,这一命题进入中西关系解释学的讨论范围,于是它又焕发出新的理论潜能:它反对与“文学性”相对应的将民族文学他者化、本质化的做法,而提倡一种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交往诗学或间在解释学。

目录

自序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一种“元文学”或者文论“帝国化”的前景 作为理论的文学与间在解释学:走出唯美主义与审美民族主义的误区 一、文学作为理论的越界 二、唯美主义和对于唯美主义的认识误区 三、审美民族主义与间在解释学 结语 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辩证法 以巴赫金对什克洛夫斯基的批判为中心 一、什克洛夫斯基的“奇异化”及其真正的旨趣 二、巴赫金对“奇异化”的误解和歪曲 三、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积极循环 四、黑格尔与艾柯:两点补充 “文学性”理论与“政治性”挪用:对韦勒克模式之中国接受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一、韦勒克模式与中国80年代文学界的思想启蒙 二、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与“小特殊性”和“大特殊性“之辩 结语 阐释的政治学: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谈起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学科蓝图及其文化语境 一、“美学”反对“社会” 二、“社会美学”与“艺术”无关 三、“社会”即“又化” 四、在“社会美学”之前 五、“物符”化与“社会美学”的诞生 40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之我见 《40年文艺理论学科史》序言 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自辩(Apologia) 一、为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二、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及其依据 三、一句话回答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后记 增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金惠敏,1961年生,河南淅川人,哲学博士。现任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研究员, 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 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意志与 :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1999,2007)《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2005)、《 对话主义:21世纪的文化政治学》(2013)、《消费他者: 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2014)和英文专著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等。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一百七十余篇。主编中文学术丛刊《差异》与 英文期刊《文化理论》(CulturalTheory, Leiden & Boston: Brill)。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