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123056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21230567 ; 978-7-5212-3056-7
本书特色
这部传记通过夹叙夹议的叙事方法,将自己置换为书中角色,建构了苏
东坡人生命运高开低走,精神路途低开高走的双向奔赴和成长过程,描
画出了传主在入世、出世、遗世之间迂回穿梭的动态形象,以及他乐观
诙谐、从容淡定、悲天悯人的阔大襟怀。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取得相当的文学成就,长期对苏东坡进行深入研
究,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代苏东坡研究的状况和学术成果,积累了较为深
刻的学术认知和思想认识。写作扎实,文字优雅脱俗,叙述张弛有度。作
品具备较高的文学描写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一部极具思想艺术水平的传
记文学作品。
——文学专家 张 陵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蒋蓝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并取得相当文学成就的作家。他热爱苏东坡,熟读东坡作品,且颇有心得,为《苏海鲸波:苏东坡传》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作者长期收集苏东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为深刻的学术认知和思想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前人对苏东坡有研究,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代苏东坡研究的状况和学术水平,在作品中一种独特的类似词条解读的方式,夹叙夹议,对苏东坡人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的勾勒和梳理,显现出自己对苏东坡深刻到位的理解。作品文字优雅脱俗,叙述张弛有度,体现出作者有较高的文学描写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值得读者一读。
目录
目录
001 自序/从苏轼到东坡
001 **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153 第二章/回首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84 第三章/*美杭州: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美是杭州
379 第四章/魂断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18 第五章/气吞儋州: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59 第六章/北归常州: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475 附录一/苏东坡年表
481 附录二/参考文献
483 后记/如金入范,随注皆圆
相关资料
**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进士之乡”眉州
一九四三年,林语堂出版了政论集《啼笑皆非》一书。起笔写于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三月中旬脱稿,七月在纽约出版,当年底已印刷到第五版。一贯温和宽厚的林语堂,锋锐在这本书里脱颖而出,他批评了美英盟国的远东政策,提出了以中西互补的文化观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观点。至于该书用意,他在该书中文译本的序言《为中国读者进一解》里开门见山指出:“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①他自谓:“好梦打破,花落鸟啼,余有感于怀,乃作是书,以究世乱之源。其言苦,其志哀,虽谓用血泪写成,未尝不可。”
林语堂打破从《吾国吾民》开始从不亲自动手把自己的英文著作译成中文的惯例,他翻译了《啼笑皆非》前半部分十一篇,后十二篇由徐诚斌翻译。同年秋,林语堂带着中文《啼笑皆非》全本,随同宋子文从美国乘机,越喜马拉雅山抵达昆明、重庆。书稿由设立在重庆白象街的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推出,扉页上有林语堂的献词:“此书赠良友华尔士先生、赛珍珠女士”。他先后在重庆、西安、宝鸡、成都、桂林、长沙等地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参观访问与演讲。
就在这一时期,林语堂已开始了《苏东坡传》的写作,且已写出数万字。自然了,眉州成了他魂牵梦萦的所在。
关于林语堂到达成都的情况,当时成都《新民报》的一位记者记录了这一场景:
一九四四年某天,《西风》杂志主编、幽默大师林语堂来成都访友。为求清闲,他竭力躲避记者采访。我从华西坝教授们的一个学术会上得到消息,就作为这个学术会的一员,参与了一系列的接待,也作了一系列的采访,既得到独家新闻,又团结了大后方的文化人。林语堂先生于下午搭邮车到成都的消息传来后,当天《新民报》地方新闻版就刊出加框短消息:“邮车寄到林语之堂”。张友鸾以林语堂乃幽默大师,特用诙谐标题,更加突出了新闻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在华西坝上,和大学同行与学生有短期的交谊和学术活动。《新民报》先后又有“林语堂九转回肠”①“中国林语堂作英文讲演”②等。林先生看见《新民报》的报道,莞尔不语,但他还是高兴的。③
