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版)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精装)

包邮(社版)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精装)

1星价 ¥62.4 (6.3折)
2星价¥62.4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32558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0-01
  • 条形码:9787547325582 ; 978-7-5473-2558-2

本书特色

1.《零碳中国》是前沿理论学者、一线的制造业企业实践者和行业投资领军人物共同撰写的当代碳减排、碳中和实用战略读本。

《零碳中国》以丰富的案例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在碳减排、碳中和领域的伟大的实践与成就。 《零碳中国》以新时代的中国在制造业碳减排、碳中和的伟大的实践与成就展示了一条与美西方截然不同的人间正道。 《零碳中国》展示了中国在碳减排、碳中和领域对世界制造业的深远影响与改变。 《零碳中国》以系统普及的零碳理论介绍、极富有用性的实践策略分析和前沿一线的零碳制造实践案例,面向大众读者和行业从业者的知识需求。 《零碳中国》宣示了当代中国在碳减排、碳中和上的努力与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谱写的伟大史诗,中国必将作为世界和文明的灯塔与希望,创造人类的新世界、新道路与新秩序。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完整、全面地以科普的方式、大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一线行业经验与实例,全面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实现绿色转型、零碳制造方向的卓绝的努力和成就,并重塑了全球的产业链的现实,并回顾总结了相关的经验、难点和亮点,展望了中国制造业在这个方向的总体趋势,本书既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了解中国制造产业在绿色转型和零碳制造方向的整体面貌,也适合一般行业工作者和投资人阅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科技进步前景等。本书得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化学家温元凯先生作序推荐。

目录

前 言 1


**部分:全球经济的新格局


第1章 全球化与不确定性 5

第1节 经济霸权的转移与全球市场的新格局 5

第2节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和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工业秩序

