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8333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19483333 ; 978-7-5194-8333-3

本书特色

南昌起义胜利后,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转战到江西安远县天心圩时,部队不稳定,许多人经不起考验,相继离队,队伍由原来的1500余人只剩下八九百人,部队面临瓦解的危机。为留下这点革命的火种,朱德在天心圩召开军人大会,对部队进行整顿,分析了形式,指明了方向,使刚诞生的人民军队在艰难困境中保存下来。随后大余整编从整顿党团组织入手,成立党支部以健全组织,从而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经过整编,思想觉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可以说大浪淘沙中留下的精华,已成为不灭的革命火种。后来又实行铁的纪律稳定了军心。为后来的湘南起义,以及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国工农红军新的历史起点。许多的参与“赣南三整”的人员后来都成为了人民军队中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读此书对了解这段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


内容简介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转战至潮汕地区。三河坝战役失利后,茂芝会议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从1927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东饶平出发,历经福建的平和、永定、武平等地,向西挺进至赣南地区。在安远县天心圩,部队进行思想整顿,坚定了革命信心;在大余县进行组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在崇义县上堡进行军事整训,提升了作战能力。这一系列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赣南三整”。“赣南三整”,使起义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后续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动力。“赣南三整”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成功保存了共产党领导的**支正规部队,不仅挽救了革命事业,更为人民军队的存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证明,“赣南三整”意义重大而深远,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历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续的整党整军工作产生了极为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前言

前 言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举行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转战潮汕,三河坝战役失利后,茂芝会议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东饶平经福建平和、永定、武平西进赣南,在江西安远县天心圩进行思想整顿,在大余县进行组织整编,在崇义县上堡进行军事整训,史称“赣南三整”。
“赣南三整”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保存了共产党领导的**支正规部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人民军队。“历史证明,‘赣南三整’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建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目录

**章 进军潮汕 001

**节 南昌首义 002

第二节 挥师南下 008

第三节 决战会昌 018

第四节 浴血三河坝 024

 第二章 千里转战 037

**节 茂芝会议 038

第二节 隐蔽北上 051

第三节 突破重围 058

 第三章 天心圩整顿 063

**节 穿山西进 064

第二节 濒临溃散 067

第三节 天心圩整顿 073

 第四章 大余整编 081

**节 信丰整纪 082

第二节 群众工作 093

第三节 大余整编 097

第四节 直奔湘南 106

 第五章 上堡整训 115

**节 进驻崇义 116

第二节 两军会合 125

第三节 上堡整训 131

第四节 鱼水情深 142

第五节 朱范合作 146

第六节 重大意义 173

 第六章 湘南起义 179

**节 汝城会议 180

第二节 犁铺头休整 186

第三节 宜章暴动 205

 第七章 会师井冈 229

**节 井冈会师 230

第二节 红军诞生 239

第三节 雄师犹在 246

 附 录 251

 主要参考书目 288

 后 记 292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
进军潮汕
一定要沉着、勇敢、机智,发扬会昌战斗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坚守三河坝,为我主力进军潮汕,牵制住这股敌人。
朱德
**节 南昌首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的枪声响彻了南昌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起义军2万余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枪,起义军各部按预定计划向敌人发动了攻击。
“当时驻在南昌的敌军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3军23团、24团,第6军57团,第9军79团、80团等,共约6000人。我方兵力有贺龙率领的第20军、叶挺率领的第11军24师以及朱德率领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生,再加上准备动员参加起义的蔡廷锴第10师和计划在起义后赶到南昌的第4军25师,共2万余人。”[1]
在西大街,进攻敌人总指挥部的战斗打得*激烈。当起义枪声提前打响时,负责主攻敌总指挥部的第20军第1师的部队尚未进入战斗岗位,贺龙、刘伯承、周逸群齐聚距敌总指挥部不足200米的第20军指挥部小楼台阶上,指挥战斗。为了防止敌人冲出驻地逃跑,贺龙命令军部特务营开枪封锁敌总指挥部大门,等承担主攻任务的第1团、第2团一赶到就发动正面强攻。
由于敌军已有准备,又凭借院内制高点,集中火力封锁起义军的进攻要道离敌营不远的鼓楼门洞,使起义军的进攻受阻。贺龙当即决定,在正面猛攻的同时,集中一部分兵力架起梯子占领制高点钟鼓楼及其附近的住房屋顶,居高临下,向敌营院内俯射另一部分起义军则迂回运动到敌总指挥部后院,翻墙入内,前后夹攻。这时,第20军第2师第5团的一部分在歼灭朱培德公馆的警卫连后,也赶来助战。敌人被压缩在院内,无法还击,只得缴械投降。那个叛徒也从俘虏中被抓了出来。
主攻新营房之敌的第24师第72团第3营听到枪声后,立即向敌营发起冲锋。敌人还来不及摸枪,有的甚至还在梦中,就做了俘虏。广东北江农军帮助收缴敌人的武器弹药,并把俘虏押到操场上。