**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进士之乡”眉州
一九四三年,林语堂出版了政论集《啼笑皆非》一书。起笔写于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三月中旬脱稿,七月在纽约出版,当年底已印刷到第五版。一贯温和宽厚的林语堂,锋锐在这本书里脱颖而出,他批评了美英盟国的远东政策,提出了以中西互补的文化观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观点。至于该书用意,他在该书中文译本的序言《为中国读者进一解》里开门见山指出:“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①他自谓:“好梦打破,花落鸟啼,余有感于怀,乃作是书,以究世乱之源。其言苦,其志哀,虽谓用血泪写成,未尝不可。”
林语堂打破从《吾国吾民》开始从不亲自动手把自己的英文著作译成中文的惯例,他翻译了《啼笑皆非》前半部分十一篇,后十二篇由徐诚斌翻译。同年秋,林语堂带着中文《啼笑皆非》全本,随同宋子文从美国乘机,越喜马拉雅山抵达昆明、重庆。书稿由设立在重庆白象街的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推出,扉页上有林语堂的献词:“此书赠良友华尔士先生、赛珍珠女士”。他先后在重庆、西安、宝鸡、成都、桂林、长沙等地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参观访问与演讲。
就在这一时期,林语堂已开始了《苏东坡传》的写作,且已写出数万字。自然了,眉州成了他魂牵梦萦的所在。
关于林语堂到达成都的情况,当时成都《新民报》的一位记者记录了这一场景:
一九四四年某天,《西风》杂志主编、幽默大师林语堂来成都访友。为求清闲,他竭力躲避记者采访。我从华西坝教授们的一个学术会上得到消息,就作为这个学术会的一员,参与了一系列的接待,也作了一系列的采访,既得到独家新闻,又团结了大后方的文化人。林语堂先生于下午搭邮车到成都的消息传来后,当天《新民报》地方新闻版就刊出加框短消息:“邮车寄到林语之堂”。张友鸾以林语堂乃幽默大师,特用诙谐标题,更加突出了新闻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在华西坝上,和大学同行与学生有短期的交谊和学术活动。《新民报》先后又有“林语堂九转回肠”①“中国林语堂作英文讲演”②等。林先生看见《新民报》的报道,莞尔不语,但他还是高兴的。③
林语堂太忙了,他受到内迁到成都的五所大学成立的东西文化学社之请,做了系列演说,实在无法分身去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拜谒。当时钱穆先生恰在华西坝,他与林语堂都生于一八九五年。钱穆先生先后受聘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和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后在国立四川大学授课。听说林语堂来到闻名遐迩的“坝上”,钱穆前去一晤。
钱穆后来回忆在成都初次与林语堂晤面的情形:林语堂就是两指夹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烟卷积灰渐长,林语堂谈话不停,手边附近又没有烟灰缸。钱穆一面看着,一面担心若烟灰掉落,将有损主人地上美丽的地毯。他问钱穆先生,成都到眉山有多远?得知至少需要两天水路行程,林语堂耸了耸肩。他似乎漫不在意,且直到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之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后来钱穆与林语堂相交久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在我眼里,林语堂先生的幽默还有一面,那就是袅袅烟雾打开的诗意空间。
在《苏东坡传》中,他直接描写了自己从未涉足的眉山风光:“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幸亏战国时代李冰的治水天才,当地才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千余年来始终功能完好,使川西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对于蜀地的地望他熟悉到了这等程度,就说明巴山蜀水早已满溢胸次,似乎再次印证了想象的真实性高于、大于现实。
而一般情况是,现实总是输于想象,但想象也未必高于现实。
千年以降,眉山不但有无边竹涛与玻璃江碧水的相互托举与呵护,更有桑树、桤木、构树、水杉、槐柳渐次漫漶的满城葱绿。
我总是以为,一座城市如果拥有一两位彪炳千古的人物,就会让这座城拥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这样的人物会提振城市的精气神,哪怕千年以后,人们还会因为这样的人而铭记、传播这座城,对它时时惦念。而拥有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是城市之幸。
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苏”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就出生在眉山。眉山何其幸运!