的冲击 11


第2章 碳中和与零碳中国 18

第1节 作为全球共识的碳中和 18

第2节 零碳中国 24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的重塑与挑战


第3章 中国制造的力量与挑战 31

第1节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31

第2节 全球*大制造业与消费国的机遇与挑战 34


第4章 零碳机遇:开启制造业新纪元 38

第1节 零碳转型: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性机遇 38

第2节 制造业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机遇 47


第三部分:零碳红利的实现全要素


第5章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工业变革 59

第1节 数字化转型推动“零碳制造” 59

第2节 制造业的转型:在技术创新和零碳目标之间的平衡 69


第6章 战略规划与国际标准 71

第1节 制定和引领国际绿色标准的重要性 71

第2节 零碳制造,绿色转型:中国必须建立标准 75


第7章 金融的力量与绿色制造业 79

第1节 金融赋能绿色制造业 80

第2节 策略建议与实践案例 90


第8章 零碳制造的人才战略与生态 98

第1节 零碳制造业人才战略的构建与实施 98

第2节 零碳制造业的人才战略与资源配置 102


第四部分: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


第9章 国际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塑与中国制造 115

第1节 生态链中的行业净零 115

第2节 净零转型:协作行动的指导框架 118

第3节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未来方向 127


第10章 绿色工业革命:塑造未来20年 141

第1节 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大趋势 141

第2节 中国绿色工业发展战略 151


第五部分:中国实践


第11章 向前迈进:零碳制造的落地战略蓝图与模式 157

第1节 零碳制造的减碳战略与模式 157

第2节 制造业零碳转型与落地蓝图的时间线 165

第3节 企业如何布局零碳转型 170


第12章 零碳制造的中国实践 173

第1节 贵州轮胎:分布式光伏电站助力工厂“零碳制造” 174

第2节 永臻科技:“零碳雄心”的实践、成就和策略 179

第3节 普利司通:价值链的全面绿色转型之旅 183

第4节 蒙牛乳业:更营养、更智慧、更绿色 188

第5节 上海毅忠:万物互联的绿色智能家居生态 192

第6节 百行行工业智能科技: 绿色工业智能化的先锋队 195

第7节 上海宝碳:数字化低碳领域的全新拓展 198

第8节 蘑菇物联:中国工厂的零碳实践 200

第9节 国际复材:洞见世界纤机,开启“宜业尚品、造福

人类”新征程 205


第13章 减排史诗 212

第1节 中国的承诺 212

第2节 把枷锁转换为动能 212

第3节 “如果中国停止拯救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215

第4节 前行者不可遗忘 217

第5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21

第6节 尾声 223


后 记 225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推荐序一

冯长林

在2009年底,各国气候专家、政府官员以及一大批国家首脑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为期11天的气候会议。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之后,*终因各国间的巨大分歧,联合国气候专门委员会提出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并未获得通过,通过的只是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个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精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根本原则,但是并没有对促使发达国家减少排放量提出强制措施。会后,绿色和平组织强烈谴责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表现出的“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傲慢态度。实质上,西方发达国家试图用这个会议对碳排放切分蛋糕,完成对未来的利益分配。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人类世代以来历史碳排放量的绝大多数,从道义上讲,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权力发展自己的经济、继续工业化的建设,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何况,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享有海量的物廉价美的工业制成品,实际上是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大量的资源生产国提供原料,主要由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大量碳密集型的生产制造。难道不是作为消费者的美西方国家更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吗?正如丁仲礼院士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后的那场著名访谈中的明确质疑: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是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这一问当然问住了、批判了当时的主持人及其同路者,也深深地将一颗种子埋在了国人心里,我们今天已经明白,中国要走的是一条不被西方所限制,但又能保护环境、不影响长远发展的光明正道。什么是独立自主、负责任的大国模样?这就是。

推荐序一


冯长林


在2009年底,各国气候专家、政府官员以及一大批国家首脑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为期11天的气候会议。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之后,*终因各国间的巨大分歧,联合国气候专门委员会提出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并未获得通过,通过的只是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个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精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根本原则,但是并没有对促使发达国家减少排放量提出强制措施。会后,绿色和平组织强烈谴责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表现出的“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傲慢态度。实质上,西方发达国家试图用这个会议对碳排放切分蛋糕,完成对未来的利益分配。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人类世代以来历史碳排放量的绝大多数,从道义上讲,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权力发展自己的经济、继续工业化的建设,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何况,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享有海量的物廉价美的工业制成品,实际上是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大量的资源生产国提供原料,主要由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大量碳密集型的生产制造。难道不是作为消费者的美西方国家更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吗?正如丁仲礼院士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后的那场著名访谈中的明确质疑: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是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这一问当然问住了、批判了当时的主持人及其同路者,也深深地将一颗种子埋在了国人心里,我们今天已经明白,中国要走的是一条不被西方所限制,但又能保护环境、不影响长远发展的光明正道。什么是独立自主、负责任的大国模样?这就是。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实现零碳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能源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多个方面。气候变化经济学认为,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市场机制创新,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领域流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中国不仅没有被西方的限制所束缚,反而迎难而上,接受了挑战,继续勇敢地承担起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那之后的几年里,中国进行了一场更大的关于气候、能源的重要战略布局。《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公布,2016年中国成为批准该协定的缔约方。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之所以提出这一宏伟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感和担当。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中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和创新。这不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此外,在零碳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还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如何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

这本书,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剖析和积极探索。

这次礼立兄嘱我为他的新作品《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作序。以上文字,正是心迹所托。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意气鹰扬,引领世界。这些年中国做了很多工作,走了很长的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有积极的实践经验,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值得思考的策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关于零碳和净零排放,已经有了很多相关政策解读的书,以及很多关于这些的理论作品,但是,理论能结合实际的作品,确实不多见,特别是在系统介绍理论之外,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劳动者和企业,在一线究竟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为碳中和、碳达峰做了哪些贡献,等等,更是没有他们的记录者。

礼立兄这本书,让我欣喜的就是他以系统严谨但又简洁明快、热情洋溢的书写,向大众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等与中国制造业有关的历史、理论、政策、策略,更是用心深沉地记录了当代中国制造业在为实现双碳目标而作出的具体的行动、成就和愿景。我们看到,这里面有国企,有民企,更有外企,是世界人民的团结协作。我们从来不期待英雄的下凡和救世主的拯救,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接受挑战,创造光明。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段历史值得被记录,《零碳中国》就是这样记录了这段历史,并留下了和时代*紧密的思考。感谢作者。

是为序。


(笔者为亚洲慈善协会成员、北京联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推荐序三


黄 颖


之前我在给各级政府、企业作“双碳”培训的时候,深切感受到他们在“双碳”方面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实在太多了,如何拥有“碳资产”、如何构建“绿色管理体系”、如何打造“绿色供应链”、如何应对“碳关税”、如何贯彻“绿色标准”等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考验。