**章

进军潮汕

一定要沉着、勇敢、机智,发扬会昌战斗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坚守三河坝,为我主力进军潮汕,牵制住这股敌人。

朱德

**节 南昌首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的枪声响彻了南昌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起义军2万余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枪,起义军各部按预定计划向敌人发动了攻击。

“当时驻在南昌的敌军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3军23团、24团,第6军57团,第9军79团、80团等,共约6000人。我方兵力有贺龙率领的第20军、叶挺率领的第11军24师以及朱德率领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生,再加上准备动员参加起义的蔡廷锴第10师和计划在起义后赶到南昌的第4军25师,共2万余人。”[1]

在西大街,进攻敌人总指挥部的战斗打得*激烈。当起义枪声提前打响时,负责主攻敌总指挥部的第20军第1师的部队尚未进入战斗岗位,贺龙、刘伯承、周逸群齐聚距敌总指挥部不足200米的第20军指挥部小楼台阶上,指挥战斗。为了防止敌人冲出驻地逃跑,贺龙命令军部特务营开枪封锁敌总指挥部大门,等承担主攻任务的第1团、第2团一赶到就发动正面强攻。

由于敌军已有准备,又凭借院内制高点,集中火力封锁起义军的进攻要道离敌营不远的鼓楼门洞,使起义军的进攻受阻。贺龙当即决定,在正面猛攻的同时,集中一部分兵力架起梯子占领制高点钟鼓楼及其附近的住房屋顶,居高临下,向敌营院内俯射另一部分起义军则迂回运动到敌总指挥部后院,翻墙入内,前后夹攻。这时,第20军第2师第5团的一部分在歼灭朱培德公馆的警卫连后,也赶来助战。敌人被压缩在院内,无法还击,只得缴械投降。那个叛徒也从俘虏中被抓了出来。

主攻新营房之敌的第24师第72团第3营听到枪声后,立即向敌营发起冲锋。敌人还来不及摸枪,有的甚至还在梦中,就做了俘虏。广东北江农军帮助收缴敌人的武器弹药,并把俘虏押到操场上。

攻打贡院之敌的是第24师第72团。该团团长孙树成听到枪声,即刻请示师部,得到批准后,立即率部向贡院发起进攻。第2营营长李鸣珂率部攻击贡院大门,敌人顽强抵抗,掩护一部分敌兵沿着与贡院毗邻的东湖边向北逃窜。逃了不远,遭到起义军设在东湖对岸水观音亭的机枪火力的堵截。敌军只好折向东面,向第72团团部方向猛扑,妄图冲出包围圈。这时,起义军原教导队队长陈守礼率领十几名学兵守卫团部,敌人以猛烈火力向大门扫射,企图冲过去,陈守礼率领学兵隐蔽在门口的石柱旁顽强阻击。正当陈守礼身负重伤,敌人趁机猛扑时,李鸣珂率队从侧翼包抄过来,终于把这股敌人消灭了。贡院内大股敌军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吹起表示投降的敬礼号,该团乘胜占领了敌人设在佑民寺巷的修械所和弹药库。佑民寺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佑民寺巷,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佛教庙宇。

