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昆虫草木状 绝美中国博物手绘

包邮金石昆虫草木状 绝美中国博物手绘

1星价 ¥202.6 (6.8折)
2星价¥202.6 定价¥2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6987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16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21769876 ; 978-7-5217-6987-6

本书特色

★所绘金石花草宛然可喜,走兽鱼鸟栩栩如生。全书采用极为罕见的宫廷绘画技艺,历四百余年艳丽如新,是我国彩色本草图谱的珍宝。
★一物一图,绘制了风物万千的明代生活史料,涵盖金石 132种、虫鱼禽兽190种 、草624种、木 213种,果、菜、米谷 162种,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本草文化
★集文俶之绘画,赵均、文从简之书法艺术于一书,史称“书画三绝”
★博物学与绘画艺术碰撞而生的结晶,更是古人格物致知、以艺术寄托情怀的文物见证。
★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体悟到传统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之道。
★ 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
★自明代成书后市面难得一见,古时就有人不惜跋山涉水前往赵氏夫妇居住地祈求一观。现藏台湾图书馆,本次完整版整理出版难能可贵。
★父女、翁婿、夫妻合作完成的书籍传达了家学传承、文坛伉俪等丰富信息,也生动展现了晚明江南一带浓厚的文化氛围。
★珍藏级装帧,画作全部由专业修图师精心修复,还原原画色彩;古意盎然的内文排版设计,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内容简介

中国博物手绘的开山之作明代传奇才女文俶心血巨著完整出版《金石昆虫草木状》原为明代著名女画家、文征明玄孙女文俶绘制的1300余幅博物百科图谱。本次出版完整收录了原作图片并重新设计编排,配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1000余种本草品类的简要注释,由现代中医药科普专家审订并为每个大类撰写导读。此为《金石昆虫草木状》首次在大陆面向大众完整出版,800多页全彩精装,为读者提供审美愉悦、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颇具收藏价值。本书含1316幅彩图,描绘了1070种中国本草植物、动物和矿物,由明代**才女画家文俶根据家藏的皇家药典《本草品汇精要》所载类目,历时五年描摹而成。其父文从简(著名书法家)题写了全部的本草名称,其夫赵均(书法家、金石学家)撰写了序言和各章目录。全书所绘花草金石温婉可爱,走兽鱼鸟栩栩如生,更有许多古代制药工艺、冶炼化学场景的生动呈现。它是中医药文化与绘画艺术碰撞而生的结晶,更是古人格物致知、以艺术寄托情怀的文物见证。本书的审订和导读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苇航老师完成,张老师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和教材的编审。她审订了本书的1000多条本草注释,并撰写了18篇优美、有趣而不失严谨的导读文章,让读者对传承两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和古典博物美学激发更大的兴趣。本次出版所采用的底本为明万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彩绘底稿本,原本现藏台湾省“国家图书馆”。为还原图画的本来色彩,所有图片经由策划方的专业修图师精心修复,仅修图一项工作便历时3年。

目录

前言 丹青状灵药,寒山隐芝兰
原序 张凤翼 序 / 杨廷枢 序 / 徐汧 序 / 赵均 序
金石
金石一卷·丹砂金玉 造化之精
金石二卷·盐铁水土 各有所长
金石三卷·铜矿石卤 斟酌而用
鱼虫
鱼虫一卷·水族纷呈 各显其能
鱼虫二卷·百虫善用 奇效可成