岷江是长江*大的支流之一,也是岷山与邛崃山的分界,岷江全长七百一十一公里,流经的地级行政区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在眉山市历来有“母亲河”之称。浩荡的岷江自成都西北岷山余脉冲腾而下,野性难驯,经常四处泛滥,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才变害为利。两千多年来,灌溉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华阳国志》这样概括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意思是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后,成都平原要雨则雨,要晴则晴,真是风调雨顺,老百姓从不知道饥饿的感觉是什么,天下的人都羡慕地称此地为“天府之国”。
“天府”本身是一个官职,掌管天子的府库。既然是天子府库,那么肯定是藏富之地了,中国*早的“天府之国”并非成都,而是指关中平原。自从有了都江堰引水开始灌溉水网密布的上千万亩良田以来,“天府之国”就成为成都平原的代称,所以“天府”被用来形容成都平原的富庶。而位于成都城西南几十公里的古城眉山,处于天府之国的大平原腹地,也为“三苏”注入了岷江的活水以及诗情画意。
民国版《眉山县志》指出:“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
苏轼《东湖》诗有名句“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展示了一江碧水与蓝天水乳交融的景象。一条静水深流的岷江,再加上两岸边的竹林、麻柳、桑树与油菜花,鱼翔浅底,那才是苏轼*深爱的地方。岷江流贯眉山的全境,自北宋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岸遍布蜀地特有的高大桤木林与笼竹林,广为种植的桑树、苎麻、靛蓝填满了田畴周边,舒缓的水浪难以穿越密林,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来眉山探寻东坡遗韵,他的诗《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指出:“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正是真实的描绘,他由衷赞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也正是眉山被称为“诗书城”的来历。岷江下行,经乐山到宜宾汇入长江,航路发达,哺育了眉山的富庶。眉山距离成都仅有几十公里路程,千年以来一直是成都城粮食、禽肉、蔬菜、水果的供应基地,岷江以及其支流府河连接起两座城市,一衣带水,不仅沟通了眉山与东西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不断迁入的外地人也改变了眉山的人口构成,对眉山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人们的印象里,巴山蜀水是浪漫而神秘的。在这样的地缘格局下,自古以来眉山人并不孤陋寡闻,现在有人总结眉山的文化特征是:一山、二滩、三文化。“一山”特指著名的“中国桌山”瓦屋山,苏轼有诗“瓦屋寒堆春后雪”,指的就是瓦屋山上气势磅礴的春雪。“二滩”说的是风光绮丽之地——位于仁寿县的黑龙滩与洪雅县的槽渔滩。“三文化”指的恰是彭祖为代表的长寿文化、李密的孝道文化与 “三苏”文化。
唐代末年,北方战乱纷飞,比如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及南宋末年的一系列战争,中原人民受尽了战火之苦。而四川盆地受战争的影响较小,当时四川很平静,五谷丰登。大量来自燕赵、华东的大家族相继迁居到眉山,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由于本地生产技术的积累,再加上江南雕工为躲避战争而内迁,雕版印刷在成都一枝独秀,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北宋开宝四年(971),成都开始雕刻多达五千余卷的《大藏经》以后,眉山、潼州、邛崃等地的雕版印刷也发达起来,成都和眉山一带,更是雕版印刷的集中地,与两浙地区、福建并称“全国三大刻书之地”。有意思的是,北宋王称撰写的《东都事略》说,有宋刻眉山程舍人宅刊本,目录之后有一个牌子字提示:“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相当于现在的“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是中国*早出现的关于拥有版权、不许翻印的告示。“眉山程舍人”极可能就与苏轼母亲的程氏家族有关。这就是说,*早意识到版权保护的事例,同样起源于眉山。
