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插图本):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

- ISBN:9787559873644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4-09-01
- 条形码:9787559873644 ; 978-7-5598-7364-4
本书特色
★ 了解中国考古学史无法绕过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在总书记的强调与大众关注下,“考古学”呈现出“考古热”的趋势,21世纪以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积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应用以及各类学科交叉发展,我国考古学的发展确是突飞猛进。而回到*初的起点,考古学是如何在中国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由哪些人带领中国考古学走上了重建中国古史之旅与新学术之路?本书站在百年前考古学“国家队”的角度,试图通过梳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1949年在大陆期间所进行的考古活动,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考察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历时性发展,厘清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传统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缘由。
★ 83幅珍贵图像及档案材料还原史语所考古活动的丰富细节
图像照片、档案资料等将考古活动以*真实可触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在民国时代,每一张图像都珍贵无比。为此,我们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购买了一批原版图片,试图还原当年的现场细节,另外增补了一批史语所档案材料,出自《史语所旧档文书选辑》及作者访问台湾史语所期间复印的独家资料。通过照片与资料,尽可能呈现这些珍贵考古活动的诸多细节。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成了史语所考古工作中的一员,在一次次发掘与思想碰撞中,体味中国文化之绵厚、历史之辉煌。随作者乘上中国科学考古学(史)这艘大船,穿越时间长河的澎湃激流,遥望学术史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在对过去的回顾中展望中华文明的未来。
★ 故事性 学术性,温度 广度
从考古报告中的一段话,现场照片中的一个角落,书信档案中的一段问答,对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一系列的人物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充斥着“了解之同情”,将时代给予史语所考古人的重任与无奈尽皆付于长沙一隅的一餐饭、一场醉,令人思绪万千。另外还不忘向考古组的技工致敬,并专门为这一群体着墨。广度上,注重把握学术前沿思想,具有国际学界视野。无论是从思想史上受到格林·丹尼尔、布鲁斯·特里格等大师理念的熏陶,还是对史语所及同期西方考古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参照和相互印证,都是这部作品的学术性、建设性和开放性的体现。
★ 回到现场,看殷墟何以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了解中国考古学史无法绕过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在总书记的强调与大众关注下,“考古学”呈现出“考古热”的趋势,21世纪以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积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应用以及各类学科交叉发展,我国考古学的发展确是突飞猛进。而回到*初的起点,考古学是如何在中国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由哪些人带领中国考古学走上了重建中国古史之旅与新学术之路?本书站在百年前考古学“国家队”的角度,试图通过梳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1949年在大陆期间所进行的考古活动,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考察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历时性发展,厘清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传统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缘由。
★ 83幅珍贵图像及档案材料还原史语所考古活动的丰富细节
图像照片、档案资料等将考古活动以*真实可触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在民国时代,每一张图像都珍贵无比。为此,我们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购买了一批原版图片,试图还原当年的现场细节,另外增补了一批史语所档案材料,出自《史语所旧档文书选辑》及作者访问台湾史语所期间复印的独家资料。通过照片与资料,尽可能呈现这些珍贵考古活动的诸多细节。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成了史语所考古工作中的一员,在一次次发掘与思想碰撞中,体味中国文化之绵厚、历史之辉煌。随作者乘上中国科学考古学(史)这艘大船,穿越时间长河的澎湃激流,遥望学术史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在对过去的回顾中展望中华文明的未来。
★ 故事性 学术性,温度 广度
从考古报告中的一段话,现场照片中的一个角落,书信档案中的一段问答,对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一系列的人物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充斥着“了解之同情”,将时代给予史语所考古人的重任与无奈尽皆付于长沙一隅的一餐饭、一场醉,令人思绪万千。另外还不忘向考古组的技工致敬,并专门为这一群体着墨。广度上,注重把握学术前沿思想,具有国际学界视野。无论是从思想史上受到格林·丹尼尔、布鲁斯·特里格等大师理念的熏陶,还是对史语所及同期西方考古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参照和相互印证,都是这部作品的学术性、建设性和开放性的体现。
★ 回到现场,看殷墟何以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史语所的十五次殷墟发掘是星星之火,中国**代*重要的考古专家几乎都是从这里走出来。历年参加殷墟发掘的人员,除李济、董作宾、郭宝钧外,还有**位受过西方考古学训练的梁思永,被戏称为“十兄弟”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刘燿(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寻等,以及后来出国进修的年轻人吴金鼎、夏鼐等。
吴金鼎对山东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考察,发现并命名了“龙山文化”,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证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留学英国期间,以英文出版《中国史前的陶器》,该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为详尽的著作;撰写《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先后担任苍洱古迹考察团、川康古迹考察团的团长,开创中国西南考古。