兽一卷·兽畜卓卓 血肉有情

禽一卷·禽鸟栩栩 效合天人

草一卷—三卷·芳草萋萋 和缓得宜
草四卷—六卷·民俗象征 调和诸香
草七卷—九卷·草药之名 大有学问
外草
外草一卷 外木蔓一卷·野有蔓草 简便廉巧

木一卷—二卷·乔木香脂 异域同风
木三卷—四卷·根叶花实 皆有妙用
木五卷—六卷·小小果实 生活良伴

菜一卷·充列肴馔 五味杂陈 -

果一卷·助疗济时 以养民生 -
米谷
米谷一卷·药食同源 米谷为本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这是一部令人惊喜之书,单单作者为文俶女史便足以诱人急欲赏读。不仅因文俶乃文徵明之玄孙,更因其倾尽个人之力摹绘中医药巨制。“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大抵是文俶在本书中的追求。她稍事修正了传统博物学标本的画法,加以文人的诗情渲染画意,便瞬然增添了博物养生的审美趣味。时隔四百多年,在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方式和经验上,由科学理性主宰的我们视明人偶为陌路,但本书仍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人类认知历程的凭依。而终章之后,一个美好的感受油然而升,原来——本草可以审美,中药充满了诗意。 ——李冬君,历史学者 ——孟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学者——李文儒,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郑金生,著名本草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钱谦益,明末清初文学家毒虫克星——雄黄
雄黄,*早见于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山海经》,其中《西山经》和《中山经》中“雄黄”一词出现达十五次之多。如《西山经》:“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关于“雄黄”一名的由来,三国魏吴普《吴氏本草》的说法比较有道理:“山阴有丹雄黄,生山之阳,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雄黄,学名为四硫化四砷,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砷的硫化物矿物之一,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常与雌黄(三硫化二砷)、辰砂等共生。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有剧毒,也是古代演义小说中常出现的“谋杀工具”。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雄黄来驱杀毒虫,如宋代类书《太平御览》:“《玄中记》曰:‘员丘之上多大蛇,以雄黄精压之。’《淮南万毕术》曰:‘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来。水虫闻烧雄黄气,皆趋火死。’”这一认识逐渐演变为端午节时用雄黄酒来避鬼邪、防虫害、杀百毒。端午节饮雄黄酒、用雄黄酒点额,在明代已经成为流行的习俗。俗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古人认为用雄黄酿成雄黄酒,在端午这一天饮用能驱邪解毒。这大概是因为端午节及节后,开始进入盛夏,暑气蒸腾,这时隐藏在地下的毒气上升,疫病容易萌发。明代谢肇淛随笔札记《五杂俎》称:“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菖蒲也,悬艾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由于小孩不能喝雄黄酒,大人就会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清代学者郑珍《端午念阿卯》诗:“入户桃阴夕照移,久看蒲粽念娇儿……嫩绿胡孙高蹋臂,雄黄王字大通眉。”“雄黄王字大通眉”这句诗,把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大大的“王”字的习俗很形象地描述了出来。不过,饮用雄黄酒已被现代医学认为不可取。端午饮雄黄酒虽然是我国的重要民俗,但考虑到其毒性,我们还是尽量不要自制雄黄酒或者饮用雄黄酒。

毒虫克星——雄黄
雄黄,*早见于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山海经》,其中《西山经》和《中山经》中“雄黄”一词出现达十五次之多。如《西山经》:“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关于“雄黄”一名的由来,三国魏吴普《吴氏本草》的说法比较有道理:“山阴有丹雄黄,生山之阳,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雄黄,学名为四硫化四砷,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砷的硫化物矿物之一,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常与雌黄(三硫化二砷)、辰砂等共生。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有剧毒,也是古代演义小说中常出现的“谋杀工具”。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雄黄来驱杀毒虫,如宋代类书《太平御览》:“《玄中记》曰:‘员丘之上多大蛇,以雄黄精压之。’《淮南万毕术》曰:‘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来。水虫闻烧雄黄气,皆趋火死。’”这一认识逐渐演变为端午节时用雄黄酒来避鬼邪、防虫害、杀百毒。端午节饮雄黄酒、用雄黄酒点额,在明代已经成为流行的习俗。俗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古人认为用雄黄酿成雄黄酒,在端午这一天饮用能驱邪解毒。这大概是因为端午节及节后,开始进入盛夏,暑气蒸腾,这时隐藏在地下的毒气上升,疫病容易萌发。明代谢肇淛随笔札记《五杂俎》称:“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菖蒲也,悬艾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由于小孩不能喝雄黄酒,大人就会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清代学者郑珍《端午念阿卯》诗:“入户桃阴夕照移,久看蒲粽念娇儿……嫩绿胡孙高蹋臂,雄黄王字大通眉。”“雄黄王字大通眉”这句诗,把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大大的“王”字的习俗很形象地描述了出来。不过,饮用雄黄酒已被现代医学认为不可取。端午饮雄黄酒虽然是我国的重要民俗,但考虑到其毒性,我们还是尽量不要自制雄黄酒或者饮用雄黄酒。
在古代,雄黄还有另一个用途——炼丹的原料,甚至有“雄黄千岁,化为黄金。服食黄金,命曰真人”(《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的说法。魏晋时期,有一种当时的士族痴迷的丹药五石散。据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述,五石散的成分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雄黄赫然在列。五石散可以让人出现幻觉,忘掉心中的烦恼,所以盛行于魏晋时期,被那些名士们狂热追捧。实际上它是一种可以让人癫狂的毒药,服此药致瘫而死者不计其数。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生山之阴,故曰雌黄。《土宿本草》云:阳石气未足者,为雌;已足者,为雄,相距五百年而结为石。造化有夫妇之道,故曰雌、雄……雌黄、雄黄同产,但以山阴、山阳受气不同分别。”雌黄外表呈透明的柠檬黄色、金黄色或棕黄色。由于其粉末为浅黄色,可用于涂抹书上的文字,故被古人作为改字用途。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用雌黄涂改错字,不仅见效快,而且长时间不脱落。成语“信口雌黄”大概就是如此而来。

作者简介

文俶(1595—163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端容,号寒山兰闺画史,明代著名女画家。其家学渊博,为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玄孙女,书法家文从简之女。擅画花卉,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作品笔墨细秀,风格娟丽,深得时人赏识。有《花卉册》《萱石图》等传世,被清朝人称誉为三百年来江浙地区“闺秀画家**人”。 文从简(1574—1648),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崇祯十三年(1640年)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 赵均(1591—1640),字灵均,苏州人,著名学者、文人赵宧光之子。从其父传六书学,后又从燕山僧学习梵文,博学多才,尤擅文字金石之学。 张苇航,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先后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日本京都大学访学。目前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务理事、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第二批上海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主持并主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与市jiao委课题,发表代表性论文30余篇,整理出版与主编参编专著和规划教材多部,担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及“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副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