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

包邮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

1星价 ¥36.4 (5.4折)
2星价¥36.4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85665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07856651 ; 978-7-5078-5665-1

本书特色

作为继虚拟现实之后新的空间范式,增强现实空间是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叠加的连续统一体,打破了真实与虚拟、公共与私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壁垒,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拟态环境”。本书是一部关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专著,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等议题,*终通过“分层”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空间体验及空间叙事。

内容简介

伴随位置媒介的兴起及技术媒介具身化趋势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使人类感知空间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出新型的“拟态环境”,即一种被增强的空间。本书基于增强现实媒介所表现出的未来可能性,沿着从技术到媒介、从媒介到叙事、从叙事到设计的思维路径,重点探讨了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等议题,*终通过“分层”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空间体验及空间叙事。

目录

**章  增强现实的概念建构**节 重思增强现实的本体概念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其他的概念视角第二节 增强现实的文献综述:技术、设计与叙事技术的综述设计的综述叙事的综述:从空间叙事到互动叙事第三节 三条认知路径从技术到媒介从媒介到叙事 从叙事到设计**节 “空间的再媒介化”的意义建构**章  增强现实的概念建构**节 重思增强现实的本体概念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其他的概念视角第二节 增强现实的文献综述:技术、设计与叙事技术的综述设计的综述叙事的综述:从空间叙事到互动叙事第三节 三条认知路径从技术到媒介从媒介到叙事 从叙事到设计 第二章  “增强”技术的新美学**节 “空间的再媒介化”的意义建构作为关系的空间与媒介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空间媒介观的三条认知路径第二节 作为“增强”的空间美学图式广义的增强空间狭义的增强空间 第三章  增强现实概念的媒介观**节 增强现实技术的媒介考古玩具媒介镜子媒介艺术媒介第二节 增强现实媒介的特点空间的重叠性视觉的透明性互动的弥漫性 第四章  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性**节 增强现实叙事的两个源流媒介的观点空间的观点第二节 叙事学视野下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冲突”作为世界的文本与作为游戏的文本沉浸诗学与交互诗学第三节 从对立到统一:作为中介的间性结构间性的定义及其理论阐释基于媒介间性的增强现实叙事 第五章  基于“分层”结构的增强现实叙事模型**节 叙事的表层结构:叙事交流模式的迁移传统的叙事交流模式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交流模式第二节 叙事的里层结构:从二分法到三分法“故事-话语”的二分法“故事-话语-行为”三分法第三节 基于三分法的增强现实分层叙事结构间性的行为:空间行为、中介行为、媒介行为间性的话语:叙述者、受述者、人物间性的故事:真实空间、片基空间、虚拟空间第四节 增强现实叙事的分层逻辑及其叙事类型分层逻辑:外层、中层与内层混合视角下的增强现实叙事类型 第六章  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节 认知空间:基于外层叙事的增强空间设计策略建立认知地图设置导向路径整合要素秩序第二节 营造地方:基于中层叙事的增强片基设计策略选择片基位置完成造物规划生成符号指涉第三节 配置互动:基于内层叙事的增强交互设计策略规划叙事角色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添加交互行为连缀互动叙事第四节 生成事件:基于混合叙事的增强场域设计策略行动空间与史诗情节隐藏故事与认知情节辫结结构与戏剧情节 第七章  迈向总体艺术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焱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助理研究员、“励耘博士后”,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照明学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处负责人等职。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跨媒介与影像叙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