而*令制造企业担心的莫过于出口将变得不再那么挣钱。2023年10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关税”(CBAM),这标志着该法案走完了整个立法程序,2027年至2034年将逐步实施,目前法案涵盖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等领域。2023年12月英国政府也正式宣布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关税”,初步涵盖的大类包括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钢铁等领域。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相关制造业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至少下滑21%。近期欧盟又上调了中国进口电动车关税17%—36.3%。另外,《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2023年8月已正式生效,加强电池和废旧电池管理,实施谁生产、谁回收原则;《欧盟航空运输业燃料法规》要求到2025年,欧盟机场起飞的飞机所用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占总燃料的2%,到2030年占比6%,到2035年占比20%,到2050年占比70%。

面对“碳关税”等全面压境,WTO(世界贸易组织)机制面临逐渐瓦解,发达国家手持“双碳知识利刃”,再次挥向发展中国家收割“双碳知识不对称”,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比较值得中国制造业借鉴的是泰国将于2025年开始全面应对“碳关税”,在其国内先行开征“碳税”(每吨约40元人民币)。如将“油税转为碳税”,目前泰国柴油消费税为每公升约6.44泰铢,柴油每公升排放0.002 6吨碳,碳税为每吨200泰铢,换算下来,每公升柴油将征收碳税0.52泰铢。泰国钢铁业以出口为导向,多以柴油燃烧来炼钢铁,相当于泰国钢铁业已征收了碳税,未来钢铁出口欧盟,就能避免在欧盟再次征收“碳关税”,帮助泰国制造业保持竞争力。

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急迫,也极富挑战。中国制造企业想要获取“零碳”知识的途径和时间其实是有限的,但暂时的困难不应掩盖长远的目标,《易》云,学物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从全球化发展战略出发,围绕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金融、货币、环境等几大要点,相继提出了重构国际贸易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以积极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变革,主动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逐步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零碳中国》以驱动绿色工业变革为基础,战略性地围绕碳中和的开发、规划、产品、技术、人才和创新,很好地解答了实现国家、园区、社区、企业、供应链增值的完整过程,系统性地帮助中国制造业形成自己独特的“零碳”价值链。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礼立博士的《零碳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对于当今中国工业的绿色新质发展非常有意义。我们的零碳绿色舞台太需要这样的作品进行真正的指导了。


(笔者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原副总经理、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副总经理)


前 言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着两部史诗:一部是减贫史诗,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并使全球贫困率从44%下降到了9%;一部是减排史诗,近年来,中国下大力气推进低碳转型,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减贫史诗写在中国大地上,历史性改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家庭的命运;减排史诗不仅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改善了整个地球的面貌,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020年以降,全球减排雄心被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和2022年俄乌冲突的严峻现实所考验。突如其来的危机使有些国家放弃承诺,甚至退出条约,重新回归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更随着天然气的供应紧张,曾经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被更为经济的煤炭所取代,引发了我们对减排及碳中和努力是否将受挫的深切担忧。

然而,暂时的困难不应掩盖长远的目标。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华在2022年斯德哥尔摩的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上所指出,虽然俄乌冲突带来了挑战,但相关努力必须持续。中国并未放缓对“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标、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追求。2022年5月,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对新能源发展的强力支持,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中国的能源转型战略“先立后破”,旨在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双碳”目标的雄心依然坚定不移。在“十四五”规划中,“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核心指标,这体现了中国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承诺。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的目标,也是我们对全球减排及碳中和努力的重大贡献。此外,中国的绿色科技投资主题与全球趋势相呼应,也开辟了前沿创新和成熟回报的投资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上更是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突破,而且“十四五”计划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更高。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正致力于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行动方案。

在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0年前的67.4%下降到55.3%;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了80%以上。迄今为止,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累计完成3 900万户。另外,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实现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的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中,中国已经成为了实践的领导者。我们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团结国内外人民,引领世界走向一个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简介

张礼立,服务信息社会近三十年,专注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生态规划与建设。现任全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新疆商贸物流集团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会长、侨界数字经济产业科创联盟理事长。出版《IT服务管理新论:中国式智慧和西方文化融合的研究》、《新基建:数字经济产业风口》等专著十余种,《国际数字之都》、《中国产经故事》系列丛书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