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异域游记传播研究

包邮晚清异域游记传播研究

1星价 ¥65.1 (7.3折)
2星价¥65.1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4324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4-10-01
  • 条形码:9787522743240 ; 978-7-5227-4324-0

内容简介

晚清时期,社会变动激烈,传统思想观念面临巨大挑战,走出国门,行游异域,是当时了解世界*直接的方式。斌椿、张德彝、郭嵩焘等人初出国门时,国人的疑虑、不解乃至谩骂;甲午战后,异域游记成为能富国强民的“新学”而洛阳纸贵。 异域游记中游踪细节与生活场景书写背后蕴藏着经验与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借由近代印刷出版技术大量复制传播,促使晚清知识分子逐步形成近代的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研究晚清异域游记,除了关注其文本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媒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重要转折时期所充当的角色与承担的职责。异域游记的书写者、传播者、阅读者是大变局时代直面新旧思想文化冲突的先锋者,以游记为媒,个体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流,搭建了沟通中西思想的桥梁,并通过代际传承,共同书写了中国近代思想史。

目录

绪论**章 从边缘走向政治中心的异域讲述者 **节 被动走上外交舞台的使官群体 第二节 因缘际会中的口岸知识分子 第三节 洋务、维新派中的骨干力量 第四节 新政潮流下的政治考察与留学生 第五节 异域游记作者的群体特征与职业走向第二章 刊行天下:近代印刷技术助力下的异域游记传播 **节 异域游记刻印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异域游记在近代报刊中的传播第三章 书写文明:异域游记中以“器”载“道”的符号 **节 拓展空间的“轮船”“火车”与“电报” 第二节 晚清异域游记中的“博物院” 第三节 异域游记中的“新闻业”绪论 **章 从边缘走向政治中心的异域讲述者 **节 被动走上外交舞台的使官群体 第二节 因缘际会中的口岸知识分子 第三节 洋务、维新派中的骨干力量 第四节 新政潮流下的政治考察与留学生 第五节 异域游记作者的群体特征与职业走向 第二章 刊行天下:近代印刷技术助力下的异域游记传播 **节 异域游记刻印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异域游记在近代报刊中的传播 第三章 书写文明:异域游记中以“器”载“道”的符号 **节 拓展空间的“轮船”“火车”与“电报” 第二节 晚清异域游记中的“博物院” 第三节 异域游记中的“新闻业” 第四节 异域游记中的“学校” 第四章 异域游记的读者 **节 读者阅读异域游记的动机 第二节 阅读行为 第三节 读者的阅后心态 第五章 作为中日交往媒介的晚清异域游记 **节 中国行纪的主要内容及晚清印象 第二节 游记中记载的中日文人交流 第三节 行游、交往、集会:晚清中日文人互访的政治诉求与历史走向 第四节 中日异域游记叙事的框架与逻辑 第六章 思想史视域下的晚清异域游记 **节 异域游记折射出的对外交往观念变迁 第二节 异域游记中关于世界地理观念的建构与传播 第三节 异域游记中的世界历史观念与文明比较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叶璐,女,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出版史。 2003年于辽宁大学新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21年于辽宁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就职于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14年随专业调整至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至今。目前在编辑出版系从事出版史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为研究生主讲“出版史研究”课程,为本科生主讲“中外出版史”“出版学”等多门专业课程。主持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在《编辑之友》《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