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农民画数字化保护研究

包邮青海农民画数字化保护研究

1星价 ¥57.2 (7.3折)
2星价¥57.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4225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22742250 ; 978-7-5227-4225-0

内容简介

本书从青海农民画在经济、社会以及现代文明快速融合的背景下所受到的广泛影响谈起,详细描述了代表性产地迅速萎缩、传承艺人寥寥无几、技艺创新后继无人等严峻问题。通过利用设计开发的青海农民画非遗数字化保护网站、手机移动APP程序以及在线3D虚拟展馆等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了对青海农民画作品科学合理的归类整理和数字化永久保存,有效拓展了青海农民画的宣传和推广手段。同时,本书提出了适合青海农民画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以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策略,探讨了如何实现青海农民画的活态传承、融合创新,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到青海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机制,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得以有效传承并持续发展。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项目内容、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重点及难点第二章 青海农民画概述 **节 农民画起源 第二节 农民画概念 第三节 青海农民画起源 第四节 青海农民画特征 一 大通农民画特点 二 湟中农民画特点 第五节 青海农民画发展 一 青海大通农民画发展**章 绪论 **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项目内容、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重点及难点 第二章 青海农民画概述 **节 农民画起源 第二节 农民画概念 第三节 青海农民画起源 第四节 青海农民画特征 一 大通农民画特点 二 湟中农民画特点 第五节 青海农民画发展 一 青海大通农民画发展 二 青海湟中农民画发展 第六节 青海农民画的影响因素 一 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 民俗文化的影响 三 社会需求的影响 第七节 研究现状 第三章 青海大通农民画 **节 青海农民画实地调查方法研究 一 实地调查对象的确定 二 实地调查的准备 三 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 四 实地调查的调研报告 第二节 大通文化馆 第三节 大通县非遗传播中心 第四节 大通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亮点 一 培训 二 展览活动 三 农民画跨地域文化合作交流 四 作品征集评比 五 农民画传承人画室基地的建立 第五节 大通农民画创作者 一 刘来邦 二 贺生福 三 史家星 四 朱锦忠 五 朱锦明 六 朱广芬 七 王旭 八 李守业 九 祁山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青海湟中农民画 **节 湟中农民画的产生及发展 一 自然环境 二 民族历史 三 地方民俗艺术文化 四 社会因素 五 绘画与宗教的因素 六 周围族群多元文化的影响 七 俗化的艺术与神圣的信仰 第二节 湟中农民画的发展状况 一 湟中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 二 湟中县农民画工作室 三 农民画活动展览 四 研究学习班 第三节 湟中农民画创作者 一 韩复兰 二 孟鳌奎 三 徐全熙 四 党万晓 五 乔应菊 六 旦正 七 华生兰 八 晋生旺 九 张斌 十 孟友邦 十一 党明汉 十二 李宝洲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青海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青海农民画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一 实现青海农民画数字化保护 二 实现青海农民画数字化宣传 三 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第三节 青海农民画数字资源库的开发 一 SpringBoot(后台框架) 二 Vue(前端框架) 三 PostgresQL(数据库) 四 需求分析阶段 五 总体设计 第四节 青海农民画手机移动端APP的开发 一 软件概述 二 需求分析 三 故障处理 四 详细设计 第五节 青海农民画3D虚拟展馆的开发 一 开发意义 二 青海农民画3D虚拟展馆的特色 三 农民画虚拟展馆框架设计 四 农民画虚拟展馆功能设计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青海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策略 **节 青海农民画产业化的有效发展路径 一 青海农民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 深层解读青海农民画传播艺术内涵 三 建设非遗文化产业综合性园区 四 依托节日及文化活动提升衍生产品产值 五 运用现代网络平台拓宽宣传销售途径 六 开展文创活动推动文创产品开发 七 打造品牌文化形成产品特色 八 普及传统美术开展美育教育 九 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创意产品 第二节 青海农民画的宣传推广途径 一 建设青海农民画在线网络展示平台 二 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三 有效增强与消费者互动能力 第三节 青海农民画再发展的几点新思考 一 现代技术和文明对青海农民画的影响 二 青海农民画传承保护的新思考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青海农民画活态传承与融合创新策略 **节 青海农民画活态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青海农民画活态传承与城市美化相融合 一 保护青海农民画生态环境 二 青海农民画活态传承与城市美化相融合的优势 三 青海农民画活态传承与城市美化融合新路径 第三节 青海农民画与现代设计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 提取代表性符号丰富色彩图式 二 利用色彩原型激活现代设计色彩 三 借鉴传统技法创新现代色彩形态 四 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打造沉浸式学习 五 拓宽学习方式实现立体教学 六 开展非遗进课堂倡导主题教学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新时代下青海农民画传承人保护与培养策略 **节 青海农民画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问题 第二节 青海农民画传承方式 第三节 农民画传承人培养的新模式 一 培养年轻传承人 二 加强传承艺人沟通交流 三 政府主导 四 高校参与非遗人才培养 五行业加入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春燕(1980-),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高层次培养人才,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智能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BU春晖计划项目各1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重点研发项目。研究成果分别荣获省级进步三等奖和青海省科技论文成果三等奖各1项,目前发表SCI/EI/ISTP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