宋代的学校,官办的有府学、州县学,民办的有私学及书院。州县办学往往与寺庙有关,庙宇多的地方学校就多。据统计,宋代四川当时所建庙学,成都府路四十六处,潼川府路三十五处,利州路十一处,夔州路八处,总计一百处。成都府路庙学*多,眉州属成都府路,而据南宋末赵与时《宾退录》卷一记载,单是眉州就有庙学(乡校)、山学十三所。而四川别的地方,加起来仅有六所。而两宋时期的眉山,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户,在这样的空间里涌现如此众多的学校,堪称奇迹。
所谓“山学”,也就是私学,在当时相当发达,学生不少。宋代四川各地所建书院(大多建于南宋)共二十多所,眉州有著名的巽岩书院等。由此可以看出,凡各类学校较多的州府,比如眉州,无疑是蜀地文化*为繁荣的地区。
我们可以这样说,刻书行业的繁荣与学校的大量兴建,为眉山人才的崛起提供了沃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
到北宋中期,当地人参加科举考试已蔚然成风。苏轼苏辙兄弟应试那年,仅眉山一县被举荐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学生竟有四五十人,当年进士及第的有十三人之多。根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两宋时期,眉州管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县,所辖的区域小,眉州也不是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却出了九百零九名进士①,其中彭山县十一人、丹棱县二十六人、青神县二十四人……放到全国范围来看,两宋三百一十九年一共取进士四万二千三百九十人,眉山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百分之二点一四,相当于每一百名进士中就有两名眉山人,即便当时成都和南宋京城所在地的浙江地区,亦不一定达到这个水平。难怪宋仁宗皇帝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眉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州”。
北宋之时,天下文章四川多,而四川文章又多出自眉州。除世人熟知的“三苏”外,眉州还有程公说、程公许、王当、王傅、家铉翁、杜大珪、李焘、陈慥、唐庚、孙抃等等,均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书画等领域各领风骚。
陆游游历眉山后,在长诗《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里发出如此感叹:“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范成大(1126—1193)曾担任成都和四川的高官,他在《吴船录》中记录了一次难忘的眉山之行,展示了他对眉山城市建设的好感:“午后,至眉州城外江,即玻璃江也。冬时,水色如此。方夏凉,潦怒涛涨,皆黄流耳。江上小山名蟆颐,川原平远,似江浙间。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为雅洁。”说明眉州城街道洁净,而范成大恰是在初到成都倡导青砖铺地成为洁净街区的**人。当地种植有很多荷花,远销各地。这里提到的“蟆颐”山,与苏东坡的出生还有一番故事呢!
苏轼有诗赠同乡的《送杨孟容》:“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瓈江……”在这首“效黄鲁直体”的作品里,窄韵叠波之余,这静水深流的意蕴让人联想。玻瓈江也作玻璃江,就是指岷江流经眉山城东门到青神县这一段江流,万里夕阳垂,地阔大江流,尤其是秋冬时节更是江水澄碧,倒映朵朵白云,遍布四野的水塘里荷叶盈露,像是翡翠一般美丽,所以眉山的荷花驰名远近。而位于纱縠行的苏东坡老宅(现在的三苏祠博物馆)里,就栽种了很多荷花。城内石板铺就的街道整洁而清雅……范成大用细腻的笔触,真实描绘了一个山川灵秀、富庶雅洁的山水之城。
东坡云“青山有似少年子”。这条玻璃江,焕发着婴儿一般的光泽,一直流淌在东坡的梦里。而玻璃江澄碧泛蓝,似乎一开始,就是成熟的。
苏轼祖辈
