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研究(精装)

包邮《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研究(精装)

1星价 ¥65.2 (7.4折)
2星价¥65.2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321421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73214218 ; 978-7-5732-1421-8

本书特色

本书以《明儒学案》为个案研究,从史料、史例、史法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在学术史史料方面以“纂要勾玄”为基本原则,本着优化文本的目的,通过“增、删、改、易、移、补、并”等方法对传主的原著进行文献的二次选择与二次呈现。然后以择精语详的学术史史料为基础,将“同源同向异体异用”作为“序—传—录”体例关系中*核心的要义,*后在史料和体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取向、四维结构、编纂范式、主题引领、要素提炼、格式批评、结构叙述”等一系列具体的学术史方法呈现一代学术思想史。《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的理论结构遵循着三条*基本的原则:相同或相异的动态辨析、微观与宏观的多元一体、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书稿的结构和文字来看,作者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下了不少功夫,整体而言质量尚佳,有一定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系统以“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作为总的根本宗旨,从史料、史例、史法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在学术史史料方面以“纂要勾玄”为基本原则,本着优化文本的目的,通过“增、删、改、易、移、补、并”等具体方法对传主的原著进行文献的二次选择与二次呈现。然后以择精语详的史料选编为基础,将“同源同向异体异用”作为“序—传—录”体例关系中*核心的要义,*后在史料和体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取向、四维结构、编纂范式、主题引领、要素提炼、格式批评、结构叙述”等一系列具体的学术史方法呈现一代学术思想史。这个系统遵循着三条*基本的原则:相同或相异的动态辨析、微观与宏观的多元一体、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中国传统学术史编纂理论的文化序列里,《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的理论结构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目录

绪言 1
一、选题动机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思路 65
四、研究方法 66
**章 《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的内涵 68
**节“学术史”释义 68
第二节 传统学术史的编纂 70
第三节《明儒学案》性质辨析 76
第四节“《明儒学案》学术史系统”的界定 82
第二章《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 84
**节《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诸家之说 84
一、一本万殊、殊途百虑说 84
二、和而不同、和会学术异同说 85
三、一本而万殊、会众以合一说 86
第二节“一本万殊”是《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 87
一、“一本万殊”思想的起源 88
二、“一本万殊”在理学思想体系中的演变 89
三、“一本万殊”在黄宗羲学术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92
第三节 史料、史例、史法——“一本万殊”展开的思路与纲目 98
一、史 料 98
二、史 例 98
三、史 法 99
第三章《明儒学案》的学术史史料选编 101
**节 学术史史料的数量及类型 101
一、主要价值 101
二、数量类型 105
三、分布特点 115
第二节 学术史史料选编与传主原著的文本差异 116
一、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学案 118
二、姚江、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学案 132
三、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止修、泰州学案 145
四、甘泉、诸儒、东林、蕺山学案 160
第三节 学术史史料选编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 176
一、“增”的方法——增字不碍词、增词不碍句 176
二、“删”的方法——删字不碍词、删词不碍句、删句不碍段 177
三、“改”的方法——改字不碍词、改词不碍句、改句不碍段 179
四、“易”的方法——易字不碍词、易词不碍句 182
五、纂要勾玄——学术史史料选编的原则 188
第四章《明儒学案》的学术史编纂体例 190
**节 学案体 190
一、学案体的起源 190
二、学案体的发展过程 194
三、学案体的定义 196
第二节 序 197
一、追溯学派起源 197
二、概括学派特点 199
三、梳理学派结构 200
第三节 传 201
一、以修德实迹为重点的生平行履 202
二、以师友渊源为目标的缘起追溯 208
三、以提炼宗旨为核心的价值凝聚 212
四、以学术批评为手段的格局塑造 215
第四节 录 222
一、保存理学资料 223
二、支撑起“传”和“序” 223
三、使“学案”区别于“传记”和“全集” 224
四、提供治学门径 225
第五节 “序—传—录”的关系 226
一、同源同向——内部逻辑的一致性 226
二、异体异用——外部结构的差异性 231
三、同源同向异体异用——序传录关系的核心要义 237
第五章《明儒学案》的学术史方法 239
**节 学术史价值取向 239
一、理性的历史思考 240
二、强烈的现实关怀 242
三、深刻的忧患意识 245
第二节 学术史四维结构 248
一、时间观念 248
二、空间意识 250
三、人物核心 254
四、问题主线 262
第三节 学术史编纂范式 268
一、网罗学派,兼综百家 268
二、博求文献,纂要勾玄 272
三、梳理学脉,清晰组织 279
四、学派为体,学案为例 282
第四节 学术史主题引领 288
一、理学与佛禅的关系 288
二、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关系 292
三、二元支离与一元易简的关系 299
第五节 学术史要素提炼 306
一、师承——传主学术形成的基础要素 306
二、宗旨——传主学术形成的核心要素 316
三、自得——传主学术形成的关键要素 323
第六节 学术史批评格式 328
一、是非互见,得失两存——学术史批评的辩证思维 329
二、一偏之见,相反之论——学术史批评的民主精神 334
三、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学术史批评的创新动力 338
四、殊途百虑,道无定体——学术史批评的多元意识 342
第七节 学术史叙述层次 350
一、正传与别派——学派分衍层面的变化 350
二、墨守与转手——师承授受关系的变化 352
三、次第与演变——传主个人为学的变化 354
结语 356
附录:《明儒学案》研究资料索引 358
参考文献 381
结语 38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文会,1984年生,吉林伊通人。铜仁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贵州省史学会理事、贵州省地方志专家库**批入库专家。曾获得第四届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铜仁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专著有《〈明儒学案〉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论文有《〈明儒学案〉勘误二十三则》(《图书馆杂志》2015年第6期)、《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哲学维度与历史维度间的辩证关系》(《宁波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人物考辨》(《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思想与制度:论龙场悟道与嘉靖开科对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两次历史性影响》(《铜仁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等1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