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批判的武器 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ISBN:9787559873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08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59873163 ; 978-7-5598-7316-3
本书特色
一开始,国际妇女节是定在3月5日,是为了纪念罗莎·卢森堡。在1919年遇害时,列宁曾悲痛地评价“她始终是一只鹰”。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于巴黎公社爆发的同年出生于俄属波兰扎莫希奇一个犹太木材商人家庭。15岁中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俄国和波兰的地下组织,投身革命活动。27岁时她迁居柏林,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工作,展开反对伯恩施坦的批判。1910年,她就政党罢工的方式问题与党内正统派考茨基展开针锋相对的论辩。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虽然激励了卢森堡对世界革命的信心,但也激化了早在此之前她和列宁在有关党的组织原则等相关问题上的分歧。为此,卢森堡坚持阐明马克思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学说的意涵,并与列宁展开了激烈论战。 这三次理论论争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关于论争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收入《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中,这些丰富而有价值的讨论仍待后来者接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传统,进行理论迭代和知识更新,对指导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罗莎·卢森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她积极参与的三场理论论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三场论争分别围绕德国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和社会民主党的新任务、德国群众罢工的领导权和储备金问题、俄国实现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革命失败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关注所论及人物的思想与其面临的形势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卢森堡的思想遗产及其理论价值。
目录
作者简介
马嘉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士,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ISH)博士后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哲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读书》《文化纵横》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德文论文二十余篇。
-
(平装)二战战史
¥17.1¥45.0 -
毛泽东选集(1-4)
¥80.0¥97.5 -
民众政府
¥9.5¥25.0 -
行省制度研究
¥11.2¥30.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3.0¥28.0 -
国共两党关系概论
¥5.5¥13.0 -
(平)邓小平时代
¥58.2¥88.0 -
冲动的美国
¥27.2¥69.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普及本
¥72.9¥81.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6.0¥48.0 -
新政治科学
¥10.4¥26.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1.5¥35.0 -
解密档案中的张国焘
¥19.6¥58.0 -
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19.4¥36.0 -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
¥41.6¥58.0 -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18.6¥55.0 -
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21)
¥18.4¥58.0 -
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
¥8.0¥22.0 -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10.6¥32.0 -
中国的民主
¥5.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