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包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1星价 ¥82.8 (6.0折)
2星价¥82.8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32612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47326121 ; 978-7-5473-2612-1

本书特色

40年前,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和汤一介等几位先生,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它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记录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为中国文化书院现任院长,亲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与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以客观笔触记录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手资料。

展现了一代学术巨擘的文化追求与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书中展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前辈学者的文化追求、实践精神、无私品格和使命感,对于当代中青年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精装大开本,典雅大气、彰显品质;全彩印刷,一百余幅照片,鲜活地展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创立初期组织的重要文化活动,如开办为期两年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函授)”等,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叙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影响。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并配以一百余幅历史照片,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目录

2018 三联版序 陈方正 _01

序 中国知识分子的宽容、耐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奥地利]雷立柏(Leopold Leed)_05

自序 陈越光 _09


引言

第 1 节 本书的写作过程、特点和版本 _003

第 2 节 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书院 _006

第 3 节 中国文化书院再出发 _008


**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与建院设计

第 1 节 1984 年 _016

第 2 节 创院经过的追溯 _018

第 3 节 关于胡耀邦的批示 _023

第 4 节 关于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 _025

第 5 节 关于成立大会 _030

第 6 节 建院设计 _033

第 7 节 中国文化书院合法性的取得 _035


第二章 创院的人们

第 1 节 *早发起创立书院的几位年轻人 _044

第 2 节 创院五老: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 _052

第 3 节 汤一介与中国文化书院 _065

第 4 节 两大柱石:庞朴与孙长江 _069

第 5 节 创院期的书院导师 _076


第三章 文化热(上)

第 1 节 历史把讲台还给了它的主人:1985、1986 年的文化讲习班 _088

第 2 节 面向驻京外国友人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_098

第 3 节 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 _100

第 4 节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讨会 _112

第 5 节 1988 年的几次小型研讨会 _114

第 6 节 “‘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_119

第 7 节 “中国宗教的过去与现在”_121


第四章 文化热(下)

第 1 节 为期两年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_128

第 2 节 高级学术研究班 _137

第 3 节 全国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班 _142

第 4 节 北京市工商企业管理干部深化法制教育培训班 _145

第 5 节 流产的“机动车驾驶员继续教育全国统一教程”_146

第 6 节 形形色色的办班与办班设计 _149


第五章 中国文化书院80年代的出版物

第 1 节 《梁漱溟全集》编辑过程 _155

第 2 节 我国**部《中国文化研究年鉴》_162

第 3 节 书院的教学用书系列 _164

第 4 节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_167

第 5 节 《中外比较文化研究资料》和《中国学导报》_171

第 6 节 编纂《中国文化书院文库》的五年规划 _172


第六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社会联系与内部管

第 1 节 文化书院与境外学术界的联系 _182

第 2 节 文化书院与媒体和企业界的联系 _186

第 3 节 文化书院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关系 _189

第 4 节 文化书院的《章程》_191

第 5 节 院务委员会的运作 _192

第 6 节 机构部门设置 _195

第 7 节 各地各样的分院 _197

第 8 节 制度的建设与缺失 _200


第七章 1987—1989年的盛况:年的中国文化书院

第 1 节 院务工作报告:1987 年;1988 年 _206

第 2 节 雅兴与雅聚 _209

第 3 节 1987 年的大招聘 _212

第 4 节 图书馆、编译馆与口述历史资料馆 _215

第 5 节 中国学研究资料咨询中心 _223

第 6 节 同学们 _226

第 7 节 购置或建造院舍的努力 _228

第 8 节 基金会与海内外筹资的设想 _230

第 9 节 文化书院鼎盛期的阵容 _232

第 10 节 财务分析 _238


第八章 内部分裂与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 1 节 裂开的阵营 _242

第 2 节 秋风中的分家 _244

第 3 节 院务委员会对“分家”的态度 _249

第 4 节 “6·18 夺家具”与“7·21 取公章”事件 _250

第 5 节 超越底线的动作 _253

第 6 节 解决问题:27 ∶ 1 _256

第 7 节 分析与追问 _264


第九章 危局中的坚守

第 1 节 没有选择,只有坚守 _270

第 2 节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会前书信 _273

第 3 节 东亚地区文化与经济互动国际研讨会 _277


第十章 余声:未竟的梦想

第 1 节 90 年代组织编写的几套丛书 _282

第 2 节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国际研讨会 _286

第 3 节 关于《儒藏》_289

第 4 节 未竟的私立大学梦 _291


致谢 _295

主要参考书目 _297

中外人名及其部分著作索引 _301


附录

中国文化书院档案汇编与文献选录 _312

档案图片目录 _413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越光是汤一介和我的老朋友,他写中国文化书院的历史我一直很关心很期待。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中国文化书院、了解汤一介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了解八十年代的历史。——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先生 越光兄在这个时候为书院编撰这本历史,是很恰当的——不仅如此,我们更热切期待,他能够再接再厉,为整个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化运动,描绘出更全面和详细的画图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 陈方正先生 往日繁华,昔不至今,离合聚散,史笔如椽——过来人写当年事,关心文化今天和明天的朋友先睹为快!

作者简介

陈越光,1981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西湖大学校董,《跨文化对话》(CSSCI来源集刊)副主编。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走向未来丛书”与《走向未来》杂志副主编,《中国残疾人》杂志、《中国农民》杂志、《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中国》杂志创刊总编辑(主编)。著有《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中文版、法文版、韩文版)《谦卑》《以公益为志业》《见证真诚:公益思想与实践的跨文化建构》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被评为“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社会责任先锋”“十大公益人物”“中国公益人物”“希望工程30周年突出贡献者”“《中国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2023年度十大华夏公益人物”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