第24师所部还同时攻占了设在顺直会馆的敌卫戍司令部。这儿曾是一座花园式庭院,院中有一个水牢,关押着1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起义军攻进来后,把他们全部解救了出来起义军还在这儿缴获了敌军库存的一批武器及其他物资。

第20军教导团听到城内传来枪声,团长侯镜如当机立断,命令各总队提前发动攻击。隐蔽在敌营正门外的第1总队马上向敌人发起进攻第3总队在营房围墙的豁口处消灭了敌人的警戒,冲进营区第2总队的官兵则蹬上板凳,翻过敌军营房的矮墙。各总队一齐冲向敌军营房。大部分敌兵还来不及还击就做了俘虏。俘虏们被成批押到操场上,枪支堆得像小山一样。起义军中的徒手新兵便全部武装起来。一部分俘虏要求参加起义军,当即和教导团的部分军官、学兵合编为一个补充营。战斗结束后,教导团派人配合第20军第2师第6团和第11军第10师共同歼灭了驻在老营房之敌第9军第27师第80团。

在松柏巷天主堂、匡庐中学,第24师第71团第2营与敌第6军第57团展开了激战。起义的枪声一响,敌军慌忙向外逃跑,刚逃到松柏巷口,就遭到起义军的伏击,当场死亡十几人,不得不缩回去。敌人关起大门,调集机枪,封锁了松柏巷。由于巷道狭窄,无法隐蔽,起义军在冲击中有20余人受伤。营长从队伍中挑选出二十几个精悍官兵组成冲锋队,在猛烈的机枪火力掩护下,再次发动正面攻击。经过激烈争夺,终于迫使敌人放弃天主堂门口的工事,退回院内。这时迂回攻击的一个连翻过围墙跳进院中,前后夹击敌人,终于迫使敌人投降。

市内高升巷和昌北牛行车站等地的战斗也先后结束。整个战斗持续了四五小时。战斗至黎明,南昌守敌全部缴械,缴获枪支5000多支、火炮数门、子弹70余万发。

8月1日,聂荣臻在九江、德安间的马回岭主持了第25师的起义。8月1日下午,从南昌方向开来一列火车,这是周恩来与聂荣臻事先约定好的信号,表示南昌起义了。聂荣臻一看到这列火车,立即和第25师师长周士第等人商量起义,把第25师的队伍拉出来。当时,第25师参加起义军的有第73团、第74团一个重机枪连和第75团。正当准备起义的部队秘密行动时,张发奎率领卫队营乘火车从九江驶来。聂荣臻率起义部队鸣枪警告,阻止火车向南昌方向开去。张发奎、李汉魂跳下火车落荒而逃,卫队营被缴了械。第25师的起义部队星夜南下,于翌日到达南昌。

南昌起义得到了南昌民众的大力支援,南昌市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帮助起义军运送武器弹药及粮食物资,缝纫工人为起义军赶制军服,南昌人民还纷纷以物资和现金热情慰劳起义军。各界革命青年七八百人踊跃报名参军。

8月1日上午,国民党以特别委员会的名义,召开了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到会的有7名在南昌参加起义的中央委员,除此之外还有江苏、顺直、福建等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华侨支部的代表共40余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按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专程赶来参会的。

会议首先由叶挺汇报起义经过,接着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推举邓演达、贺龙、周恩来、叶挺、徐特立、宋庆龄等25人为委员。由宋庆龄、贺龙、张发奎、邓演达、谭平山、郭沫若、恽代英等7人组成主席团。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随即举行了**次会议。会议任命贺龙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第20军军长,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第11军军长,朱德为第9军副军长。

8月2日下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贡院附近的公众体育场举行就职典礼。之后,举行南昌军民联欢大会,庆祝“八一”南昌起义的胜利。

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打响了**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正如朱德1965年7月7日为纪念南昌起义38周年而题的那首七绝《为纪念南昌起义三十八周年而作》所写的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2]