夏鼐作为实习生参与了殷墟第十三次发掘。见证一具完整的女性骸骨出土时,他站在坑边产生了诗意的联想:“她的爱人洒着眼泪,将泥土遮没了痕迹,哪里知道数千年后有人来翻掘呢?”后来夏鼐曾代傅斯年主持所务(1947年6月26日—1948年8月20日傅斯年赴美治病期间),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所长,主持中国考古事业凡35年。他开创的考古研究所的学术传统,实际上可以看作史语所传统的延续(虽然在很多方面又有不同)。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学的兴起》详细呈现了史语所这段时期的考古活动和贡献:对史语所的成立背景和组织情况进行了介绍,为理解该机构的考古活动提供了背景资料;详细梳理了史语所在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将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活动和成果,包括发掘的遗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深入探讨史语所的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和贡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928—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学的兴起》详细呈现了史语所这段时期的考古活动和贡献:对史语所的成立背景和组织情况进行了介绍,为理解该机构的考古活动提供了背景资料;详细梳理了史语所在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将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活动和成果,包括发掘的遗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深入探讨史语所的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详细呈现了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大陆地区的考古活动和贡献。以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为代表,史语所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全面影响了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全书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梳理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的种种演变以及中国**批考古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及生存状态,勾勒出中国考古学早期的种种情形,这也是对中国百年考古的一次回望。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深入剖析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发生与演进,特别聚焦于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中国考古学的从无到有,以及这一时期考古工作者所做的探索,为后世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书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起源背景。介绍了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包括新材料的扩充、甲骨学研究的意义、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以及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实践。二、史语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动。详尽地叙述了史语所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田野工作,可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延续期。三、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总结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等,尤其是史语所在当时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方向的贡献。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以1928—1949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大陆地区的考古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回顾并深入分析中国科学考古学在草创阶段的发展。本书所涉及的时期和主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温故知新,对于洞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以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成就为代表的20世纪上半期中国科学考古学史研究,国内外一直有所关注。《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主要对1928—1949年中国考古发展状况进行评述,对史语所考古的起源以及组织准备进行探讨,并将史语所21年鉴的考古活动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加以评论,全面总结、深入分析这一学派的特征、影响与局限性,尝试对中国科学考古学形成阶段的学术史进行较系统的总结。
目录
作者简介
陈洪波,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博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鉴定专家,广西社科基金评审、鉴定专家。主要从事东南亚考古、考古学史研究。2016年获“明德教师奖”。2016年 人选第十九批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23年人选“广西文化领军人才”。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鉴定等级优秀3次,良好2次。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
-
人类酷刑简史
¥33.0¥59.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2.1¥49.0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22.8¥49.0 -
安史之乱
¥24.1¥68.0 -
华戎交汇在敦煌
¥20.3¥5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27.9¥49.8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1956:觉醒的世界
¥19.6¥58.0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7.8¥25.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1688年的全球史
¥44.5¥78.0 -
无泪而泣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24.1¥68.0 -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41.8¥68.0 -
法国大革命
¥20.0¥56.0 -
大家小书-笔祸史谈丛
¥7.3¥18.0 -
宋朝文人的朋友圈
¥19.9¥59.0 -
清朝穿越指南
¥15.4¥45.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8.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