唐朝人魏颢在为李白《李翰林集》所作序中指出“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这一蜀地人才的现象,明朝李贽在《续焚书》中进一步发现: “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李贽恨不得“余是以窃附景仰之私……俨然如游其门,蹑而从之”(《读〈升庵集〉》)。相比于黄河文化带的人才谱系,那里逐渐形成了渐悟、渐进、渐行的扎实学风与社会风尚,所以一个巨子的出现,犹如山峰连臂推举而起的东岳泰山;而处于长江文化带的巴蜀地区自古出逸才奇人,人们在亦步亦趋之余,更有一种追求顿悟、灵动、突发而至甚至剑走偏锋的峻急特征。这固然源于蜀地地缘、季候、物产的不同,更源于通达亚洲西南的“蜀身毒道”,将异域文化不绝输送传递而来,以及自秦朝就开始的移民入川,这些因素与本土文化“对撞生成”而出现了独秀的巴蜀文明。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说:蜀地往往“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意思是,如果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而苏轼的曾祖父、祖父,都属于这一类不走寻常道路的民间奇人。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何况,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本是怪才,连他的祖辈也具有乡野异人的气质。
苏东坡的曾祖父苏杲,居住在眉州丹棱县乡野,以种田务农为业,善良而本分。据说他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对于朋友讲信用,对乡亲无论亲疏都非常敬爱。因为他特别勤劳,加上善于治理生产,所以家有余财。但他不贪心,不取非分之财。
在北宋王朝收服后蜀孟昶政权的时候,后蜀数百宫室人员被俘入京。蜀地的富豪贵人争相抛弃土地与房屋,跑到汴京,一是避祸,二是千方百计钻营权门,渴望谋求仕途。本地人自然是鹊巢鸠占,取用了富豪抛弃的土地与房屋。对此苏杲却不屑为之,还说:“我怕因此而祸害我的儿子。”
终其一生,他拥有不到两顷的田土。他的住宅也很敝陋,却自由自在生活,不以为意。尽管条件不算富有,但他喜欢施舍,施舍了又不肯让人知道是他施舍的。他说:“钱财多了不施舍于人,我怕别人谋害我;施舍于人而让人知道了,别人会以为我好出名。”如今看来,他才是深谙施舍奥义之人。因为懂得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一旦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那么施舍的善行将大打折扣。
他的一个兄弟一度犯事,临到被捕之前了,兄弟就对他讲:“如果我死在监狱了,就请你照顾我的妻儿。还请你打听我的事情严重不严重,不严重就送肉给我吃,严重的话就送素菜来。我见到素菜,就绝食,一死了之。”事态峰回路转,这个兄弟得到了法律宽释,回家后对苏杲大发感叹:“我不是没有其他兄弟,但可以‘寄生死者’,我心中就只有你这个大哥了!”
鉴于这桩往事,到了苏杲临终之际,他妻子把年少的儿子苏序带到他病榻之前,对苏杲说:“你何不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你帮助过的兄弟呢?”
回光返照的苏杲眼睛冒起了一道亮光,笑着回答:“只要我们的儿子是贤能的人,虽不是我兄弟的人,也会与我们的儿子亲近友好;如果我们的儿子不是贤能之人,即便是我的兄弟,也会断然抛弃!所以啊,口头的托付有什么用呢?口头的应允有什么用呢?你还是好好教育儿子吧!”①
如果说苏杲的慷慨大度,一是出于纯良的天性,二是源于眉州的淳朴民风,那么在儿子苏序看来,行善简直就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苏轼的祖父苏序(973—1047),比苏杲走得更远,属于蜀地乡村不多见的奇人。
苏序当时仍生活在乡间,应在眉州城北郊外一个叫“拨股祠”的地方。拨股祠亦叫拨股庙,根据清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二记载,亦名为“东坡场”,位于今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三苏场,距眉山县城三十五公里,距丹棱县城仅有六七公里,传说这片呈露红壤的平原与浅丘上,有一座苏家的乡间私第,至今尚有连鳌山、千年拱背桥、望月坡和望苏桥等历史遗迹。对此《眉山县志》记载云:“三苏乡的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名三苏场。”②据说苏家*初定居于眉山的修文乡,后由于家族繁衍生息,其中一支便从家族田地中划拨一股地方,迁徙定居到了三苏场,这一支族人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故立祠名“拨股”以为纪念。元明以来,此地已建有“三苏祠”。
首先,苏序“奇”在哪里呢?