第二节 挥师南下

南昌起义的胜利,使得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慌了手脚。在南京的蒋介石和在武汉的汪精卫狼狈为奸,紧急调兵遣将,集结兵力,准备向起义军进犯。南昌城不宜久留,因为起义军已处在朱培德、张发奎部队的四面包围中。

面对严峻形势,前敌委员会决定起义军立即按共产国际和中央原订计划撤出南昌城,南下广东,实行土地革命,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来一次北伐,以统一全国。南征的具体目标是广东的东江流域和潮汕地区,因为那里的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共产党在那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一旦占领了汕头就有了出海口,可以争取到国际上的援助。

南昌起义胜利后,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号召革命,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共编为3个军。改编后的部队仍然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第二方面军兼代总指挥,叶挺任兼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下辖第11军、第20军、第9军。

第9军原是在江西的滇军的番号。滇军参加起义的兵力不多,只有军官教育团的3个连。第9军军长韦杵在起义前夕因病赴武汉治疗,未到任。8月3日起义军撤离南昌时,又改任朱德为第9军军长。

朱德根据前委指示,一面着手组建第9军的指挥机构,一面整编参加起义的军官教育团,并吸收一部分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组成第9军教育团。

8月3日上午,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朱德担负起了一项重要任务被任命为先遣司令。朱德带着第9军教育团作为先遣队,比第11军24师、25师早两天踏上南下的征途。

临川,旧称抚州,距南昌190里,是起义军南下经过的**个重要城市。从南昌到临川,一路上没有遇到敌军的抵抗。先遣队向沿途群众做宣传,筹措粮草和安排宿营。朱德回忆说“我从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3]


在起义前,朱德即分别写信给驻广东省韶关的第16军军长范石生(原讲武堂同学)、驻九江的第9军军长金汉鼎(原护国军同事)、驻吉安的第19师师长杨池生(原护国军部属)、驻抚州的第27师师长杨如轩(原护国军部属),诚恳地向他们陈述革命大义,规劝他们弃暗投明,一起南下广东,共同完成革命大业。但由于他们思想顽固,贪图富贵,不肯听从或态度暧昧,或公开反对。朱德率领起义军路过抚州时,“驻临川的杨如轩得知起义军要路过那里时,考虑到同朱德多年同窗和袍泽的关系,又‘慑于革命声威,同时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便把部队撤到城外,悄悄地给起义军让出一条南下的大路”[4]。表示互不侵犯。

1927年8月6日至8日,起义部队先后到达临川后,针对部队出现的思想混乱问题及逃跑现象,前委决定着手整顿党和军队的组织,并正式组建了以新战士为主的第9军(实际兵力约一个营)和第20军第3师。鉴于起义部队第20军、第11军的参谋人员叛逃,为慎重起见,前委决定到瑞金后改变原定由寻邬进入广东的行军路线,准备经福建汀州(今长汀)、上杭,入广东东江、取梅县,再取潮汕。没来得及赶上南昌起义的陈毅、萧劲和其他数百名同志这时兼程赶上起义部队。在萧志戎、李井泉率领下,临川的农军和部分学生在临川参加了起义部队,大部分被编入第9军。

作者简介

林席常,男,1963年出生,江西省崇义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毕业于赣南师院中文系。曾任中共崇义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共崇义县委史志办公室主任,现任崇义县史志研究室四级调研员,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会员。主编《中国共产党崇义历史(**卷)》(1926-1949)、《图说赣南三整》、《民国崇义县志》等史志著作30余部。其中,《中国共产党崇义历史(第二卷)》(1949-1978)、《崇义县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文集(上下卷)》分获江西省党史系统2016-2017年度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三等奖。著有《慢游崇义》《红色印迹》,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骆耀明,1963年出生,江西省崇义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任中学高级教师、校长,现为崇义县章源中学退休教师、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会员。在《党史文苑》《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江西》《苏区振兴论坛》《江西地方志》《赣南日报》《铁军纵横》《赣南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文章7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