俗话说这样的人叫“南人北相”,他身材魁伟健壮,强力之人往往为人慷慨大度,却也待人谦恭有礼,邻居无论贵贱,与他都有交情。而且除非遇到紧急事情,他平时从不骑马,理由是怕见到比自己年长的老人步行,就使自己感到惭愧。他把自己的几十亩土地种上了粟,也种了一些稻米,收获后用去壳的稻米跟别人交换粟,用大粮仓储存起来,谁也不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只是说,唯有粟“性坚能久”,可以储存多年而不腐。这样储存了好几年,粟竟达到三四千石(一石为一百市斤)之多。
在苏序二十二岁的这一年,青神县李顺带头造反,攻打眉州。人心惶惶之际,苏序每天参与守卫城市,气稳神定。此时屋漏又逢连夜雨,他的父亲苏杲病逝!而攻城越来越猛烈,人们都忧心忡忡的,但是苏序依旧像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战乱平息后,眉州一带又是大旱,庄稼近乎绝收,大饥荒就开始在这富庶之地蔓延。苏序毫不犹豫开仓送谷,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大家都平安度过了灾荒之年。与此同时,他还在房前屋后遍种大芋头(古语蹲鸱),用大甑子蒸熟摆在门外,任人取用……
第二年别人来归还他的稻谷,他摆摆手拒绝了,说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助人为乐的品格。
后来有人这样追问:“您为什么一定要贮存这么多谷子呢?”
苏序的回答是:“不去壳的谷子,可以贮存很长时间不霉烂不生虫,所以我才大量贮存备荒。”
一问一答之间,显示出苏序的远见与慷慨大度。古人认为和睦的邻里关系,是相互帮助,贫富可以调剂,危难可以相助。苏序的豁达人品与清正家风,深刻影响了苏家的后人。
苏序的奇事,还有很多。
蜀人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唐朝李白就是公认的“酒仙”。苏序也不例外,他劳动之余就爱喝几杯,尤其喜欢与乡野老人对饮,一边喝还一边放声高歌,这分明是一个快乐、耿直的乡野之人!有一天中午他喝得正酣,从眉州传来了天大的喜讯:他的二儿子苏涣科考及第了!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啊,按理说应该大肆庆祝一番,可他呢,并没有做任何准备,继续在田野里劳动着……
当时国家规定,儿子中举,父亲可以因此而得到一个朝廷的官职,这叫“诰封”。朝廷诰封苏序官衔的文书很快也敲锣打鼓送来了,同时还有儿子苏涣为他购置的官服、官帽、笏板、交椅等用品也一起送到了。当时苏序仍在鸡毛小店喝酒,他衣冠不整,坐相不雅,醉醺醺地一把抓过文书,就将文书与各种杂物统统塞进一只布袋里。有趣的是,还将没吃完的一大块牛肉也一起塞进了同一只布袋,让村童替他背着,自己骑驴摇摇晃晃地进城。
听说他接受了朝廷封诰,一些人跑到郊外路边来看稀奇,他们终于见到了醉醺醺的“苏大人”,行头是两只农夫用的布口袋,无不放声大笑。而烂醉如泥的人,却从不跌倒,足见苏序的定力。
哈哈哈,大家头一回见到这副模样的“官人”!
在北宋的巴蜀地区,已经出现若干行业神,比如田神、蚕神等等,农民十月农事大体结束,均要准备酒食,以报田神。《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七指出,巴蜀一带“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
在此氛围下,苏序还是一位不信邪的勇者。苏轼回忆说,当年眉州有一座大庙,供奉土神“茅将军”。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江淮间多九郎庙与茅将军庙。九郎者俗云即苻坚之第九子,曾有阴兵之感。茅将军者,庙中多画伏虎之象……”这是说,浙西有位叫德林的和尚,年轻时游舒州,于路边看见一个人正拿锄头清理一块一丈大小的土地,周围几十里没有人家,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人。那人说:“过去我有一次从舒州往桐城去,走到这里突然发起了疟疾。走不动了,就躺在草丛里。等稍清醒过来时,天已黑下来。四望没有人烟,只听得虎豹吼叫,心里想我是非死在这里不可了。突然有一个人骑着马来到我跟前,看那样子仿佛将军,带着不少人。将军下马,坐在胡床上。过了一会儿,他叫来两个兵,对他们说,好好保护这个人,明天把他送到桐城去。说完就上马走了,转眼已不见,只剩下两个兵守着我。我勉强坐起来问他们,他们说,那人是茅将军,经常夜里出来猎虎。怕你被虎伤,特派我们保护你。我想再仔细问问,因为太难受又躺下了。等我醒时,太阳已出来了,两个兵也不见了,我就爬起来赶路。只觉得两腿特别轻快,跟没病时一样。到了桐城,病完全好了。所以我就在遇见茅将军的地方给他修个小祠庙祭祀他。”德林和尚到舒州待了十年,等回来时一看,村子里到处都建有茅将军的祠庙。
这其实涉及宋朝民间的信仰,当分正朔与巫觋。而混迹于正朔神庙的巫觋,在崇祀氛围十分浓厚的巴蜀地区较为普遍。比如当时在黎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有武侯祠,“杂他土木鬼神,甚不典”,这当然要清除出列。官方大力禁巫, 也对与巫觋相关的祠庙尤其是淫祀加以打击。比如雅州知州王惟正,“按祠庙之不在祀典者, 投其像于江, 彻屋材以补官舍, 巫觋为之易业。”王惟正打击的是不在祀典之列的祠庙,即非正祀。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在苏序眼里,眉州百姓一旦对巫觋供奉的礼物欠丰盛,那么“茅将军”就降下瘟疫和灾祸。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百姓本就困苦,大家都吃不好穿不暖,哪来丰厚的祭拜物品?有一天,出离愤怒的他率领十几个村民冲进“茅将军”庙,挥斧砸碎了神像,还把碎块扔进了山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庙也拆毁了。奇妙的是,从此眉山风平浪静,也没有什么灾祸降临……
更奇特的是,苏序还有一次与“茅将军”的遭遇之战。
天圣二年(1024),苏序第二子苏涣(1000—1062)进士及第!这可是自苏味道以来,眉山苏氏家族的天大喜讯。消息传到老家,苏序与族人赶往蜀道剑门关迎接苏涣。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在《师友谈记》里记载了苏轼的口述,那是一段非常传神的事件:
伯父初登第,太傅甚喜,亲至剑门迎之。至七家岭,忽见一庙甚大,视其榜曰“茅将军”。太傅曰:“是妖神却在此为幻耶?”方欲率众复毁,忽一庙吏前迎拜,曰:“君非苏七君乎?某昨夜梦神泣告曰:明日苏七君至,吾甚畏之。哀告苏七君,且为容恕,幸存此庙,俾窃食此土也。”众人怪之,共劝焉,乃舍。①
七家岭的庙祝“梦神泣告”云云,显然是托词,但苏序敢于毁庙破迷信,确系事实。由此可见苏序敢于出头的性格。
苏序粗枝大叶,读书不求甚解,但晚年迷上了写诗。乡间生活、县城见闻都能引发他的诗兴,所作竟有一千多首,可惜时光荏苒,未能流传下来。
今人有这样的评价:苏杲、苏序父子二人性格不同:苏杲有点胆小,做事谨慎;苏序比较豪放,不拘小节。但他们都善良好义,乐于助人。这正是蜀地民风的美德。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从他的孙子苏轼身上,完全可以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之处。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导师,成都文理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成都传》《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和《蒋蓝作品系列五卷》等三十多部作品。获得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等。
-
大宋宰相王安石
¥22.6¥55.0 -
在彭德怀身边
¥7.6¥22.0 -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10.6¥3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9¥29.8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0.0¥36.0 -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16.3¥45.0 -
1823.2-1901.11-李鸿章传
¥10.6¥3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20.2¥4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0.7¥28.0 -
曹操传
¥24.8¥59.0 -
宇宙中最微小的光
¥19.9¥59.0 -
洪业传
¥16.1¥42.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0.6¥30.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8.8¥29.0 -
赶潮的人-蒋梦麟传
¥24.8¥70.0 -
重逢(最后的对话3)(精)
¥23.4¥59.0 -
执着的探索者:达尔文
¥8.6¥36.0 -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
¥16.4¥48.0 -
陶渊明传论
¥9.3¥26.0 -
蒋经国初登政坛
¥15.4¥38.0